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陽辰柔
圖片提供/CUCULA
設計師往往是那群最有創意與智慧的人,這種才能不只可用於雕塑美麗作品,還能替死結找出解套路徑。歐洲如今面對有史以來最大的難民潮,政府焦頭爛額之餘,源自設計圈的暖流卻從細微處醞釀,用簡單的行動替這場浩劫點一盞燈。
「這是我第一次學習製作椅子和桌子。我熱愛工作,也喜歡學習。」Djáè Dabo帽子反戴,披著夾克,眉宇間透露一股少年特有的純真,但拿起鐵錘敲打時表情又相當嚴肅。他對前來採訪的德國電視節目Euromaxx說,「以前的人生很糟糕,但來這裡工作後獲得很大的改變。」
用行動回應國際劇變
4,719,605,這是聯合國難民署(UNHCR)今年2月公布的敘利亞難民總數註1,他們主要遍佈中東、北非及土耳其,最終目的是前進西北,進入歐洲找尋新生活。德國在2015年收容多達110萬人,大量的外來人口不僅巨幅增加政府支出,與當地民眾的關係也相當緊張。絕大多數難民無法在移居地獲得工作權,他們或許能爭取維持生存的居所和食物,卻時常因語言及文化的隔閡,被迫遊走黑暗的邊陲地帶。
但來自西非的Djae Dabo,並沒有在德國喪失希望。2013年底,他與其它4位西非青年,在一次修建收容所的過程中,認識設計師Sebastian Däschle。後者原本只是教導他們如何動手做家具,卻於過程中建立如家人般的情感。而後,「CUCULA—Refugees Company for Crafts and Design」計劃誕生了。CUCULA來自非洲的豪薩語(Hausa),意即「一起動手做,讓彼此產生羈絆」。執行團隊包括Sebastian Däschle、當初提供收容所的柏林青年藝術文化中心Schlesische27執行長Barbara Meyer、設計師Corinna Sy、社會教育工作者Jessy Medernach、以及兩位志工Sophie Cuvelier和Andreas Berschauer。計劃主要分兩部分:首先由設計師開設工作坊,透過一對一的指導,讓成員學習製作家具的專業技術。其次提供包括語言課程和法律諮詢,協助他們踏出重建生活的第一步。Corinna Sy過去受訪時指出:「我們認為現在對待難民的政策有待商榷。德國境內很多公司都欠缺工匠人才,那為何不讓他們擔任這些職務,並賺取自己的薪水?」她不諱言難民真正需要的不是家具,而是工作。這個想法很快在募資平台Startnext引發廣大迴響,短短一個多月,即獲得高達12萬歐元(約台幣440萬)的贊助,是該平台2014年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傳承設計大師的靈魂
然而,並非所有家具在市場都擁有良好賣相。深諳此理的CUCULA團隊,規劃初期就特別飛往米蘭拜訪義大利設計巨匠Enzo Mari,並獲其授權製造及販售早於1974年推出的「Autoprogettazione」家具系列——只要利用鐵錘和釘子,按設計圖組裝,就能完成近20種日常物件,畢現讓設計回歸普羅大眾,而非專為富人服務的精神。
「他(Enzo Mari)希望消費者自己擁有生產力,無論出身貴賤,都能做出想要的家具,並在動手之中學到一些東西。如今我們將這個理念推向一個新的境界。」Sebastian Däschle曾對外如此表示。
Djae Dabo和其他學員小心翼翼地按指示重現這些經典的桌椅,並依個人喜好作細部微調,例如隨使用者身形更改坐椅高度,或使用移民逃難乘船的甲板為部分材料,紀念過去發生的故事。這批濃縮他們汗與淚的成品,去年陸續在米蘭家具展、科隆藝術博覽會亮相,還在慕尼黑舉辦Pop-Up專賣店,不僅獲得好評,至今也販售上達百件。
不是給予,而是和他一起
「幫助難民脫離受困者的身份(victimhood),建立自信,並能追尋自己想要的人生。」這段寫在CUCULA官網的文字道出最核心的精神。比起單方面提供幫忙,輔導移民具備專業技術,擁有自力更生的能力,才是對他們真正的歡迎。有鑒於第一期學員的優秀表現,CUCULA如今也開始進行第二期訓練,就算每次只能陪幾個人走一段路,也不放棄實踐這個純粹的理想,並祈禱所有受苦的人,都可以找到安心立足的位置。
INFO╱CUCULA
Web╱www.cucula.org
更多設計案例!用巧思回應現實
世界並不孤單。許多設計師在面對重大災變時,都願意激盪腦力,提供能力可及的幫助。讓我們看更多創意人如何以行動守護來自其他國度的受難者。
做宴會的主人
逃難者需要的不只是食物和住所,移居他鄉後,長期的心理歸屬問題亦值得關注。設計師Pim van der Mijl有感於荷蘭當地收容處與周圍地區無法相容,便策劃「De Voorkamer」(荷蘭文,意為客廳),協助難民依喜好製作融合自己文化背景和設計美感的生活小物,如枕頭、杯墊等,再用這些東西布置一個溫馨的客廳,邀請周圍的荷蘭鄰居一起用餐,並交換彼此的生命故事。他指出:「收容所就像小型社群,裡面有各種不同經歷、才能和嗜好的人,但外界經常忽略這點。面對面接觸是讓彼此認識最快的方法,參與者後來告訴我,這項活動把他們腦中因各種壓力累積的灰塵撥掉了;他們又重新想起自己過去擁有的才能。」
互助教學現場
設計師Daniel Nasr有感於位在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面臨教育與持續性收入的欠缺,在2014年發起「IREES」(informal refugee education enabling service):設計一個開放性的教學平台,讓難民就自己的專長教導同胞,並開設收費課程教授黎巴嫩及其它地區的人民,增進彼此的理解。此計畫在Kickstarter募資成功,且於2015年正式開課,持續關懷資源匱乏的人群。
在杜米茲的一日生活
你是否曾親自走訪過難民營?由荷蘭多媒體設計公司SUBMARINE CHANNEL架設的網站「難民共和國」(REFUGEE REPUBLIC),結合插畫、攝影、錄像、聲音、及文字,透過互動式設計讓觀者彷彿親臨位在伊拉克北方杜米茲(Domiz)的敘利亞難民營,看見其背景與居住環境的同時,也了解這裡作為不得已的棲居之所,他們同樣在此上學、工作、娛樂,甚至結婚生子。卓越美感與紀實式的再現,不僅一舉奪下2015年荷蘭設計獎的Future Award,也溫和訴求更多人重視此議題。
refugeerepublic.submarinechannel.com
註1:此數據為2016.02.25於UNHCR官網上公佈的數字。data.unhcr.org/syrianrefugees/regional.php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6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