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山脈跟海岸山脈之間,一大片綠油油的田野中,有一間百年古厝;房子是古老的日式建築,裡面的布置卻呈現以西藏風格為主的異國混搭風。老屋中沒有電視,但蟲鳴、鳥叫聲卻近在咫尺;房間裡沒有彈簧床,但乾淨舒適的榻榻米卻讓你睡得非常踏實;整棟屋子中充滿著淡淡的藏香味道,昏黃的燈光讓人感到極度放鬆,彷彿走入時光隧道,回到那單純質樸的舊日時光……。
漂流花蓮 從事藝術創作
「山田山宿」的女主人簡吟如從小生長在桃園,國中之後才搬到台北,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她曾到義大利佛羅倫斯留學,也曾到羅馬尼亞、奧地利、維也納、澳洲、美國等地從事駐村藝術創作。回國之後,她開始在台灣各處參與藝術介入社區的計劃,也曾多次到花蓮參加藝術創作工作坊。
在偶然的機緣下,簡吟如得知花蓮有一個「駐縣藝術家」計劃,於是便申請到鳳林鎮的山興跟中心這兩個部落,與老人家們一起合作「阿美族民族植物繪畫坊」。申請順利地通過了,於是,吟如便決定移住花蓮了。
活化老屋 讓更多人共享
來到花蓮後,簡吟如和男友歐舟在鳳林鎮鄉下發現了一棟百年老屋,雖然屋子已經老舊不堪,但屋內非常通風、裡面原有的建材也很人性化,於是,他們決定租下來重新整理、布置。從事建築設計工作的歐舟對於老屋改造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建築和土地一樣,是有生命的,應該本著「尊重其原有面貌」的態度,「順流而行」地去活化老屋,而非照自己的意思對其強加改造。經過不斷畫龍點睛似地順流調整,再搭配上吟如與歐舟從西藏、尼泊爾及其他地方帶回來的異國風味織品與裝飾品,「山田山宿」終於成為現在的樣貌。
把老屋整理好之後,她和歐舟心裡覺得相當充實,但也不由得發自內心感嘆:「那麼棒的地方就只有我們倆來享受,實在太可惜了!」他們發現這個村子裡住的多半是老人,除了偶爾來訪的幾位觀光客之外,平日幾乎沒什麼年輕人在走動,於是,他們也希望在老屋民宿化之後,能多吸引一些年輕觀光客到來,讓鳳林鄉下的寧靜美好,能被更多人所看到與享有,也讓這個老地方能變得更有生命力。
腳踏實地 學習親近土地
過去長期在都會中生活的簡吟如發現,花蓮鄉下的生活型態和她以前所熟悉的生活型態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幾乎家家戶戶都自己有菜園,人人對農事都瞭若指掌,並且,幾乎每個人都種過菸草,都有關於煙樓的經歷或回憶(山田山宿所在地早期是菸樓聚落)。於是,在這裡,她也開始學習與土地接近。
她說,以前住台北時,在市場看到的菜,都只是植物的一部份,例如只看到菜葉、菜莖等─這些只是菜的生長前期。而現在,她每天直接踏到土地,觀察由一株植物從種子開始生長的整個周期,「那種感覺,真的相當好!」簡吟如還跟房東一起種菜,把雨水回收再利用,儘量做到檢樸生活,不浪費資源。這樣自給自足的生活,其實就是吟如一直嚮往的,對於她的藝術創作來說,更是相當重要的養份。
享受人生 必須捨棄方便
雖然喜歡在花蓮的生活,但對於想在花蓮展開新生活的朋友,簡吟如還是慎重地提醒:「你的心臟要很強!」她解釋說,在都市,人與人有一套相處的模式,不會太親近也不會太侵犯,「而鄉下人一般比較保守,他們對外來的人其實沒那麼接受,有時還是會對你的一些做法指指點點。」所以,她建議,若想在花蓮鄉下生活,還是要有心理準備,需要一段逐步適應的時間。
而關於許多都會人所擔心的「方便與否」問題,她則以自己在世界各國遊歷的經驗分析說,外國人在談生活品質時,幾乎都不會談到「方便」這兩個字。她認為,若要想享受人生,應該學習「放下對方便的期待」,不要覺得既要來享受、又想要方便,因為「享受跟方便,常常會是有衝突的!」
來到花蓮後,簡吟如常跟鄰居換菜、跟房客換果醬、換文章……,她很享受這種資源交流的方式,也希望未來能在附近成立一個「以物易物」的市集,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多樣化、更有生命力;她也期待未來有更多相同理念的朋友,能漸漸形成一個村落,一起來實踐理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生活,會是一件相當美好的事!」她笑著說。
山田設計/山田山宿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大榮一村
電話:0911865400
文字、攝影 / 盧心權、余念梓
本文選自LaVie出版書籍《花蓮移住》,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花蓮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