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否有過閱讀感受與書評所述迥然不同的經驗?或疑惑「名人推薦」為何總是那些熟悉面孔?新世代小說家朱宥勳有感於台灣文壇長久以來的封閉氣息,2013年創辦線上雜誌《秘密讀者》,希望打造一個讓讀者抒發真實閱讀想法的平台,並刻意採用仿似餐廳評鑑的「秘密客」制度,讓投稿者全部匿名,免去人情顧忌。
把文學的圈子作大
乍聽之下,書評是一項嚴肅工作,但瀏覽《秘密讀者》籌備的專題,從側觀兩大報文學獎,討論民間信仰與鬼魅文本,解讀電玩遊戲的敘事方式,甚至解析台日輕小說市場,皆是饒富趣味的題材。為了呈現獨到風格,還特地向中國設計師應永會購買其彙整民間字集所開發的「浙江民間書刻體」,讓其逐一細琢的「秘密讀者」四字與整體編排,都回應雜誌兼具生活化與考究態度的風格。
至於投稿的評論範圍也相當廣泛。「你寫到一個程度就會希望文章有結構,那是很容易辨認有沒有認真撰寫的指標;但也有一看就是來自比較沒經驗的人。我們其實更歡迎後者,因為這個base不做大的話,圈子會很小。」身為主要編輯委員之一,elek不諱言委員們會就來稿提出建議,而朱宥勳則彙整意見再與投稿者討論,這是編輯過程中最費時的工作。他甚至會自己主動邀稿,「我邀的通常是非文壇的人,他不一定跟文學很熟,卻跟這世界文學以外的事情很熟。就像服裝設計的知識通常不會被文壇看見,但很多道理卻相通。我很重視那種不同領域的交集。」專職設計的杜佳芸也指出,最近有一些facebook粉絲團如「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是配合時事發表新詩,讓其更廣為流傳,「覺得我們做的也是差不多的方向,努力把這塊餅做大。」
去年為了讓內容更具可看性,發起新企畫「挑戰秘密讀者」,由編輯群邀請三位評論者,評點即將或甫上市的書籍,再由作家對三篇文章進行回覆,增加對話空間。問起印象最深刻的一場辯論,杜佳芸笑道,去年九月號討論巴代的著作《最後的女王》時,作者不採統一回覆,而是針對每一篇評論都作出「眉批式」的回應,不僅戰力十足,也見其認真態度。
從電子走向紙本
邁入2016年,《秘密讀者》也嘗試從電子轉向紙本出版。這一方面源自編輯群對紙張的依戀,另一方面則是應讀者要求,甚至曾遇政大圖書館想典藏,卻因其不屬於一般學術期刊系統而無法處理,才讓他們決心發行平面刊物。並期許這個平台能廣納來自各方的聲音,讓更多誠實的讀後心得被聽見。
Text / 歐陽辰柔
Photo / 張藝霖
Via / 秘密讀者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6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