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細婉轉的線條,墨跡濃淡的變幻⋯⋯,你也著迷於鋼筆花體字的華麗與飄逸嗎?與美麗手寫文字接觸的第一步,從了解歐文書法的風格史開始。
Calligraphy這個字源自希臘語的CALLI(美麗的)以及GRAPHEIN(書寫),也就是用優美的線條寫出的字母,稱為歐文書法。最初的書寫工具是羽毛筆,後來為金屬製的沾水筆所取代,近年則發展出各種畫材與工具,讓歐文書法的表現變得更加豐富多元。現在,歐文書法以身為新的藝術表現、具高評價的手工藝創作,以及設計字體時不可缺乏的知識,而有了不一樣的價值。
藉由了解字體的歷史自然可以了解其性格、特徵與使用方式,也帶給我們自由創作時須具備的基本知識,不管是為文章選擇合適的字體時、或是嘗試變化新形態、更可提供字體創作的最佳靈感。
羅馬大寫體開始的字母變遷
站在英文字母歷史結構頂端的是羅馬大寫體(Roman Capitals),從希臘文字發展而來的大寫文字,既有高格調、強勁的力道之中又附帶優雅。在羅馬帝國時代主要用於碑文,即使在兩千年後的現代,其工整勻稱的完美字形仍被當作大寫活字的基礎,與任何小寫文字都能調和的特性以及廣為接受的美感,可說是歐文書法裡最重要的字體。
同一時期登場的另一種草寫大寫體是平民大寫體(Rustic Capital),這殘存在莎草紙上的古代文獻和龐貝城壁畫的字體,在那之後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以大寫字體活躍於世。華麗裝飾的手抄本藝術到了4世紀,從羅馬大寫體的草書,也就是舊羅馬草寫體發展出了圓渾的安色爾體(Uncials),在君士坦丁大帝公認基督教之後,該字體以羅馬為中心被廣泛用來撰寫文獻。隨著基督教的普及,大量抄寫聖經,讓安色爾體有機會拓展到歐洲各地,與平民大寫體共同成為手抄本的初始文字,長期受到愛用。
友善閱讀的小寫體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退,歐洲各地開始發展出五花八門的字體(National Hands),到了8世紀末期,統治西歐的法蘭克王國卡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Charles the Great)因重視拉丁語教育和學術,決定革新統一雜亂無章的字體以大規模重新製作。他從英國的約克請來學者阿爾昆,和其他學者一同在法國圖爾的修道院創作方便閱讀與書寫的字體—卡洛林小寫體(Carolingian Minuscules),有著圓胖的形體和修長的上伸部與下伸部,搭配寬鬆的行距顯得容易閱讀,適合用做本文的字體,在文藝復興時期和近代歐文書法的復興裡也成了範本字體。
流傳數百年的哥德體
到了11∼12世紀,因手抄本需求的增加,羊皮紙的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卡洛林小寫體圓胖的形體和寬鬆的行距漸漸縮小,文字傾斜的現象也消失了,以便能在紙上寫下更多的字。
哥德體是個總稱,因為看起來一片黑壓壓的所以又稱黑體。代表的字體有四四方方的形體看起來就像布匹上勻稱線碼的Textura,以及剛柔並濟的Quadrata。雖然使用哥德體記撰的手抄本因為文字緊密的關係有著難以閱讀的問題,縮小的字幅卻能節省貴重的羊皮紙,中世紀歐洲的修道院便廣用哥德體製作許多以羊皮紙襄金箔或彩繪裝飾的華麗手抄本。
充滿韻律的義大利體
另一方面,義大利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一群研究古典文學的人文學者對沉悶而不適閱讀的哥德體甚是反感,於是參考了卡洛林小寫體創作出帶圓弧形體、加寬字距與行距以減輕字重(字的線條較細)的人文小寫體(Humanist Minuscules),比當時的哥德體容易閱讀許多。
到了14世紀後半,發展於義大利的人文小寫體因便於快速書寫,字體愈來愈傾斜、字幅也漸形縮小而演變成義大利體(Italic)。這種字體一開始不被視為是正式字體,直到15世紀羅馬教皇大法官廳(Chancery)把它提作官方字體,因此又稱為大法官體。16世紀時隨著印刷刊物的普及,出現了擁有卓越書寫技巧的書法家,慢慢引領義大利體走向華麗裝飾的風格,其充滿韻律的字形到現在仍是歐文書法裡受到歡迎的代表性字體之一。
歐文書法的新世紀復興
15世紀中葉,約翰尼斯·古騰堡發明了活字印刷之後,手寫的必要性也就漸漸被遺忘,遺忘了將近400年,直到19世紀後期受到威廉·莫里斯等人在英國發起工藝美術運動的影響,愛德華·強斯頓為手寫文字帶來了一線曙光,他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手抄本,發現了過去不為人知的工具和書寫方式,並以理論分析結構,重現文字原來的美貌。德國的魯道夫·科赫也以書法家和字體設計師的身份活躍於藝術領域,為現代歐文書法的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
Text / 三戶美奈子
via / 麥浩斯LaVie 編輯部
文章節錄自《歐文手寫字體課本》,更多詳細內容請見《歐文手寫字體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