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世界都在關注東南亞藝術。當藝壇的眼光從歐美擴大至全球,中國當代藝術熱浪大起後又歸於平緩,這塊充滿多元民族、宗教、以及複雜歷史的區域,正發著亮光,吸引所有人的注目。
【延伸閱讀】一個國度的野心縮影──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La Vie:與西方及中國藝術相比,你覺得東南亞藝術的特色為何?
Low Sze Wee(後簡稱Low):首先,這個地區不斷接觸「新」的東西,包括過往的貿易、殖民歷史乃至後來的全球化。藝術家也經常回溯19及20 世紀政社環境劇變後遺留的傳統,因此創作反映從過去一直到現在的演變。此外,亦普遍表現反對殖民、政治壓迫的美學思考。
La Vie:你如何觀察東南亞藝術過去10 年,以及未來10 年的變化?
Low: 東南亞當代藝術開始受到重視,大約是1990年代,當時新加坡藝術博物館(Singapore Art Museum)成立,另外像福岡亞洲美術館(Fukuoka Asian Art Museum)、昆士蘭美術館(Queensland Art Gallery)也對此區展開研究。現在東南亞現當代藝術在市場上受到歡迎,主要是雙年展、畫廊和藝博會的影響。近年包括古根漢以及香港的M+博物館,也開始將此區的創作納入收藏範圍。
La Vie: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未來將會和其他知名博物館展開合作,能否分享如何實行跨國展覽,以及推薦值得關注的內容?
Low:要展開合作的前提是雙方都對某些主題有研究,且皆有資源能執行。我們第一個國際合作的對象是龐畢度,今年四月將展出該館約200件收藏,重新梳理對現代主義的論述。第二個國際合作展則與泰德現代美術館協力,展名為《Artist andEmpire》,聚焦大英帝國的藝術生產,以及如何藉藝術再現帝國的樣貌。並希望東南亞藝術能藉此與全球藝術的脈絡相連。
採訪 / 彭永翔
整理 / 歐陽辰柔
via / G13 Gallery、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6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