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荷蘭書本設計師Irma Boom 說:有位學者在一場演講上當著她的面前說"Book is dead"、"Book is dead",Irma boom聽得非常生氣,身為一位專職書本的設計師,書本就是她的生命,她塑造的400個靈魂讓每本書活了起來。每次公開的演講,她總是扛著裝載20多本書的行李,利用實物投影機,低著頭一頁頁地說明每本書的生命。Irma boom沒有小孩,她說那些書就是她的小孩,也因為在多年前長期在辦公室為一本書工作,體重瞬間增加10多公斤,直到現在仍然無法擺脫體重的負擔。
2004年得到全世界最美麗的書全場大獎的德國書本設計師 Markus Dreßen,第二次來台,與我們分享獨立出版及策劃萊比錫獨立出版活動,二天獨立出版的workshop結束,學員問Markus Dreßen對數位媒體趨勢的想法,Markus表示:他從來都不曾想過從事有關web design的工作,和紙張、油墨及設計共處25年,從來沒想要和他們分手,另交新歡。他可以減少生活開銷的所需,只為了以較好的紙張印製自己的海報和書籍。當他拿出他已使用5年的Sony Ericsson按鍵式手機,你就知道他的價值觀與眾不同。
Markus曾說:在2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以後,什麼會被留下來?不是部落格文章、手機通訊軟體對話,更不是Flickr的相片──是紙本,是書籍,它們可能躺在二手書的架上,或是家中不起眼的角落,它仍然存在。看到傑出設計師的朋友Andrew或阿良哥,書本絕對是他們找尋靈感的補集站,家中兩大排的書架早己無法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望。
數位時代衝擊紙本市場,今年3月,英國獨立報最後一次發行紙本報紙,最後一刊以大量留白型式呈現,中央印上鮮紅的粗體字「Stop Press」,結束30年輝煌的歲月。顛峰時期可達平均42萬份的銷售數字,而今年的銷量少於4萬份的發行。獨立報成為英國第一家捨棄紙本印刷,只做數位服務的報紙。台灣報業雖然沒有被數位媒體所取代,但由國家圖書館的統計顯示,2015年台灣圖書出版的總量為39717本左右,較2014的出版量減少了4.52%,也有近40多家出版社因營運情況不佳而面臨倒閉的命運。是出版業的危機? 還是國民閱讀習慣出了問題?
書籍出版代表國家文化的實力,台灣獨立出版聯盟的劉霽表示,台灣很幸福,是亞洲地區極少數允許獨立出版的國家。那麼,獨立出版為何?獨立又為何?說法眾說紛紜,有人說是以出版單位人數為計算,編制五人以下的出版社為獨立出版,如台灣獨立出版聯盟均大多都是5人之內。而Markus則認為,如果出版單位所出版的作品有明確的方向和領域,非大眾口味,也可稱為獨立出版。無關係於印刷的數量。
德國有多個城市都與書籍出版及設計有關,例如在早期萊比錫為書城,印刷、書籍的重鎮,但因第一、二次大戰產業重挫後,於1960年代再度掘起,萊比鍚每年舉辦全世界最美麗的書及德國最美麗的書競爭,決定書籍美學的趨勢。法蘭克福更在每年10月舉辦世界最大書展,全球的版權市埸及書籍交易都屬獨佔市場。柏林沒有任何連鎖書店,每一家書店都是獨立書店。每家書店都會依不同類別、不同喜好精選世界圖書,每家書店都是一個世界。
2009年柏林舉辦Miss Read art book fair至今,活動結合藝術類別、設計類別及出版類別三大不同領域跨領域思考,這種獨立書籍的書展以實驗性為主,是小眾、另類及藝術性的紙本舞台。沒有一個城市像柏林那麼有活力,以民間力量發起,自2014年也舉辦Friends with book (art book fair),今年為第三屆。德國對印刷品的前景抱持期待及樂觀,由出版市場所延伸的創作型式、書店經營、印刷產業及其他風格的文化實力,是其他國家借鏡的典範。這些獨立出版的經營者都在自己的領域各自努力。而創作、圖像及文本則是大家共同信念,我們希望借由德國作品及專家和台灣出版產業交流,以達到雙贏的目的。
獨立出版是下一個世代的未來。在自媒體的世代,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有人經營數位媒體、有人因紙本宣傳曝光而紅、當然有人不屈服出版社的發行選擇自行出版,甚至建立粉絲族群。已有二張誠品終身會員資格的我,誠品和亞典書店讓我知道這個世界設計真正的面貌,出國進修之後才知一山比一山高,看到那麼多的優秀設計師使我更為謙虛,對紙本的世界有更大的想像。我仍然覺得能夠拿在手邊的書比較自在、比較踏實,甚至覺得有安全感,知道它在那裡我找得到它。雖然我已經不需要拿著誠品的提袋,假裝文青,但離開誠品到了獨立書店才發現,除翻譯書、文學書和外文書之外,還有很多台灣出版者為小眾、冷門族群刻劃一個一個精彩故事,google絕對搜尋不到他們的終跡。我只知道他們為理想而戰、留下紙本的記錄,比我們這些念平面設計及書本設計的朋友將書本視為更親的朋友來看侍。
Text、Photo / 龔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