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充滿未來感的宮殿,降落於首爾東大門。這是全球設計與建築界,乃至南韓全體人民近來熱烈討論的話題,由國際知名女建築師Zaha Hadid設計的東大門設計廣場及公園(Dongdaemun Design Plaza & Park,簡稱DDP),於今年三月正式和世人見面,其碩大、昂然的英姿,彷彿向全世界宣告,屬於南韓的設計年代已經來臨了。
站在東大門設計廣場前,人類顯得十分渺小。這座巨大、呈不規則形狀的建物,被許多人認為猶如天降的母艦,短短五年之內,紮根於原本平坦的土地上,龐然倨傲,令人不敢逼視。
這是由國際知名女建築師Zaha Hadid率領其設計團隊,於首爾東大門所打造的東大門設計廣場及公園。整個設計包含了地下三層,地上四層的建築量體,以及延伸於旁的綠地公園,總佔地面積為62,692平方公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不對稱結構建築。Zaha Hadid以她一貫充滿力與美的流線勾勒出建物輪廓,渾圓的弧度在銀白色的外表包裹下既具份量又顯得輕盈,且不見一處僵直剛硬的銳角,取而代之的是柔軟卻大膽的頂上起伏,壯麗外觀渾然天成。今日來到東大門,眾人目光不再僅停留於新潮的商圈。在今年三月正式啟用之後,這座設計廣場將帶領韓國邁向設計界的最前端,開拓下一個大韓世紀。
波濤般的銀白表層
除了被綠地遮掩的部分之外,東大門設計廣場裸露出的建築表面呈現一貫的銀白。白,來自所使用的鋁板,整個建物表層使用多達45,133片的鋁板覆蓋,其作工之艱難,教人驚歎。由於設計廣場並非如傳統建築,採用樑柱及樓地板垂直交錯的形式,而是橫跨大範圍的自然彎曲,鋁片除了大小不一外,亦需配合造型上的轉折,以不同形狀、角度製作,最後服貼其上。面對如此複雜的設計細節,建築團隊特別援用3D建築資訊模型(3-dimension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BIM)技術,以精密的電腦計算輔佐,在實際建造的過程中,隨時修正數據、微調參數,確保最後完工時的零誤差。而這也是韓國境內第一個使用BIM技術協助建造的公共項目,一如其充滿未來感的姿態,東大門設計廣場承載尖端科技,成為劃時代的建築標。
融冶設計與時尚力度
回應外觀的銀白,室內色調統一以純白作基底,挑高空間中延續屋頂的陡然起落,走廊、樓梯間皆以充滿彈性的曲線連貫,豐富視覺上的韻律感。場館主要具備五大設施、共十五個特色空間,包括能舉辦大型商務會議的藝術大廳,陳列尖端設計及創意思考的博物館,提供討論空間、流通資訊的設計實驗室,紀念當地歷史變遷的大東門歷史文化公園,以及24小時對外開放、聚集人潮的設計市集等。不論什麼時候來訪,都可以欣賞當地最新的設計研發成果,或是走入設計圖書館中,享受一應俱全的資源,靜靜翻閱書籍,消渡一個午後。
戶外綠色公園則參考傳統韓式花園的設計元素,重視水平的層疊關係,不以任何地標作核心,而是讓綠地自然攀上建築,牽出一個室內外完美融合、循環的動線。
當夜晚降臨,建物內嵌的霓虹燈悉數亮起,與周圍的市集交相輝映,進行無聲對話。橫跨設計、時尚、文化與歷史等領域,它像一個城市內部的微型國度,自體生成,自行發光。
跨過歷史 迎向未來世紀
儘管如今巍峨落成,但東大門設計廣場其實走過了很長一段歷史,才演變為今日的面貌。在朝鮮王朝時期原為軍事用地,於1926年闢為運動場,被視為境內的職棒聖地;一直到2006年時,為了迎合將首爾打造成為設計之都的方針,才計劃拆除,並建設為今日所見的設計廣場。然而,當初拆除的行動飽受質疑。許多人對於政府花費大量資金,甚至不惜毀壞歷史建物,只為打造一個巨大的未來殿堂之舉抱持諸多疑問。東大門設計廣場是南韓提出並榮獲2012世界設計之都的重要建設,吸引龐大的觀光客群,也同時締造諸多就業機會;但經濟發展的背後,土地的記憶被夷平,往昔的風景亦已不復見。Zaha Hadid當初在競圖時就以「換喻的風景」(Metonymic Landscape)為題,指涉這塊土地上的建築並非重新蓋起,而是必須觀照過往數百年的歷史,以及所有南韓人民的精神依靠作為設計時的中心思考。它融合過去、現在與未來,也象徵一個國家在全球瘋狂追逐資本主義的世紀中,如何倚靠自身的力量崛起、競爭,最後走到時代的最前端。東大門設計廣場帶領全南韓起飛,未來將航向何方,全世界都在期待。
Text/歐陽辰柔
Photo/Virgile Simon Bertrand
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
【更多完整專訪內容請見《LaVie》2014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