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底根據教育部公佈,全台有67個科系註冊率不到3成,甚至有4個系所註冊率掛零,後段私校科系瀕危,連博士、碩士也慘,統計有72個博士及碩士班招不到學生,連台灣大學也有4個博士班入學率零的窘狀。對於超低註冊率,教育部宣告2016年將減招14000名額,其中博士班減招800人。
觀看台灣教育產生諸多現象,有數個原因:第一,廣設大學:1994教改聯盟提出廣設高中、大學,國內的大專院校從1985年27所,暴増為2015年170多所。第二,少子化問題持續悪化:依內政部人口統計,民國86年出生人口32.6萬人,87年則為27.1萬人,少了5.5萬人,在105年大學生就少了1/6比例人數,可能造成20 -25所學校招不到學生,99年有16.6萬人出生,學生數減少一半,學校需大量合併、關校至80所左右。第三,台灣講求功利的環境:凡是都看結果不論過程,學生受教興趣缺缺,忙於打工、網路社群交友,老師除了教學、評鑑、產學交流、升等及其他計劃案,專心教學、輔導學生不再是老師唯一的工作,學生和老師之間很難產生良好的互動。
相同的狀況也發生在台灣設計教育,雖然每週報紙總有3至5則新聞在談文創、設計及學生得到國際獎項,我認為是件好事,大家生活水準提升,也有能力消費有品味的商品,而另一方面因為媒體的大量曝光,年輕人認為學設計很酷,當設計師有機會成名,所以設計科系成為熱門科系,每年經統計有為數近萬設計科系的畢業生,就業巿場有那麼多人才需求嗎?
因舉辦瑞士及德國設計展,所以對於歐洲教育有諸多觀察,反觀歐洲一些重視技職教育的國家,德國及瑞士有近70-80%的學生選擇技職教育, 一般大學(Universität )以研究為導向,大部份藝術及設計均列為高等專業學院(Hochschule) ,高等專業學院以技術、操作及技藝為出發。以德國為例,德國總共420所大學院校,有關美術及設計科系學院總共30所。(Universität x 2、Hochschule x 22、 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or Kunstakademie x6 ) 以不同類型、教學型式符合產業及市場的需求而設立。
德國設計教育總共為4種類別,第1種型態為藝術及設計大學,均為多所不同的藝術學院所組合而成,如柏林藝術大學(Universität der Künste Berlin ) 有4大學院(建築、媒體和設計學院、音樂學院、表演藝術學院及美術學院)、能讓不同領域的學生相互交流及合作,以跨領域的思考。 包浩斯威瑪大學 (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 甚至授與博士學位。第2種型態為高等專業學院,科系的類別多集中繪畫、設計、媒體、攝影及建築等,如萊比錫平面及書籍設計學院(Hochschule für Grafik und Buchkunst Leipzig),均為德語授課、免學費並以五年一貫學制。第3類別為科技大學的型式,大學內設有科技、商業及設計學院所組成。並授與英美式BA及MA的學位。 如威斯瑪高等專業學院 (Hochschule Wismar) 。最後1個類別為技術學校,以師徒式磨練技術為主,畢業時得到國家證書,成為合格的技師,如哈腦金工技術學校(Zeichenakademie Hanau),小班制、以工藝製作為最主要的教授重點,此類型不包含在30所美術及設計科系學院。
如果以人數比例計算,德國高等專業學院均以小班制15-25人為一班,同一年級沒有第二班、第三班的規模,均以一班為單元,平均每所高等專業學院有3-6個系所,所以每屆德國高等專業學院有關設計科系學生合計5000人數以下,以德國8000萬人口比例計算,台灣設計科系畢業人數為德國人數8倍。人數是個問題,專業教學也是另外一個問題,老師需具有實際經驗及學術背景,在之前我們曾邀請瑞士Jonas Voegeli 蘇黎世藝術大學視覺傳達系主任 、德國Markus Dreßen 萊比錫書籍藝術及平面設計學院教授,他們除了是全職教師工作之外,另外他們均經營 Hubertus-Design-Group、Spector Books出版社 ,與藝術、書寫及印刷出版結合,教學時提出實務觀點,讓學生和產業接軌。德國設計教育多數均為五年一貫制的系統,例如萊比錫平面及籍本設計學院的畢業( Diploma )學生會參與比賽,贏得比賽後出版一本作品書或是一本硏究報告書。這也是學院基本要求。
德國高等專業學院入學的考試是為了更好教學和受教品質所設立,每個高等專業學院均會安排數天open day ,讓全德國中學學生參觀學校和教授訪談,了解學校方向和師資専業。德國高等教育不是由中央統一規範,全國16邦有各自的大學法與系統,高等專業學院均為單獨招生,申請藝術設計相關科系通常需通過二個階段的入學申請審核。首先是作品集審核(Mappenprüfung);申請者需依學校規定,繳交一份含有20–30份作品的作品集,並說明作品內容為自己所創作。通過作品集審核的申請者,將被邀請參加第二階段的術科考試(Aufnahmeprüfung),考試天數以一天至一週不等,也包含簡短面試,面試的對答也是關鍵,學校在乎收到對的學生,學生也希望找到適合可發揮學校。在通過學校術科考試之前,學校也會要求需通過TestDaF的德語能力測驗,才可入學。
德國高等專業學院課程安排上以教師和學生互選機制,學生必須面試核可才可修讀教授的課目,教授也因教學狀況讓學生評估選修與否,在此選修機制的狀況下,專業師資和優秀的學生才會被留下,不適任的老師和不用功學生自然被淘汰。學校在聘任師資上也做非常大的努力,如:2015年新學期柏林藝術大學與愛因斯坦基金會合聘中國藝術界最有影響力的叛逆藝術家艾未未擔任為期三年的客座教學。
我認為設計教育並不是要培育更多有名的設計師,而是希望這些設計人才能夠幫忙台灣產業在品牌、包裝或行銷上趕上世界趨勢並具有台灣的特色,最終這些設計師能夠提升台灣視覺、生活和環境的水準。
Text / 龔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