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文心路四段,一間門口沒有明顯招牌,內部也不太裝潢的咖啡店,不到10坪大的店鋪,左手邊一台炒豆機,右手邊擺滿一袋袋裝滿生豆的布袋,櫃架上是各種咖啡壺和沖煮器具,店內有兩張桌椅和零星的吧台位,座位數稀有。要喝咖啡嗎?這裡賣的其實是咖啡豆,而非讓人走進店裡坐下喝咖啡的地方。
老闆鄭志強2005年開了這家店,專門進口咖啡生豆,烘焙、包裝後再銷售。鄭志強有時會煮咖啡招待上門的顧客;沒顧客上門時,他和太太兩人烘豆、包裝,處理訂單、準備宅配包裹,有時也會試飲烘好的豆子,測試口味、調整烘焙度。最早的店名為「香馥」,2009年更名為「咖啡再生」,轉變的契機正與「禪風」有關。禪風咖啡的概念來自長年研究佛法與禪學、人稱「顧老師」的顧耀文。
2009年的夏天,從台北到台中授課的顧耀文,首次來到鄭志強的店試喝過一杯咖啡後,便開始每週來店裡光顧,還會對鄭志強的沖煮方式給予許多意見。接觸咖啡20多年的鄭志強,自認技術精熟,起初對於眼前這位陌生人頗不以為然,但兩人一次次的交流後,漸漸地連鄭志強自己都感受到,煮出來的咖啡不一樣了。
不需添加物 咖啡本身就是本質
也許正是因為過於熟稔,鄭志強對煮咖啡技法已落入慣性操作框架,但顧耀文卻不斷挑戰、提出質疑。尤其是使用虹吸式時,如何調整水量、咖啡粉的比例,觀察水溫變化和漏斗萃取液低落的快慢,「咖啡是活的,要不斷在變化中做細微的調整,」鄭志強形容自己的專注度與感受力完全打開,看待生活大小事物皆有了全新眼光。
顧耀文把自己禪學班的子弟們介紹到店裡,10~20位學生陸續也變成鄭志強店裡的常客。一群人在店裡煮咖啡、論咖啡,不只是品嘗煮出的咖啡風味好壞,更對於過程當下,沖泡者的情緒、心態、思考都納入其中,追尋身心透過煮咖啡的互動成為一體的狀態,宛如接近禪的意境。顧耀文便取名為「禪風咖啡」。也是同好之一的雲林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老師陳國亮認為,合乎這樣概念的咖啡,「不論是一磅3000元的頂級牙買加藍山,或是高速公路休息站一磅賣400元的咖啡豆,只要方法對,不用加糖和奶精,都可以泡出『四不一有』的好滋味。」
他所說的「四不一有」是,不苦澀、不失眠、不心悸、不起胃酸,以及有焦糖般的甜味與回甘。咖啡種類繁多,因不同產地、烘焙度深淺、沖泡者的性格和手法,再加上火侯、水溫等種種條件,風味也大不同。理想的禪風咖啡是一種完美咖啡的狀態,不需要其他添加物,更不是蛋糕甜點的陪襯,咖啡本身就是本質。外觀是澄明透亮的琥珀色,而非深不見底的濁黑。即使沖泡第二次、第三次,咖啡入口依然甘甜。
鄭志強比較,從前自己為人處事態度嚴肅,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現在則樂於分享、懂得放鬆,主動關心別人的需求。深受啟發的他,才改名為「咖啡再生」。藉由煮咖啡、喝咖啡,享受當下的過程,也反觀日常生活。一杯咖啡,不只滿足味蕾享受,對這群人而言,更豐富了內在精神。
Text、Photo / 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