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素雅裝扮,俐落馬尾,講話不慍不火,渾圓雙眼卻流露無比的沉穩與自信。她是廖美立,被媒體稱作「書店女王」,年輕時曾在藝術雜誌《雄獅美術》工作,從工讀生一路做到店長,1989年協助吳清友創立誠品,將純書店打造為跨足商場的複合型空間,成功塑造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
轉作獨立出版,向下紮根
2007年,當信義誠品以號稱亞洲最大規模書店之姿,進駐競爭激烈的台北東區時,廖美立卻毅然離開,放下付出多年心血扶植的成果,轉身與丈夫陳傳興攜手耕耘鎖定小眾的行人出版社。對她而言,這並非歸於平淡,而是實現更大野心的沉潛。2009年行人出版社更名為行人文化實驗室,並與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共同創設目宿媒體,於既有紙本基礎上,注入多媒體元素。兩年後,文學大師系列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以及去年底【他們在島嶼寫作二】風光上映,以影像代替閱讀,在台灣藝文界刮起一陣旋風。
「除了賣王文興、或白先勇的書,可否有其它形態的東西給讀者?我覺得若可拍紀錄片,或提供作家朗讀作品的影像、聲音,也是很好的事。多媒體除了是未來趨勢外,也是我們在賣書很久後,想再多給讀者的東西。」她說。
從台灣走向華人世界
捲起袖子紮根的同時,廖美立不忘觀察大環境變動。相較台灣趨於平緩的市場,對岸近年不論在建築、設計或文化上幾近飢渴地追求,隱藏的是一股巨大的顛覆力道。
2009年廖美立接受例外服飾創始者毛繼鴻邀請,加上香港設計師又一山人,中港台三人合作打造方所,從廣州延燒到重慶、成都,之後更將進攻北京及上海,在內地迅速攫取廣大關注。她隨即再與從印刷起家、現為中國最重要藝術資訊平台的雅昌文化集團合作,建造全球首創,全面整合從印刷、裝幀到實體空間的雅昌藝術中心,不僅網羅世界重點美術館及畫廊的出版品,還設有中國當代及古代繪畫、佛像收藏、藝術商學院、侘寂(wabi-sabi)、戶外劇場等各式空間,營造博物館式的多元體驗。去年五月率先面世的書牆,以50X30公尺的宏偉之姿,陳列4萬本書籍,彷彿包裹人類整體藝術史的邁進,氣度及野心不言而喻。
在廖美立眼中,當下中國如風火般的發展,和台灣的沉緩形成極大對比,但現階段各自都有可努力的空間。「做文化是我很喜歡的事,我會一直做下去,因此也希望它的市場可以更大。去中國和人合作開店也很好,讓我們先把渠道打通,其實當初的想法就是這樣。」她笑道。
La Vie:雅昌藝術中心將於三月正式開幕,能否分享其特色?
廖美立(後簡稱廖):雅昌原來做B2B,包括印刷,藝術家(作品資料管理),互聯網(藝術網站),服務整個產業;後來發展B2C,就是作藝術中心,除專業人士之外,另一個很大的目標客層,是現在中國最有資源及影響力的這一批人,他們對藝術文化有高度興趣,準備開始收藏。
La Vie:中國有類似野心的企業很多,為何選擇與雅昌文化集團合作?
廖:它的data累積夠久,資源上是最強的。另外打動我的還有兩個關鍵,一是藝術的力量,二是書籍形式未來可能的變化。雅昌本身由印刷廠起家,現在中國只要是特殊裝幀的書籍,幾乎都交付雅昌印刷,它也鼓勵很多藝術家製作藝術書,像做作品一樣。這打破傳統的觀念,尤其從紙本到電子化,書籍最後應該用什麼形式保存下來?圖片書若能用另一種收藏性的樣態出現,強調本身裝幀的精緻度,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La Vie:你認為未來閱讀空間的形態會如何轉變?
廖:未來純粹以書為主的空間真的很辛苦,所以我們看到書店跨界:比如誠品,其商場最成功就是從松菸(跨足文創)開始,一直到現在的蘇州店,當然也跨及地產;第二個是蔦屋書店,從販售錄影帶的店鋪蛻變成一整個園區,在日本的影響力也很大;再來是方所,結合時尚、書、生活美學;最後是MUJI,將書當成lifestyle在作,我想它也是看上近年華人地區由書帶出的新商場所引發的人潮。這些是我們看到大型品牌成功的方式。
但相對地,我也覺得應該要有更多的獨立小店,它會帶動整座城市文化的發展。整個華人地區其實尚未形成很好的文化生態,博物館、展覽、表演的地方都不夠多。
La Vie:連鎖書店透過策展,也能選出鎖定特殊族群、獨具品味的讀物。如果它能滿足從大眾到小眾的口味,獨立書店的角色又該如何轉換?
廖:獨立書店最迷人的還是店主本身吧!因為他自己一定和某個主題有絕對關係,才能更有個性地跟讀者溝通,這是大型書店比較難做到的。但我建議,小店除了立基個人專長,最好也跨一個相關的場域,例如café,增加獲利就可以生存。如果書只是配角亦可,一間花店或一座菜市場,順帶服務書籍和飲食。
台灣的設計師如果懷抱雄心壯志,應該趕快投入中國市場,因為那個市場是大的;但若想作很精緻、自己能掌握過程的,那就發揮台灣現在的特色,做小而美的店鋪。以島嶼文化而言,我們沒那麼浮躁,在慢生活的層面,休閒、飲食、和茶文化都還具優勢,加上台灣人又友善,如何在這種條件下,發展一種從容、卻又很有深度的生活方式,會讓很多來台的外地人羨慕。
La Vie:邁向那種程度,還需要多久的時間?
廖:十年一定要(發展起來),不然會完蛋。最好五年就大概有個基本盤,逛街時,(能逛的地方)不會斷掉,台北市要全部連起來。現在永康街不是有很多茶文化空間?那就是一種打造。但還要看它未來五年能否持續發揚光大。
(更完整內容請見La Vie 2016一月號)
Text/歐陽辰柔
Photo/張藝霖、紅星社、原碩照明設計
via/雅昌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