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ERSON & SHEPPARD - Tom Ford 眼中的世界裁縫之最

ANDERSON & SHEPPARD - Tom Ford 眼中的世界裁縫之最

知名時尚金童Tom Ford曾經說過:「我認為Anderson & Sheppard擁有世界上最棒的裁縫師!」是什麼樣的一家訂製西服店,能被Tom Ford欽點為世界之最?


走入店中,古雅英倫氣息散溢於空間之中。訂製西裝的打版室通常位於一樓,方便打版師與顧客溝通。走進打版室,看見一件件充滿註記、修改的版型,修改之處註記日期,裁縫師製作時,才有清楚脈絡。

 

熱情優雅的副董事長Anda Rowland爬上木梯,取下一本又一本的量身記錄本(Measurement Book),上頭記載著美國百年來最偉大演員Gary Cooper的訂製西裝裁量紀錄,近百年前的歷史一瞬間在眼前攤開;Ralph Lauren、Calvin Klein、威爾斯王子,都曾是其座上貴客。擁有110年歷史的Anderson & Sheppard,透過獨特風格、精湛工藝、布料品質,如今已是英國名聞遐邇的訂製西裝工坊之一。

 

百年來,量身記錄本仍是Anderson & Sheppard製版師的靈感筆記本,這些本子上註記的不僅是數字,更包含打版師對於顧客個性及身型的觀察,各式縮寫TKT是指過去西裝左側用來放置車票的小口袋、RT則是指身體右側的量身數據,我們彷彿可從這些密碼想像顧客的樣貌。正因這些資訊與觀察如此私密,至今Anderson & Sheppard仍然不以電腦存檔這些個人資訊,仍以紙筆記錄。

 

訂製西裝雖可粗分為英、義、美三種典型,但就算同為英式西裝,各家老店仍有其獨自風格,在Anderson & Sheppard工作26年的總經理Colin Heywood清楚定義:「我們避免的是過貼身或過寬的版型設計,Anderson & Shepard的精神是希望能超越時間、維持經典、同時穿得舒服,而且就算穿了10年也沒問題。」不同於強調肩線、硬挺結構的Henry Poole & Co,Anderson & Shepard強調的是如微風輕拂般輕柔質感、同時又能形塑俐落結構的西裝,最輕的布料甚至只有6.5oz。

 

Anderson & Shepard的創始人Per Anderson及Sidney Horatio Sheppard,傳承English Drape發明人Frederick Scholte強調自然肩(Natural Shoulder)、English Drape、高袖孔的西裝結構,或站或坐、或動或靜,皆能隨時維持紳士的優雅姿態。他笑著說:「穿著我們的西裝,不管是坐下或是跳舞時手舉高,西裝領口仍然維持在頸肩處,我們希望客人隨時都能很優雅。

 

訂製一套Anderson & Sheppard的西裝,約有35道量身程序English Drape、自然肩可說是Anderson & Sheppard的經典西裝結構。English Drape是指上胸外側、腋下上方、背部肩胛骨處的簾狀波摺,此結構開放了拘謹的西裝,讓紳士們更容易活動。「自然肩」則不同於一般源自軍裝的英式西裝風格,不加Padding(墊充)於西裝肩線,讓整體結構更為輕便,同時呈現自然的肩部曲線。腰線高度則依照客人喜好而有所不同,西裝外套長度原則上希望能覆蓋臀部,是Anderson & Sheppard所形塑的紳士Look!

 

布料更是Anderson & Shepard的強項,提供約4,000種布料,除了英國布料外,也精選義大利布商,如頂級的Loro Piana;更有專屬於Anderson & Shepard的獨家布料,與英國布商Mount Arden合作的Triple Stripe Diamond Weave,便是經典之一。眾多材質該如何選擇?總經理Colin秉持英國本格派靈魂,認為100%羊毛是首選,喀什米爾羊毛觸感雖佳,但因質地柔軟,不易維持挺拔版型,並不建議運用在天天搭配的商務西裝中。

 

如何挑選西裝布料?總經理Colin Heywood私推薦!在商務場合中,150支紗的素面藍(Plain Blue)純羊毛是店內相當受歡迎的布料,通常超過150支紗的西裝非常輕,大約是8oz,不過這布料因為經過雙紗編織程序處理,讓布料更重些。Colin笑著說:「這片布料同時皆具150支紗的柔滑及11oz的重量,輕柔卻又挺拔。」Anderson & Sheppard同時提供深灰色(Dark Grey)的布料,許多商務客會另做灰色夾克或外套搭配。

 

相較於素面材質,經典人字紋(Herringbone)在Colin的眼中,慎重基調中卻又有著精緻細節,也相當適合正式場合。威爾斯王子格紋(Prince of Wales Check)擁有多種顏色變化,較為活潑,仔細觀察,還可看見藍線細節。

 

百年工藝如今持續傳承,副董事長Anda說Anderson & Shepard 每天都會收到至少兩位年輕人想要進入工坊學習,最年輕學徒只有17歲。拜訪Anderson & Sheppard的這一天,正是在此工作長達近30年的裁縫師生日派對,在這裡的每一位工匠們,如同家人一般,歡欣自在。工藝價值不僅體現於服裝,更體現於緊密的工作夥伴關係中,畢竟,現在還有什麼工作能讓人願意持續付出30年、甚至40年?

 

積極推動學徒計畫的Anda Rowland,說其實讀大學不是唯一選擇!這裡的學徒制為4年,第一年需要不斷重複做一樣的事,只為熟練技巧。四年課程中,若以西裝裁縫學徒而言,最困難的應是將衣領與袖子縫上西裝外套,因為袖子直徑大於袖孔,縫進直徑較小的袖孔非常困難,鑑賞西裝時,這也是一個重要細節。

 

有著一頭銀髮的打版師Leslie,至今已有30多年的訂製西裝經驗,兩年多前加入Anderson & Sheppard。問他打版師這個工作的魅力是什麼,可以讓他一直持續到現在?他想了幾秒回憶13歲時第一次接觸打版與裁縫的感覺,當時還小的那個孩子非常享受親手製作的經,或許就是那一次的機會,讓他走上訂製西裝之路,不曾轉向。

 

 

Text/彭永翔

Photo/Yolanda Y. Liou、Christopher Simon Sykes、Guy Hills

圖片提供/ANDERSON & SHEPPARD

【更多完整專訪內容請見《LaVie》2016年5月號

 

更多紳士挑選準則請見《紳士的日常》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百年台灣,人文風華:《薰風》的金鼎之路

數位洪流席捲全球,在這個紙本閱讀黃金時代彷彿已成過去的嚴峻時刻,《季刊薰風》憑藉獨特的內容定位及精緻嚴謹製作,不僅在如一股清流般在紙本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更榮獲金鼎獎「人文藝術類」殊榮,成為台灣文史雜誌領域典範。這項殊榮的背後,是發行人黃志成及編輯團隊對台灣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期望透過《薰風雜誌》,重建台灣大眾史觀。

《薰風》
薰風第26期「百藝齊綻你所不知道的臺中文化城」

《薰風》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結果。它以獨到視角,深入探討、梳理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脈絡,並以極高規格的知識含金量、藝術裝幀設計,呈現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究極美感的雜誌。從發行人理念、內容規劃,及製作流程三個面向,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為「老派」又「浪漫」的紙本,端出任何形式皆無法取代的重磅閱讀份量。

《薰風》
藉由各期《薰風》季刊,讀者可以窺見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

熱情、堅持與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懷

《薰風》的成功,與發行人黃志成的理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黃志成對紙本媒體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紙本雜誌具備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安神作用」及「收藏價值」,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拿到一本喜歡的書,你終於會靜下來,然後把手機擱在旁邊」,這份寧靜和專注的閱讀體驗,既是數位時代裡的珍貴資產,更是推進紙本持續向前的動力。懷抱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薰風》並非流於表面地呈現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歷史脈絡及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黃志成說:「我們希望這個刊物是會流傳下去,將來被回顧、珍惜。」這份對文化傳承的願景,是《薰風》得以持續深耕台灣文史的根本動力。尤其,編輯團隊對內容的嚴謹和正確性,更是吹毛求疵,在作者遴選和稿件審核上都相當嚴苛。「我們希望撰稿人在《薰風》的文章都是沒有發表過,縱使這個議題寫過,他也要依照設定的主題重新撰文。」黃志成強調,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反映在其高昂的稿費和圖片授權費用上,即使這意味著雜誌長期處於高成本、低利潤的營運狀態。「《薰風》希望能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和文本質量,也重視讀者能攤平閱讀的舒適性,所以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我們全部都沒有任何商業廣告,純以銷售量為營收來源。」 黃志成這麼說。這席話,精準地突顯《薰風》製作上的頂尖嚴謹規格,更展現了發行人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決心。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嘗試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在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以及文本的質量,同時翻玩版面。

以細膩視角,重新詮釋台灣文史

《薰風雜誌》的內容規劃,以獨特視角,深掘台灣文史的豐富內涵。它摒棄傳統以政治或重大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轉而聚焦於細膩的生活面向。雜誌涵蓋議題,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例如:水道、鐵路)、產業發展(例如:鳳梨罐頭產業及藺草編織業)、教育改革(例如:現代化教育體系)、娛樂生活(例如:劇院、溫泉的興起)、醫療衛生等面向,皆透過圖片、文獻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分析,構築出更為立體、更富意象的歷史圖像。值得一提的是,《薰風》亦深入探討諸如日治時期臺人文化組織的結社、農民抗爭運動,以及台灣人對海洋文化認知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陳述獨到選題目光及挖掘被遺忘歷史的決心。這些主題絕非憑空臆測,而是經過團隊縝密討論和嚴謹考證的成果。「我們同時會執行兩到三期雜誌議題,隨時都在檢討明年、後年的主題。找來的撰稿人也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重量級作者!」黃志成這麼說。正是這份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史料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堅持,讓《薰風》在眾多文史刊物中脫穎而出。

《薰風》
宜蘭頭城盧纘祥故宅,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先生演講留影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金鼎獎的榮耀與文化傳承使命

連續三年入圍及連年獲得金鼎獎殊榮,《薰風》不僅展現其卓越的內容品質,也成為台灣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薰風》不僅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設計團隊也勇敢突破傳統知識類書籍的排版框架,將內頁的圖文配比調整至接近一比一的美學。例如,在六頁的3000字文本中,會搭配1015張圖片,以降低文字的密度,使閱讀變得更加舒適與愉悅。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讀者深入探索台日文史,還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場享受,讓文史的探索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輕鬆的穿越旅行。隨著每期《薰風》季刊的發行,雜誌逐步揭開從清朝統治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歷史,讓人們得以見證在日治時期,這片土地如何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遷,展現出其蓬勃的社會發展與文化交融。透過這些精彩的內容與創新的設計,《薰風》不僅記錄歷史,也在每一頁面中喚起了對這段往昔的共鳴與思考。

《薰風》
薰風往期精彩刊物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看更多第48屆金鼎獎入圍及得獎名單:https://gta.moc.gov.tw/home/zh-tw/listofawards

-字裡行間 悠遊穿閱-第48屆金鼎獎入圍暨得獎作品線上書展 精彩上線:https://linktr.ee/gt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