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陽辰柔
圖片提供/安卓藝術、就在藝術空間、Gallery Nomart、Galerie Michael Schultz、THE DRAWING ROOM、NUNU FINE ART、SILVERLENS、FORMOSA 101 ART FAIR
去年九月的封面故事,La Vie介紹當前世界藝博會的風潮,多數畫廊如今仰賴參展以開拓藏家,藝博會因而大量誕生,成為現下藝術活動的重要場域。在這股白熱化的展會潮流中,最後要勝出,還需反問自己的特色何在。台灣能做出什麼樣精彩的藝博會?來一趟福爾摩沙101國際藝博,或許你會有不同的答案。
喜歡藝術的人,上個月應會留意到有一場特別的活動在台北花博爭豔館盛裝登台。「福爾摩沙101國際藝術博覽會」(FORMOSA 101 ART FAIR),以亞洲首個採取「全邀請制的個展型藝博會」為亮點,比起國內其它展會追求浩大陣仗,其以大會精選的30間畫廊,各推一位藝術家的個人展為主要內容,品質及深度皆相當可看。
事實上,去年同系列的另一檔「福爾摩沙國際藝術博覽會」(FORMOSA ART SHOW)已率先開跑,場地選在寒舍艾麗酒店,為頂級的飯店型藝博,以小而優的作品,吸引更多入門藏家。今年同時段於花博加闢戰場,用量少質精的策略,讓資深收藏者看見這塊全新招牌。
深度+品質+雲端服務
發起人兼大會主席張學孔指出,比起藝博會常見的聯展形式,個展更能完整呈現創作者的論述與風格。此外,相較於台北藝博(Art Taipei)涵括現當代藝術,福爾摩沙101藝博專攻當代,國外參展畫廊包括日本知名的ShugoArts、Gallery Nomart,菲律賓頂尖的THE DRAWING ROOM、SILVERLENS,香港Gallery EXIT、am space,和韓國Gana Art等,都在推動當代藝術上有卓越表現。國內如就在藝術空間、其玟畫廊、尊彩藝術中心等,亦為亞洲最重要藝博會─香港巴塞爾(Art Basel HK)的常客。他認為,過去台灣的收藏者對從印象派到巴黎畫派等戰前藝術較為喜愛,但如今接觸當代藝術的機會增加,珍藏比例也升高。為加強推廣,本次和TODAY帝圖藝術合作,創設國內首檔實體與電商並行的博覽會形式,部分作品在展出當月,可先於網站瀏覽並購入,跟上歐美雲端交易藝術品的風潮。此外,還啟動「藝術收藏沙龍」計劃,預計透過聚會,出國參訪瑞士巴塞爾(Art Basel)和知名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藏品大展等活動,長期培養潛在藏家。
不求大,但求好
面對中、韓、東南亞等地近年於藝術投資和發展上的強勢,台灣如何找到定位,一直是許多人關切的問題。福爾摩沙101藝博或許是一種解答:以現有資源和財力,台灣不太可能向巴塞爾或中國的藝博會較勁規模,但反過來能以精選畫廊,搭配線上預覽,細緻規劃藏家行程等策略,照樣做出高水準展覽。張學孔表示,近幾年亞洲藝術市場發燒,諸多歐美畫廊希望踏入此區,但並非全皆具足夠經費和資歷直登香港巴塞爾。福爾摩沙101藝博身為中型展會,若作出口碑,吸引國外中小型且高素質的畫廊前來,一方面發揮台灣具中繼站的優勢,另一方面也豐富國內的藝術風景。在不景氣中依舊穩健活絡交易,之後的發展自然教人期待。
安卓藝術╳鐘江澤
「燈光師打完燈以後就說,有啊,這樣聲音就出來了。」鐘江澤笑道。
兩幅氣勢磅礡的畫作,禁錮兩個表情猙獰的面孔。這是鐘江澤筆下的最新系列,源自導演陳宏一拍攝電影新作的跨界邀請,他以基督教七宗罪為題,畫下身載不同罪孽人們的模樣。其中,這幅「暴怒」展現出的力道與質地最為強勁。一開始只繪製其中一張,但他卻被畫面牽引,又完成具鏡射意味的另一半,同時讓下端畫布垂地,承載低落的顏料,延續意境。佇立凝視,彷彿能聽見裡頭傳出嘶聲吶喊。
一直以來,憑藉幾近直覺的身體感、強烈色彩、神祕符號、和無規則技法嶄露天賦的鐘江澤,畫面往往挑戰觀者的心臟。他從2004至2008年完成的《大肉身》系列,即充分表現以一比一的身體形象,容納強烈情緒的視覺語彙。正如他說,「我要有身體作為媒介,去召喚感覺。」這次的系列像回到《大肉身》的立足點,用軀體示現人類之惡,依舊氣勢鼎盛。
Gallery Nomart╳稻垣元則
看似平凡的景色,卻隱約藏著什麼。稻垣元則(Motonori Inagaki)溯洄兒時夜釣的記憶,在自然環境中,被莫名的黑暗包圍,那種感覺長久籠罩著他。在日本,晝夜交替之際,被認為是鬼怪出沒的時分,對於幽黯超乎尋常的感知,遂成其作品特點。此次展出的系列照片,攝入日常風景,卻異樣晦暗,同時又以畫筆添加無意義的線條,像飄浮於空中,無法理解的事物。透出一股死亡意味濃厚的美感。
THE DRAWING ROOM╳Mark Justiniani
菲律賓知名藝廊THE DRAWING ROOM的展間是一個黑盒子。從外面踏入時還不習慣四周驟暗,但一拐彎,巨大的隧道赫然於眼前展開,向前方無限延伸。Mark Justiniani巧妙運用光線和鏡面反射,延長我們的視覺,再現熟悉不過的景象:地下隧道、車站、或蜿蜒的巷弄。它象徵城市多數不可被完全看清的角落,似曾相識,卻深不可測,召喚如迷宮般的都市寓言。
NUNU FINE ART╳Peter Zimmermann
身站大會中央,絕不會錯過來自德國科隆的Peter Zimmermann,其如羽毛般柔美又色澤鮮麗的作品。生於1956年的Peter,37歲時才擁有第一台私人電腦,也正在那時,全球邁入網路時代,電腦逐漸普及,生活大為改變。他因而思考大量流通的數位化圖片,如何影響觀看經驗。之後用程式隨機更動照片顯像,再以環氧樹脂(Epoxy)依循描繪,創造一系列平面和立體作品,如滿佈地板且顏色亮麗的裝置。3年前他改用傳統的油彩,新系列更能看清下筆的痕跡。
「我們習慣接受這麼多圖像的刺激,但又不相信它們,因為都被修改過。這很弔詭。」他表示,「看看Instagram,你會覺得全世界似乎沒有地方沒被拍攝過了。這時藝術家還能做什麼?我認為人們希望藝術家去思考這種現象,即便無法解決,但起碼給出回應。」堅持以手工製成作品,或許就是他的回應。就像他說,人工費時又易出錯,卻顯得有趣,因為那正是自由的證據。
就在藝術空間╳王德瑜
兩只巨大的花瓣形氣球,像棉花糖般安靜地各據一角。走到這裡,氛圍突然柔和了起來。長期以極簡的巨型裝置討論人如何存於空間中的王德瑜,這次帶來一白一粉的新作,可以舒服坐下,也能走進探索奇妙的內部空間。
「我們生活在空氣中,卻不太意識到它。你會好奇這個巨大的東西如何做成,其實就是空氣支撐它站起來,並因人的動作、空氣流動,造型也隨之改變。」
觀眾的進出,會讓內在的氣體外溢,但只要靜靜等候,它又會因充氣再慢慢長起來。宛若一團溫馴祥和的生物,療癒我們的心境。
SILVERLENS╳Gene Paul Martin
大膽而率性的圖形,加上雙眼凸出的怪異人偶,是Gene Paul Martin的招牌特色。童年生活於鄉間,長大後前往繁華的馬尼拉求學,卻遭受都市化的衝擊。在其畫作中,經常可見兩種不同情境的拼接,彷彿沒有邏輯的夢之延續。加上受後印象派畫家亨利.盧梭、當代藝術家大衛.霍克尼等人的影響,用色亦挾帶魔幻性。他宣稱自己的創作沒有政治、宗教的複雜辯論,而純粹似自問自答式的情境演繹。無厘卻意象豐富。
Galerie Michael Schultz╳Johanna Flammer
雖然專注找到身處亞洲的定位,但福爾摩沙101藝博並未遺漏歐洲的創作。Johanna Flammer正是由德國Galerie Michael Schultz帶來的新銳藝術家。以甜美色澤勾勒如有機生物般的造型,沒有繁複論述,她讓畫面帶著自己前進,最後剪下雜誌上各式女性的髮型樣式,拼貼至畫布,落成深帶陰性語彙的傑作。為目前德國最受矚目的年輕創作者。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6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