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器皿為中心,蒐集了日本及世界各地民藝品的奧村商店,店主奧村忍先生每年有2/3的時間都為了找尋好的民藝而旅行,與各地的民藝職人相識,分享使用器物的方式。造訪過台灣十幾次的他,不只跑遍台灣尋找在地民藝,也是一位台灣迷,這次就讓奧村先生與La Vie分享他眼中的台灣民藝!
La Vie:奧村商店挑選民藝品的標準是什麼呢?
奧村:從「民藝」原本的定義來看,具備實用性、無名性(匿名性)、生產性、廉價性、勞動制、地域性、傳統性等條件很重要,但在當今的電腦時代,要創作者不讓自己的名字出現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創作者的名字、窯場或工房名稱等任何的「名字」,創作者是很難生存的。)雖然如此,還是希望盡可能符合這些條件,以自己的方式選擇能感受到創作者的想法或產地背景的民藝品。
La Vie:請與我們分享,第一次在台灣尋找民藝品的經驗?
奧村:我從2000年開始往返台灣。當時因為姊姊在台北的師範大學留學,大多待在台北旅行,有時會到遠一點的台中、台南、高雄。讓我感到訝異的是,不管在哪個城市都有很多販賣生活器具的店,卻找不到像在日本被稱為「民藝」那樣強而有力、手工製作的器具。雖然可能在大都市,或是這方面資訊較少,但找不到好的東西讓我很失望,這是我一開始的經驗。
La Vie:讓你想開始尋找台灣民藝品的原因是?
奧村:因為想找原住民族人的布料。
La Vie:和日本相比,台灣民藝品的特色是什麼呢?
奧村:整體而言,台灣地處南方,衍生出適合在溫暖土地生活的器具。(因為生活方式不同,與在日本東北或北海道看到的民藝品所使用的材質及外型完全不同。)由於不是因應嚴寒天氣而生的器具,我認為有種從容感。
La Vie:你認為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民藝品技法或材質是什麼呢?
奧村:在現代仍然留存,比較常見的話是「編織品」吧。像是竹子、藺草的編織品。
Text / 方敍潔
via / 奧村忍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6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