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中高鐵站搭車前往,車子停在一片爬滿綠色小葉霹靂的矮牆前,門旁一塊鏽紅鐵板,刻著《觀書有感》詩句,向賓客宣告已達目的地。
與其說是辦公室,倒像生態公園。訪客漫步半畝塘,綠意盎然,公園、森林、生態園區等詞彙竄入腦門。陽光從樹梢灑下,樹葉拂過臉頰,照映水面閃出波光,聽到潺潺水流與蟲鳴鳥叫,爬牆虎的綠藤放肆攀附房屋、幾乎掩蓋牆面原色。
在此「上班」的蟲、鳥、蝶、蛙等生物,超越員工數好幾倍,選對季節來,還可見到螢火蟲現身水塘邊。這裡的大樹,同樣比人多。苦楝、樟樹、欒樹、茄冬、竹,還有芒果、龍眼等,合計上百株。建築物像是樹上「長出來」的。不少造訪過的人,紛紛讚嘆見到兒時的夢想樹屋。
半畝塘環境整合公司,前身是1997年建築師江文淵成立的璞真設計工作室和建築師事務所,2003年起又陸續成立營建、建設、和環境整合基金會等不同事業體,一路至今走向建築產業上下游整合。
師法自然 讓荒地變生態綠地
2006年總部辦公室在台中落成,目前此處容納約70、80位員工。另一處辦公室是在竹北的若水會館,同樣有70多位員工。
創辦人、半畝塘環境整合集團執行長江文淵,是外人眼中的「自然哲人」,將以人為本、師法自然、人天共好的觀點,實踐在他的設計之中,再結合中國傳統生活智慧,自成一套「節氣建築」主張。
對建築與自然共生的信仰,充分彰顯於竹北光明六路東二段的建築作品「若山」。每層樓的陽台種了一棵樹,搭乘高鐵南下,接近新竹站時,遠遠眺望,整棟建築物被綠樹覆蓋。「把自然帶進都市,把人帶回自然」,正是半畝塘的建築性格。
為員工打造的辦公室,當然也秉持相同精神。
10多年前,江文淵先在新竹寶山看到一塊農地,旁人眼中是個周圍有鐵皮加工廠、洗車廠、堆滿雜物的廢棄土地,他卻決定要建成辦公室。總共300坪的農地,他用30坪蓋房子,其他土地則種了大量的樹、開闢水塘和生態池,從荒地搖身一變成生態豐富的綠地,甚至保留門口原有的土地公廟。之後遷至竹北、整建的若水會館,仍維持自然共生的一貫風格。
2006年隨著事業體擴張,又在台中西屯覓得現址,增建為總部,同樣由廢棄的農舍老屋改建。「九年前,旁邊還是一片水稻田,」半畝塘經理簡維德和行政服務部副理劉珮雯異口同聲地說。常有鄰居或路人被美景吸引,闖入這片綠意中,三不五時還有旅客當這裡是景觀餐廳,走進來問賣什麼料理。
在這裡時序變化很明顯,「現在一片嫩綠,秋冬落葉後只見樹藤,另有一番味道,」簡維德指著農舍舊牆上的爬牆虎。工作久了,員工耳濡目染學會跟著節氣生活,順應時令食材、自製節氣茶飲和燉湯。
員工餐廳有著詩意名稱︰「白露食堂」,一旁還有窯爐,每兩週有興趣的員工可來揉麵糰、烤麵包。
沏一壺茶,對著樹林想設計
辦公室散落在不同角落,共有五處空間,每處皆有外推的玻璃窗和迴廊露台,可四通八達到其他地方。戶外開放區域,隨處皆有平台和桌椅,抱著筆電在樹蔭下和同事開會,或是一個人拿杯茶、對著滿園樹林發想設計圖,都是習以為常的一景。
最受歡迎的角落,當屬茶屋。地處園區後段,有意與主辦公區間隔開,須繞行水塘、走過木板橋面,才得一探究竟。沏上一壺茶、坐在屋內往窗外望向落羽松群,常有身處深林的錯覺,最能感受怡然恬靜。
辦公園區同時是實驗生態場。後續發展出的室內辦公室有以貨櫃改造的,外層分別以竹片、木炭、植物覆蓋,是為了研究哪種隔熱效果最好,再將實驗成果融入於作品中。以紅黏土、糯米、稻稈等素材蓋的紅土牆,就是成功範例。竹北若水會館,亦有不少角落風景,泥窩、窯灶、火炕、茶榻。
「樹院子」是員工們對自己辦公室的另一個形容,意謂在大樹下的美好生活。正如江文淵所說,建築不是要築起高牆、將人與外界隔絕,該是讓心靈能安歇、愉悅的生活居所。
Text、Photo / 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