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國家歌劇院開幕了。
從最初的規劃、競圖、建設、落成,至今日對外啟動,前後超過20年光陰,中台灣終於擁有一座足以登上國際大堂的表演場館,不僅被外媒譽為世界九大新地標之一,建設難度更傲視全球。也因為走過這麼艱鉅的路,眾人對它更是滿懷期待。
對有機結構的極致追求
論及台中國家歌劇院,得先回到它的設計師,即日本當代建築的代表人物之一,伊東豊雄(後簡稱伊東)。他曾表示此棟建築為其「畢生代表作」,換言之,台中國家歌劇院可謂其不斷進化的建築實踐中,最究極版的野心之作。
年輕時被稱為「和平時代的野武士」,秉持批判和反媚俗的立場,70年代發表以「中野本町之家」為代表的一系列純白封閉型住宅,80年代轉而強調輕盈通透的「概念性建築」,不斷追尋建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伊東,真正落定風格的重要作品,是2001年的「仙台媒體中心」。當時他首次提出以管子(tube)作為結構骨幹,打造出從側面看來,大樓被數根蜿蜒向上的透明管道撐起的驚人意象。
「我將這樣的空間想像成波紋,將一道波紋想成一個小符號,符號與符號之間是單純的留白。隨著波紋擴大,彼此產生交集,藉由平緩的關係衍生出相連的空間。」他在著書《那天之後的建築》中如此描繪。而這無疑是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原型。
細究伊東的作品,不難發現經常捨棄完美的幾何方圓,而以緩慢彎曲的牆面包裹空間的嘗試。包括其後的TOD’S表參道大樓,同樣坐落台灣的台大社科院,以及去年甫完工的岐阜市立中央圖書館,都能看見似枝枒綻開的樹狀設計,這正是他對自然狀態的追求。換言之,他將建築視為連續波紋交織成的空間律動,而不只是「物件」,希望即便在室內,人們也能猶如身處森林般的舒心自在。
2004年,伊東延伸管狀空間的概念,發展出比利時根特市文化中心的設計圖。雖然並未成功奪標,但他隨之讓設計的概念「復活」於台中國家歌劇院。管子不再從下而上貫穿,而是更全面地,朝各種方向推進、交疊、通往戶外,就像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有眼、耳、口不同的孔洞,連結內與外,非常複雜,卻更為有機地繫起和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
「我想讓人類回歸洞穴。」伊東如此表示。如果20世紀的建築空間,可以總括為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格子系統劃出的均質空間,那麼伊東想做的,即把這些規矩的方圓變形,打造成符合自然界生成的樣態,成就「21世紀的格子系統」。
要落實這個想法,同時身為結構與外觀的曲牆是關鍵。台中歌劇院的發包前後流標5次,最後才由麗明營造在日本團隊的協助下,利用鋼筋衍架(Truss Wall)先做出形狀,再澆製成厚達40公分的雙向彎折牆面。全棟58個曲牆單位無一重複,甚至分不出天花板和牆壁的界線。此外,為了消弭內外隔閡,去除任何「台座」的可能,踏進館內的過程沒有門檻、沒有樓梯,宛如深入一處時有陽光穿透的巨型洞窟,哪裡都是新的景色。
最好的公共空間,帶領人們回歸自然
或許是感受到建築師的熱情和執著,開館後大量湧入好奇的人群,孩子在戶外的池畔玩耍,場內的遊客不時對乍開的天窗發出讚嘆。隨著好樣VVG團隊的進駐,新開幕的書店、咖啡廳及餐廳,也讓這裡充滿了精神。
走訪各處,會發現它不僅造型和自然呼應,也融入尖端的設備。例如鑲於壁內的水幕系統,能在不破壞景觀的狀態下符合防火標準。藏於地板的空調,冷卻範圍只達觀眾活動的高度,大幅避免電力浪費。甚至如中劇院可從傳統的鏡框舞台變身為三面台及四面台,小劇院能打開黑幕與戶外相通,都是在有限的場地中,最大化利用的可能性。
未來的城市需要什麼樣的公共建築?伊東給了我們一個亮麗的回答。走出20世紀方正而死氣沉沉的矩形空間,被高速都市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人們,需要重新回歸原始生活的感動。
「身為建築師的我們總是沉浸在『現代』這個框架中,思考建築。一旦拿掉這個框架就只能舉手投降。一直以來我最關心的就是如何去除這個框架,打造建築。在大自然中,解放建築,讓建築融入大自然。」他表示。而台中國家歌劇院,就是帶領人們跨過抽象界域,與自然共榮共存的最好示範。
4大關鍵字!認識台中國家歌劇院
管
最早從仙台媒體中心發想出來的概念,在草圖上猶如搖擺於水中的海草。伊東刻意選擇這種不規則的元素,是為了瓦解現代建築既有的設計規則,而企圖營造如同生物體內的各種柔軟管狀組織,成就作品的有機性。
孔洞
向四面八方交錯延伸的管子,在和外部接觸的介面被截斷,從外頭看來彷彿各種洞窟,由內仰望則像不經意敞開的天窗。
曲牆
歌劇院總共包含58個曲牆單位,合計共1,372個曲牆元素,提供垂直和橫向的支撐。由於伊東本人的要求,它不像一般台灣的表演場館會在表面加以裝潢修飾,而是完工後直接裸露,成為外觀,可視為整個有機體最重要的「細胞壁」。由於工程十分複雜,施工前還曾試做一個1:1的模型。該模型目前置於歌劇院外圍廣場的一角。
衍生式格子系統
龐雜到難以用剖面圖解析的迷宮量體,其實是伊東研發的計算方式所得的結果:將均值的圓加以變形並排列,透過不同層圓形錯位的方式,拉出立體的空間,能將規則的空間不斷複雜化,賦予豐沛的生命力。
文/歐陽辰柔
攝影/張藝霖
圖片提供/台中國家歌劇院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6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