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香川縣政府舉行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今年來到了第三屆,舉辦地點位於本州於四國海峽上的島嶼上,共有34個國家、226個藝術家前往展覽,今年台灣參展的作品,由林舜龍及王文志帶來的《跨越國境.潮》以及《橄欖之夢》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三年舉辦一次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共分為三個季節展出,今年主題一如既往地將瀨戶內海的沿岸城市做為展地,直島、豐島、女木島、男木島、小豆島、大島、犬島、沙彌島、本島、高見島、栗島、伊吹島、高松港、宇野港,共有206項來自全球藝術家的展品於以上地點展出。
藝術家林舜龍的作品《種子船》,於2013年的第二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就曾於豊島出現,林舜龍更曾受北川富朗邀請,參與其策展的2009及2012年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以隨海漂流且容易生長的棋盤腳暗喻人們遷移的歷史與情感連結,林舜龍曾說過:「海洋不是阻隔,而是連結,就像藝術是一種活性的互動,希望《種子船》能連結原住民、自然與人,在移動的過程中與各種不同文化產生對話。」。
此次林舜龍帶來《跨越國境.潮》作品,將當地特產的白砂、糯米粉、黑糖、石灰調製成天然素材,雕塑出196位小朋友的人像佇立於海邊,這樣的雕像靈感來自於歐洲難民,孩子們堅定的微笑,如同對大人的信賴,即使大人們以戰爭傷害,他們的純真的笑容始終來自於信任。
王文志的作品《橄欖之夢》以4000支在地竹子建成,並以小豆島當地名產橄欖為形狀而設計,是一座位於梯田旁的小屋,屋內不僅能作為當地居民的聚會所在,也可以成為表演展地。此次與台灣、澳洲、巴西等國際團隊共17人一同來到小豆島的王文志,以竹子編織創作,希望在當代藝術中,以此少見的素材打造一個實用性極高的空間。
香川縣政府於2010年開始,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來此,改建老廢建築物成展場,配合當地景觀風貌,進行創作,提供了一處尚未被干擾、商業化的環境給創作者。當人們都看重著觀光帶來的經濟效益時,香川縣文化藝術局主任竹天謙介卻表示「舉辦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並非為了促進觀光」。由於地理位置因素,瀨戶內海上的小島近年來有著嚴重的人口外移及老化現象,藝術祭主要目的其實是為了得以解決當地人口外移的問題,以藝術做引導,將當地再次活化,不倚靠一時的觀光效益,而是長期地耕耘當地藝術活動。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有別於一般藝術祭,將每一個島嶼當作一個展場,加強當地色彩,利用現代藝術可交流的的特性,讓互動成為藝術的核心,使旅人們得以在此因這些藝術作品而產生更強烈的共鳴。未曾想過第一屆藝術祭就吸引了許多人參加,即使到了第二屆人潮依舊超過預期,香川縣政府始終踩穩著腳步,以三年一次的頻率扎實地在瀨戶內海域扎根,因為那初衷從未被亮眼的觀光效益沖刷而遺忘,藝術祭的目的,是希望找回想在家好好發展的人們,讓歸鄉成為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2016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春:3月20日— 4月17日
夏:7月18日 — 9月4日
秋:10月8日 — 11月6日
Text / Irene Hsu
via / Art Serouchi、Japan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