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九六○年巴西將首都遷至巴西利亞之後,里約就不斷衰敗。如今它將在二○一六年舉辦奧運,藉由國際賽事加速生活品質的提升,期待能讓它再展昔日風采。奧運究竟對其城市品牌是加分還是減分呢?我們可從對比過去舉辦城市的經驗,與在地文化的連結及城市的永續治理,來看二○一六奧運給里約的發展機會。
里約這個自稱「美妙之城」(Marvelous City)的城市,向來是個觀光勝地。然而,當遊客在海灘上,品嘗著唇齒間留香的卡琵莉亞(Caipirinha)調酒時,心底也難免有被搶的顧慮。這是里約兩相牴觸的極端經驗,也象徵著在熱鬧嘉年華表象的背後,出現長期的社會貧富差距及公共建設的匱乏。是否真能透過賽事,在提升城市基礎建設的同時,也改善弱勢族群的生活品質?
若能如此,奧運就不只是提升城市能見度的手段,更能確實將提倡和諧生活的奧運宗旨落實到解決真實城市議題上,公民普遍自尊心與對城市的認同感也能一併提升。
匯集城內能量,跳脫規模與費用的競爭
常有人拿前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與里約的派希市長相比,認為這兩位前、後屆奧運城市的政治領袖,都極具個人魅力。然而,同樣是衰敗街區冀望翻轉,大都會倫敦的資源自然比里約多,里約需要面對的社會議題自然也較複雜。派希如何權衡城市發展與社會關照,確實是更大的挑戰,若能妥善將籌備奧運的基礎建設同步回饋弱勢市民,將是如里約般的新興城市一大福音。
因此,這場國際盛會,里約聚焦的核心理念,是未來城市的運作效率、後奧運的傳奇,以及實質帶給奧運期間來訪客人的娛樂性,並非在場地規模與費用上做競爭。
據統計,里約近年所接待的遊客數雖有長足增長,但至今仍不及上屆奧運主辦城倫敦的十分之一。相信透過奧運,在同步提升國際能見度,解決社會問題並將交通系統更將完善整備之後,它的觀光發展能有長足的成長力道。
此外,巴西人的運動性格與嘉年華會文化,本是馳名國際的城市精神。有人說,巴西整個國家可說是靠運動呼吸的。從納斯卡賽車(NASCAR)到排球;從足球到功夫,都有巴西人獨領風騷的足跡。身為足球巨星比利及羅納度誕生地的巴西,是全球最熱中足球的國家之一,更得過五次世界盃冠軍。而在里約為期六天的嘉年華會裡,城裡到處有遊行、封街盛事、炫麗的造型道具、森巴舞活動,讓整個城市浸淫在狂歡的氛圍中。每年數百萬人的遊客為此而來。
奧運將匯集城裡這兩大能量,迎接參賽者與遊客的,不只是硬體的場所設施,更是渾然天成的熱血文化。
讓賽事成為永續都市設計的一部分
除了首都遷城的原因外,由於著迷於美國的汽車文化與郊區生活,里約的中產階級於七○年代,亦開始搬遷至市中心西南方的巴拉達蒂茹卡(Barra da Tijuca)。逐漸,留在城內的,就是彷若繽紛色彩點綴山城,以隨地可得的材料搭建的貧民窟(Favela)。
然而,在這糖衣下長期所包裹的,是早已看不見改變命運可能性的社會底層市民,毒品、槍枝交易不斷地在五彩面具下蔓延。因為,除此之外,它們看不到生活苟延的機會。趁著奧運,他們也應該要看到生活改變的契機。
一九九二年時任巴塞隆納市長的巴斯卡.馬拉嘉(Pasqual Maragall)說:「有兩種奧運類型,一種是以城市服務賽事,一種是以賽事服務城市。」顯然里約選擇了後者──以賽事服務城市。它的成功,並非來自原本就有完善的基礎建設。相反的,因為里約存在根本性的都市及社會問題,成了說服奧委會的重要資產。
就宏觀經濟來說,要催化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最有倍數效果的方式就是投資公共建設。它為社會各階層都創造了工作機會,里約長期存在社會貧富不均的各族群之間,有機會重新整合,衰敗街區可以再生。
最能在貧民窟內即刻改善生活品質的措施,當屬Morar Carioca計畫,目標要讓居民能夠更有效率地以自行車串接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過去因為巷弄狹窄、路面品質破敗,處處是自行車的障礙物。即使自行車是持有率相對較高的交通工具,因欠缺停車設施等相關設施,也讓自行車使用率無法提高,外出只能以步行取代。因此大幅改善道路品質,加長自行車路徑,增設自行車相關設施,讓弱勢族群在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也可以是參與者。
此外,長一百五十公里的BRT輕軌系統,等同二百五十萬人口的通勤時間都能被大幅減半,也成全了城市資源的流動。汙水處理系統將改善市民健康根基的水資源,急難控制系統的建置可大幅提升城市營運效率。這些投資雖與運動員無直接關係,但長期來說,卻可直接且永續地造福全體市民。
正視社會問題,因為當下的匱乏,奧運得以推波助瀾,讓南半球中被忽略已久的璞玉,能夠整裝待發。
INFO︱《品牌.城市:從風格生活再造城市DNA》新書分享會
講者:作者 黃金樺先生
時間:8/22(一)19:00 ~ 21:00(18:30開放入場)
地點:金石堂城中店(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19號3樓)
(免費活動,歡迎上網報名參加)
Text / 黃金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