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森林公園旁,鑽入一條四周都是民宅的小巷,一整塊混凝土平面打破了鐵鋁門的間隔,大片落地窗前停放著兩台腳踏車,旁邊牆上用再低調也不過的灰色打出三個字-器研所。花這麼多功夫描繪這幕門前景象總是有原因,畢竟工作室多少嗅得出點設計人的靈氣,扎實且能透出本質,這是張博翔和孫崇實兩位設計師還沒開口,就能感受到的氛圍。
設計要能回歸物品的本質,聽起來似乎有些文言,簡單說來就是把器具恢復到讓使用者生活變得更輕鬆的使用模式,「我們反省自己一貫的設計風格,發現自己會鑽研在器具本身的核心價值上」,而依照此一脈絡邏輯推演的組織,自此得出「器研所」。
有著美國和義大利留學背景的兩位設計師,同一天在前公司報到,又因為熱愛戶外運動相識,齒輪帶動篆書「器」字,把兩人設計腳踏車的決心轉得一覽無遺。「我們一直在討論什麼樣的設計才會對生活帶來幫助,也在尋找能更直接影響使用者的產品。」厭倦設計僅止步於改變外觀,於是腳踏車這個外型等於結構,具有挑戰性、技術性,且又能在設計師自身體驗上得到回饋性的物件就此拍板。
從捷安特的設計案起家,兩位以腳踏車充當通勤工具的「上班族」,從自身體驗中開始思考這匹鐵馬在都市叢林中的生存能力,「車子先出來還是(配套)系統先出來跟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一樣,以台灣來講,交通工具先出可能衝擊比較大一點,每次衝撞後,相信都會產生更好、更適合的系統。再下一步就是大家想要一個更適合都市的腳踏車,這就是我們的目的。」歷經網站集資,來回於零件廠商和設計端的堅持與妥協,就此拚出暱稱為「Espresso」的心血結晶。快速、貼近生活,如同開始一天的動力來源,新型態都市單車(New Urban Bike),本該如此。小輪徑、容得下15吋筆電的前置車籃、擋泥板、內建防盜鎖,連直挺的騎乘姿勢,也是研究人體工學試驗來的,終於有人把問題解決得一乾二淨,「為什麼我們要接收市場上這些拼湊式的解決方案」,Henry這題問得理直氣壯。
使用而產生問題,再用設計來解決問題,既然靈感都來自生活,那就從不同的觀察視角做起。Cesare讀宗教,用宗教帶出的哲學問題,反扣設計中邏輯性和正確性的不必然,而Henry則從居住的地域下手,用城市規劃、使用的邏輯去臆測未來。像Henry說的,設計沒有全面,設計師能做到的,只能幫助鎖定的那個目標。當然未來期待能「探究」的物件還有很多,但靠著對自我設計價值的瞭解,器研所選擇一步一步做他們自己覺得比較好的事,相信這點滴累積,終也會迎來改變之日。
採訪完,才忽然想起沒來得及問兩位設計師為什麼要把工作室遷移至此。抬頭看看四周,這裡有樹、有人、有腳踏車,還有生活,一切重回本質,設計,也本該如此。
Text / 陳張眾
Photo / 陳信佑
Via / 器研所
【更多完整專訪內容請見《LaVie》2014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