首獎:一段孤寂的蛻變
「拍攝這段時間我刻意把自己與外界隔絕起來,幾乎是獨自一個人生活,後期因為做得太徹底,本以為心無所住,此刻卻反倒成為最孤獨之人。」王湘靈說。
作為一位未固定發表影像的新銳,卻以十二幅攝影作品摘下今年台北美術獎首獎,實教人意外。王湘靈過去長期耕耘古典音樂,並主攻長笛,但2014年轉至紐約國際攝影中心進修,隨即奪得捷克Photo Annual Award第一名,如今又獲國內給予新銳藝術家的最高殊榮;她的成功看似迅速,卻奠基於背後長久對「生活」的深度思考。
某種程度上,與古典音樂對話的孩子是孤獨的。在台灣不覺得,卻於遠赴紐約攻讀演奏碩士時鮮明地浮出水面。她回憶,以前喜歡逛街,參加派對,睡前一定和朋友講電話,這些事情如今看來卻是對孤獨的恐懼。因為攝影一直是興趣,且比起古典樂擁有更寬廣的表現幅度,於是她花費一年的時間製作〈質變〉(Metamorphosis),以紐約夜晚的枯木、堆滿落葉的草地為景,暗示人所處的孤絕狀態,後來甚至自己當起演員,手捧空白的畫框現身鏡頭中。
「在東方社會,『孤獨』像一個負面詞彙。我們用各種方式掩飾不安,像我現在都習慣吃很暖的食物,咖哩飯,燉飯,而不喜歡吃酸的,也是一種尋求安全感的方式。」
然而在國外,一個人被迫獨處,使她重新回顧這段從害怕,最後進入一種深沉地、與自我對話的階段。一幅幅深闇的畫面不是哀傷,而是思緒的逐漸落定。「這是為什麼我希望能在大廳展出,因為這裡有自然光。」讓乍看陰暗的作品,攤在明亮敞開的空間中,一如抵達更為清明的狀態;她認為孤獨不是純粹單一的境界,而是會隨時間、年紀改變,開拓不同層次,慢慢能從中挖掘出未曾體悟的事物。
「每個人有各自喜歡的樣態,不一定要和別人一樣,這樣並沒有什麼不好。」她說。
更多精采作品及觀點
評審團代表袁廣鳴表示,首獎未必代表絕對值上的最傑出,有時反而意味更接近平均值的概念,暗示投件數量創下新高的2015台北美術獎,在激烈競爭中,有不少不能忽視的精采創作脫穎而出。
賴宗昀充滿巧思的〈I比死更冷之換換i〉(iMachines:Refurbish Your Apples),用自製機器快速損耗iPad的螢幕開關鈕,讓其符合保固期內「更換新機」的條件,反諷資本主義講究消費、創造慾望的運作模式。莊志維擷取去年至日本駐村時,與花藝師相遇的經驗,其作〈轉生樹〉(Reborn Tree)將一株盛開植物以無數絲線拉扯,營造遠處觀來隨風搖曳的假像,突顯人類對生命看似美麗、實則殘酷控制的本質。彭奕軒於白板繪滿繁複的風景,卻邀觀眾戴上白色手套,塗改內容,完成同時擁有記錄與消除雙重特性的〈非永久性的標記〉(Impermanent Marks)。徐叡平以髮為弦,〈當幻肢又痛了起來:情歌對唱〉(The Phantom Limb in Pain:Karaoke Duet)由能藉利刃奏出中華民國國歌的複合裝置,與阿嬤演唱「地下國歌」〈望春風〉組成,上一代本省與外省情結始終未解,既然解不了,她說,不如就對唱首情歌吧!離開展場前,林泰州的〈我身體就是空汙監測站〉(My Body is an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tation)再度吸引目光,將手繪圖與民眾抗議石化工業汙染的影像結合,帶出充滿憂傷的抗爭事件。
與生活議題結合,然後向內挖掘,理出一種新的觀看世界的方式,是本屆台北美術獎的特色,也讓我們再次驚豔於創作者思考的精準及深刻。
《2015臺北美術獎》
Add|台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D、E、F展區
Date|2015.12.19~2016.03.13
Web|www.tfam.museum
Text/歐陽辰柔
via/台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