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弱勢要有故事, 才能創造優勢
你是否也經常在路口、捷運站旁聽到弱勢團體不斷嘶喊著:「愛心手工餅乾,每包五十元, 大哥哥, 大姐姐, 請大家幫幫忙。」 過往的人們, 有人停下來買一包,有許多人則帶著壓力匆匆走過。有一天,我與家人在大風大雨中,看到一個孩子穿著雨衣,由大人陪同在繁忙的馬路口叫賣,我們不忍心,買一包餅乾,詢問食材來源,用的是不錯的奶油,但是口感普通。如果好吃,還有機會;不好吃,愛心也只能用一次。
詢問原因,原來叫賣可以幫助孩子練習跟人溝通,但這個做法有問題,練習溝通、順便做生意,不一定要這麼悲情。在大熱天或風雨中在戶外叫賣,悲情會讓人有壓力,快樂才能創造希望。此外,難道愛心公益產業,都只能賣餅乾、鳳梨酥、月餅,這些低單價、低毛利,沒有差異性的產品嗎?
愛心產業本身很競爭,都碰到一樣的問題,沒有差異性與特色。愛心產業需要創新,更需要策略,才能讓社會資源更妥善運用。我曾擔任一個公益基金會的諮詢顧問, 他們原本希望我幫忙包裝故事。我解釋,故事要從核心特色產生,得了解他們的經營情況、競爭力與策略。後來發現,他們要轉型成文創,希望提升產品內容、增加競爭力;但盲友辛苦製作的商品無法量產、單價過高,商品本身也無法符合大眾需求,沒有競爭力。
基金會也陷入兩難。因為企業採購弱勢產品,總是低價,例如一個品項不能超過一百元,長久下來,基金會無法提高商品價值與價格,也無法提升競爭力。但當大環境不好時,企業採購量變少,則讓原本的窘境更加艱難。幾米品牌過去也跟弱勢團體合作,透過圖像授權,但只是表面包裝,內容還是不變,意義有限。我們一直在思考,還有什麼可能性?
看到國內有另一個喜憨兒公益團體, 以專業烘焙師傅、專業管理來提升競爭力,加上不錯的禮盒包裝設計,拿到大量喜餅訂單,營收有好幾億,其他公益團體卻無法競爭。但是,在其中工作的孩子,快樂嗎?能否創造創造更好的價值,改變工作的意義?
其他公益團體, 要如何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慈善會不會一直都在表面打轉,沒有深層意義與文化內涵?據我了解,有許多庇護工場,孩子其實只是在做包裝工作,無法參與大部分的生產流程。這樣的公益到底有多少價值呢?種種問題,都需要重新定義,從內部翻轉,才能找出創新解決之道。
via / 時報出版《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從生活脈絡尋找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