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陽辰柔
攝影/王漢順
圖片提供/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來自紐約的非營利組織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 對全世界的建築師發出了邀請函:寫一封信給你的市長。一個簡單舉措,卻讓我們看見在政府與市民之外,有一批默默關心城市發展的專業工作者,激盪他們的理性與感性,竭力思索如何構築更美好的生活願景。
問起Eva Franch(後簡稱Eva),如果請她寫一封信給市長,內容會是什麼?她露出神秘微笑:「作為一個好的策展人,我向來只提問而不回答,或我的回答即展覽呈現的全部。」
巡迴全球的寫信風潮
這段與Eva的對談,來自今年一月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後簡稱Storefront)授權的展覽《給市長的信》(Letters to the Mayor)。Storefront早於2014年在紐約首次舉行,邀請50位建築師寫一封信給居住地的市長。成效出乎意料地好,參與者各個妙筆生花,透過講理、嘲諷、幽默比喻等方式,抒發對都市建設的針砭。展覽一路延燒至雅典、倫敦、巴拿馬市、科威特、耶路撒冷等20餘城,如今來到台北,國內外共78位建築師提筆,包括
Marco Casagrande、安藤忠雄、團紀彥等國際知名建築師,都暢談對台灣城市的看法。
醞釀無形的改變力量
為何邀請建築師寫信? 身為Storefront總監暨本次策展人,Eva不諱言指出,全球已有太多建築雙年展,她希望集合建築師做更有意義的事─首先就是超越純粹設計美感的堅持,去思考作為一位專業工作者,在都市整體發展上能扮演什麼角色。就算結果只是輕輕幾頁白紙,卻可帶出非常多關乎政治、經濟、社會的辯論。走進展場,小至巷弄管制、綠地串連,大到公共建設與歷史古蹟拆遷,都有人著墨,像一封封來自友人的告誡,也似褒貶摻雜的申訴狀。
「建築很像白飯。料理時人們準備各種菜餚和調味料,白飯雖然沒有味道,卻是能把所有東西牽繫在一起的關鍵。」Eva說道:「我們無法預期展覽需要多久才能造成實際改變,但或許這也是從事文化事業美麗的地方,你不能量化它,我們只是盡力去做,剩下的就讓歷史去評斷。」
La Vie:當初為何發起《給市長的信》展覽?
Eva:傳統上,建築師具有對生活環境提出革新想法的責任,但過去2、30年間,這種角色被政府及諸多權力機構取代了。當一個人登上政治寶座,經常透過豎立典範性的高樓或博物館象徵其成就,而建築師只能被動接下設計的任務。舉辦這個活動有雙重意義,一方面,我希望建築師思考除了美麗博物館之外,對城市而言,還有哪些是更重要的議題,另外也期盼市長們知道建築師具備這種宏觀,並重新考慮應替城市留下哪些東西。
La Vie:是否有透過建築師力量造就改變的經典案例?
Eva:1992年巴塞隆納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時,包括Oriol Bohigas、Josep
Acebillo等建築師們就曾縝密計劃如何趁機推動更新,一舉解決包括公共建設、住宅、交通等各種困境。這座城搖身一變成為全球知名的觀光都市,正因為他們深刻了解其病徵。在這場巡迴展覽中也看過有建築師在信中只寫「我在你(市長)的城市有哪些案子,希望我們很快就見面」,因為他們害怕提出意見會被撤銷工程,而我們也能一眼看出他究竟是耽戀自己的設計才華,抑或具備更廣大的關懷。
La Vie:此展巡迴的過程中,是否有哪些議題經常被提起?
Eva:通常信件會針對特定的狀況而寫,例如之前我們到烏克蘭的馬里烏波爾(Mariupol),很多人表達與當地武裝衝突相關的想法。另外不平等也是經常被關注的議題,不論國家貧富,社會住宅都很常被提及。
La Vie:現在已開發城市都充滿高樓大廈,明星建築師也不斷跨境輸出建築風格。你覺得未來各地的都市是否會長得越來越像?
Eva:城市同質性高並非因為那些象徵性的建築,而是人口快速集中到都市,住宅和各種需求激增的結果。我們要做的是重新思索如何永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在去餐廳吃飯,時常遇到店家強調使用在地作物,這種超本地化(hyperlocal)
的意識已普遍形成,我相信年輕世代對此特別有自覺,所以不認為將來城市會都長得一樣。但也不可忽略全球化的影響,就像我們去年曾舉辦《Facing East: Chinese Urbanismin Africa》展覽,因為現在非洲最主要的開發商都來自中國,其後續效應值得關注。
La Vie:越來越多建築師不僅考慮設計的形式與機能,也在意建築與在地居民之間的關係。你認為建築師的角色是否逐漸在轉變?
Eva:這是事實也是理想。產生論述很簡單,但蓋一棟建築去實現論述卻很困難。我們正推動一個名為「Architecture Conflicts」的計劃,你經常瀏覽建築網站或雜誌,看到的都是建物美照、建材與相關花費,卻很少知道住進去的人感覺如何,
以及背後的歷史;藉這個計劃羅列許多建築解決或回應過的問題,我們希望所有人重新思索建築的價值。就像當你問,為什麼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1929年設計位於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的德國展館(Barcelona Pavilion),是20世
紀最偉大的建築之一?一定很多建築師會說,噢因為它的材質、流動性、或量體造就史無前例的美感。但對我而言,這棟建築的意義是非常政治性的。它當年作為正式接待西班牙國王的場所,那位國王從他那新古典主義、充滿象徵權力的對
稱性結構的宮殿來到這裡,突然分不清裡外,一度在場內迷路。最後好不容易找到建築師,問他「我的寶座在哪裡」,建築師卻回答「抱歉,這是一座民主的建築,我希望來這裡的人不論站在何處,都是能主宰自己自由的國王。」如何不用
數據,而讓大眾從更多角度理解建築,這是我希望能去改變的。
市長,請聽我說!建築師的真心話
王喆
「一年只要多給市民10分鐘,就可多創造50年的生產力。」王喆以逗趣的手繪搭配認真的算式,提出整合台中的交通號誌,進而暢通城內移動的想法。
郭旭原
「將這些大小的綠中庭用一個有系統及計畫的方式連接起來。」向市長介紹自己發明的「Taipei GreenNetwork」APP,郭旭原強調只要將城市中的綠空間有系統地串連,市民就能更便捷地親近自然。
團紀彥
「現在正是以東方醫學中的針灸術般的方法來提升都市『氣場』,讓居民們所期
待的人類尺度都市再生計畫得以實現的時機點了。」長達四頁的信中,團紀彥從自己過去參與桃園機場第一航廈的整修計畫,到列舉歷史人物如後藤新平、進行巴黎大改造的喬治奧斯曼等人,去談一位有權者在都市更新中扮演的角色多麼重要。
岡安泉
「我希望台北能成為一個繁星明澈的城市。」透過簡單的圖畫示意,岡安泉希望城市不再有空氣汙染,每個人都能抬頭就看見星空。
INFO/《給市長的信》
Venue/即日起~02.21於台北URS127玩藝工場,03.25~04.24於台中MOT明日聚落
Web/www.jut-arts.org.tw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6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