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的開幕十大首展,幾乎精銳盡出。尤其是佛教展廳中的《龍藏經》,堪稱故宮最為重量級的國寶,估計總價值更超過百億,不可錯過。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也強調,此次茶文化展,是全亞洲第一次大規模與茶相關的展覽。故宮所典藏的文物數量,共高達70萬件。所以,故宮決定,台北院區大多以華夏文物為主,南院則主打大亞洲的文明交會與包容。
古今中外茶器大鋪排一次看過癮
進入「墨韻樓」,隨著觀展腳步,深入到亞洲茶文化展廳,可見出自唐宋元明清的各式茶具,蓋碗、茶葉罐、茶末罐、茶壺,都以靜謐的神情,在燈光下,演繹著古人喝茶的景象。長沙窯出土的唐朝「綠釉單柄壺」,是剛走入展廳,即會看到的茶文物。與今日多為耳朵把形制的茶壺不同,綠釉單柄壺以側握單柄注湯,其圓潤青綠色短壺口的外觀,供人遙想唐人烹茶啜茶的細膩講究,與茶聖陸羽所奠定的喫茶規制。
再往內走,時間漸漸往前推移,明清時期的茶具,以各式爭豔的姿態,熱鬧排鋪。明清,是奠定今日泡茶習慣的轉折,由於明朝喜用白瓷做杯,以辨別茶色淺淡色澤,可見多種白瓷茶器。例如明朝「甜白暗花蓮瓣紋蓮子茶鐘」,潔白冰晶的外觀,可奪人目光。這次展覽更集清朝茶具於一廳,大量清代茶具,色澤溫潤的「胭脂紅白裡暗龍紋茶圓」,亮青綠的「松石綠茶杯」,宜興紫砂、朱泥茶壺等,都呈現眼前。
亞洲茶文化,從中國說起
茶文化展之所以納入五大常設展之一,是因中國對於整個亞洲的茶文化影響甚深。舉例來說,日本茶文化即是唐朝時期,因遣唐使而傳入,融合日本文化禮儀精神後,才形成嚴謹的日式茶道。隨後,明清時期,中國東南沿海移民的遷移,又把茶飲文化傳至東南亞與台灣。可見茶文化與整個亞洲習習相關。
最氣派的巨作龍藏經 看過才算來過
以悠閒的姿態,看完茶的饗宴,再走至亞洲佛教展廳,大門口即見到一尊來自北印度秣菟羅地區,距離今日將近2000年的「佛塔攔楯」,兩個裸身夜叉女,身軀豐腴,被蓮花襯著,接續茶的薰陶,迎接賓客。然而,一踏入展廳內,周圍的氛圍丕變,年代百年千年的佛像,或坐或站,亦莊嚴亦輝煌,隨著燈光更趨昏黑,更讓人有分不清現實與虛無的錯覺。
五大常設展會設立佛教展廳,答案不令人意外,因為佛教毫無疑問的,是整個亞洲代表性宗教。西元前六世紀,釋迦摩尼在印度創教,隨著僧侶的遊走,信眾弘揚之下,佛教傳到了斯里蘭卡、中亞等處,再經絲綢之路,傳到中國。而後傳至朝鮮、日本等地,隨各地不同文化的滋養,孕育出不同精隨,各派佛教。
展廳金碧輝煌,工藝令人咋舌
深入展廳,可見各個時代,工匠鑄造佛像的工藝。從中國歷朝歷代,到中亞、南亞等全都具全,在策展人員的安排,佛教的傳頌歷史,歲月流轉輪迴的故事,皆完整呈現。來到展廳最深處,可說是佛教展廳最金碧輝煌的地方,被馮明珠再三強調的鎮館之寶《龍藏經》就在這裡氣派展出,氣勢磅礡使人猛然倒抽一口氣。
這部《龍藏經》之所以驚天動地,是因為康熙年間,孝莊太皇太后力排眾議,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歷時兩年,共117名喇嘛,以泥金書寫,合力閉關兩年才完成。令人咋舌的是,無論經板或經葉等,用盡黃金37萬兩、金粉1800兩打造,幾乎傾國之力。此外,經板上更彩繪756尊佛像,鑲上各式珍奇珠寶,難怪《龍藏經》可謂巨作。此次為《龍藏經》歷來最完整的展出,若至故宮南院,沒好好觀賞這部經書,等於沒到過此處。
Text、Photo / 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