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立於2015年春天的「啤酒頭釀造」,是由北台灣金牌釀酒師段淵傑(阿傑)、白天為工程師的台灣自釀社團創辦人宋培弘(Ray)、葉氏酵母創辦人葉奕辰三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釀酒師共同創辦的。
談起創業的初衷,葉奕辰分享,理由真的非常簡單。就像是愛吃的人會想知道好吃的菜要如何煮,開始研究以後就會想讓更多人試試自己的手藝一樣,分享慾會濃烈到無法自拔,而且好東西就是會想跟人分享,不分享不行!「想把精釀啤酒放入市場,全都源自於想分享。」Ray說。
想要分享好東西的初衷,想讓更多人享受精釀啤酒的那份美妙,是三個人最在乎的,希望能透過「啤酒頭」的成立,用具體行動一步步改變台灣社會與台灣人對啤酒的認知,把精釀啤酒的文化與台灣精釀啤酒的整體高度拉升起來,「這也是當初想舉辦台灣自釀啤酒大賽的原因。」Ray說。在公司正式成立前的草創期,三個人討論了長達近乎一年,畢竟許多在WTO開放後就投入民間釀造的業界前輩多半已壯烈戰死沙場。再加上近幾年大量進口的國外精釀啤酒大軍,如何達成自我期許,兼顧差異性與品牌辨識度,同時能夠真正站穩腳跟,成了他們最大的功課。 「啤酒頭目前的成功,其實一大半來自於我們鎖定的客層。」Ray大方坦言,啤酒頭打從一開始就不是想吸引已經在喝的超級精釀啤酒迷,這些人目前在台灣的人口占比不到1%,且極度喜新厭舊,永遠都在追求更多更新的啤酒。「台灣還有太多人不認識精釀啤酒了,我們想吸引的是這些人,介紹他們認識精釀,這樣整個台灣的精釀市場才會更茁壯、更成熟。」
經過深入研究與團隊激盪後,他們推出「二十四節氣」啤酒,希望能與台灣風土產生最直接的連結,勾起最多台灣人的迴響,深耕在地文化也有助於未來走入國際、真切地代表台灣。除了在地風味的號召,啤酒頭的酒標包裝同樣煞費苦心。以毛筆字書寫的中文酒標,正是希望能在一整排的英文酒標之中鶴立雞群,並讓多數台灣人能以看得懂的中文字來選酒,就算出口到國外同樣特色十足。「一定要做出區隔,我們才能突破重圍。」Ray分享。
雖然三位創辦人都是釀酒師,但品牌經營比想像中更加困難,原料供應的缺乏、合作酒廠的設備不足、法規條件的嚴格限制等,數不清的困難與狀況頻頻,也有過因風味不如預期,直接將兩噸啤酒放水流的慘痛經驗。
一談起釀造,專研發酵的葉奕辰更說,釀酒廠裡最難管理的員工其實是酵母,試想一間公司有千千萬萬的員工(酵母)要做事,每位員工都有自己的個性、習慣與脾氣,或許是一點溫度、濕度或未知環節的差異,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台灣酒廠絕大部分是跟國外購買酵母,啤酒頭則是少數使用自釀酵母的品牌。 一樣的麥汁,用不同的酵母就有不同的變化,這是精釀啤酒最迷人之處。克服了酵母的難題後,技術上仍有無限關卡等待突破,釀酒失敗是家常便飯,每次都是經驗的累績,不過最終決定勝負的關鍵,往往超脫技術面的經驗準則,端看釀酒師的品味深度。
技術終將有限,品味卻無窮無盡,精釀啤酒喝的是釀酒師的心意,有他存在及放入生命經驗的軌跡;精釀啤酒不同於永遠只行駛在安全道路上、有著既定標準值的商業啤酒,充滿了安全感卻缺乏樂趣與冒險。精釀啤酒可創新、可大膽,還能玩安全感與平衡感的交縱遊戲,讓人能舒服在沙發上喝,也能像站在懸崖邊刺激,充滿了不同的變化與想像空間。
認真釀酒、深耕品味、培養更多人對於精釀啤酒的認知與觀念,這條不好走的路,依舊回到最終的起點—「分享」。以酒創業,浪漫的部分只有想像,除此之外都是極為精準的科學對話。啤酒頭也依舊是那句老話:「我們想做出自己喜歡,天天喝也不會膩,放在酒櫃裡覺得很漂亮的啤酒。」
內容出自麥浩斯《台灣啤酒精釀誌》,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書本內容。
下酒菜看這裡: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6324
2書合購限定75折:http://www.cite.com.tw/book?id=6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