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15年臺北美術獎得主,由藝術家王湘靈,以攝影作品《質變》獲得首獎!
「我們孤獨的生,也孤獨的死」王湘靈獲獎作品《質變》,以十件攝影作品,探索人的孤獨與恐懼。在《質變》裡,這十件作品安靜、冷冽、疏離,這些作品於台北與紐約兩地間的冬日晚間拍攝,王湘靈也用作品回望、探索自己與人們的生命進程。
作品英文題名為《Metamorphosis》,意指蛻變的過程,就像蝌蚪變成青蛙、蟲化蛹為蝶那般。王湘靈說,她小時候害怕孤獨,但長大卻時常需要面對獨處,她從中逐漸領悟到,所謂害怕孤獨,是人內心所創造出來的。她說,人們的內心有太多恐懼,我們因為恐懼而創造太多東西。
《質變》系列的第一件作品於紐約老教堂旁拍攝,畫面裡燈光打在建築旁的樹上,樹旁有尊被樹葉遮擋住頭的老舊雕像,人們無法辨識雕像的臉部,無法體會雕像的神態。王湘靈說,這個畫面裡人臉被遮住,人無法看見自己,我們常常為了別人的期望,而去追求事物,但其實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追求什麼。而《質變》系列創作到後期,對於孤獨與恐懼探索到後來,王湘靈說明,她的情緒與狀態開始混亂不明,而說服自己去喜歡、去參與過去不感興趣的事物或是場合,而這樣的過程反倒在回到自己的空間時,感到更加的空虛與孤獨,反而成為最孤獨之人。於是她在冬天的樹下赤裸著身體,拿著空白的畫布,拍了張作品。這張作品臉上表情漠然,空白的畫布,給了讀者裸與遮掩的無限想像空間。王湘靈說,這件作品,人們好像看見了什麼東西,但什麼其實都沒看見,表達個體生長在大環境中,對於未來的不安與無所適從。
在這系列作品裡王湘靈只拍了兩張有「人形體」的照片,其他的都是冬日晚間裡的自然景物。這些冬日下的樹幹、花朵、枝葉,在燈光照射下蒼白冷冽。在冬天下,人因為冷,思緒特別清楚,可以很清楚地回望過去。王湘靈說,平常和人相處,已經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了,就安安靜靜拍攝、欣賞自然生態。
今年臺北美術獎 由外而內 私密的內傾
臺北美術獎邁入第14屆,共有258件作品投件,16件進入最終決選。其中平面作品105件佔比41%、立體雕塑合計51件(20%)、影音複合媒體58件(22%)、其他類別44件(17%)。針對今年臺北美術獎,評審委員顧世勇則評論,今年的臺北獎得主相較於前兩屆「外傾」的社會觀察顯得格外的「內傾」而私密。這種『內傾』的主體表現會受到矚目的原因,除了圖像的形式技巧表現出高度的質感外,在內容上也體現出一種莫名的鬼魅誘惑感。
本屆評選結果,由藝術家王湘靈以《質變》拿下首獎;林泰州、張夏翡、莊志維、許聖泓、致穎獲得優選;林怡君、徐叡平、翁翊軒、張永達、郭俞平、陳庭榕、彭奕軒、廖昭豪、齊簡、賴宗昀得到入選獎獎項結果,由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主任袁廣鳴擔任主席,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專任教授阮慶岳、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瑪悧、臺師大美術系兼任講師姚瑞中、中原大學商設系兼任助理教授陳泰松、南藝大視覺藝術學院院長顧世勇共同評選而出。
本次臺北美術獎得獎作品,將於北美館地下樓D、E、F展區展出,展覽展至2016年3月13日。
Text、Photo / 非池中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