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尚未回溫,聚集的人潮卻替柏林添了不少暖意。二月是全球藝術圈的淡季,卻有一場盛會屹立近30年,每屆皆吸引國際矚目。《柏林新媒體藝術節》(Transmediale)誕生自1988年,原是隸屬《柏林影展》中的新電影論壇,在當時的藝術總監Micky Kwella堅持下,獨立成聚焦電子媒體作品的展出,以前衛態度針對時下的科技創作議題進行辯論,是全球此範疇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以對談為展出核心
自2001年起, 《柏林新媒體藝術節》每年都會訂出一句官方主題, 今年卻一反往常, 僅以「conversationpiece」為標,暗示打破傳統展覽的型態,五天展期全由各種談話填滿。參與此展的旅德藝術家Christine Cheung(後簡稱Christine)對La Vie表示,「這次論壇都在討論關於『誤傳』(miscommunication)的本質,這是數位科技過度發展的現今,才會衍生的資訊曖昧性的問題。」
不斷在各處發生的對話,就像螢幕上不時彈出的視窗。過多訊息往往導致使用者焦慮,主辦單位刻意將多場講座的時間重疊,讓觀眾面臨艱難的抉擇,亦巧妙在形式上呼應這點。
互動式實境虛擬
更有趣的是活動進行方式。幾乎所有講座都要求觀眾加入互動,如開幕當天的「Superschool:Conversation Starter」,講者們在台上交談,觀眾則被邀請成為「Wikipedia」或「Twitter」,隨時能中斷談話並發表己見,以實境模仿網路使用。結果台下一片沈默,沒人出聲,甚至開始離席。最後主講者停下來,討論為何沒人講話,以及這種規則如何失敗。「它突顯我們不習慣插入他人交談的日常情境。雖然沒有聽眾表達意見看似敗筆,但後來我發現這卻是最印象深刻, 而且能不斷與他人討論為什麼的經驗。所以它的確是一個『Conversation Starter』。」Christine說。
名滿藝壇的新媒體藝術家Hito Steyerl的演說無疑是活動最高潮。她在講台上秀出一張亂碼照片,比喻現在最重要的不是找出亂碼底下暗藏的訊息,亂碼本身就是訊息。「如果我們都淪陷在資訊的大海裡,那是否有可能製作一套救生衣?」真假摻雜的符號世界中,永遠記得停下來想一想,或許才是避免盲目的不二法門。
Text / 歐陽辰柔
Via / Transmediale、SAMMLUNG BOROS、Bocci 79、Motto Berlin、Museum der Dinge、ANDREAS MURKU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