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柏休伊特設計博物館(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是美國唯一專注設計歷史和當代設計的博物館。強調主動探索知識的力量,在此訪客是創造博物館體驗的積極參與者。
身為世界上最大博物館群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重要成員,庫柏休伊特設計博物館(Cooper Hewitt,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是美國唯一專注設計歷史和當代設計的博物館。由企業大亨Peter Cooper 的孫女們於1897 年創立,其淵源可以追溯到紐約頗富盛名的藝術設計學校Cooper Union當時收藏裝飾藝術的博物館。
雖然歷史悠久,但在2014 年重整開幕後,21 萬件館藏中,已經有高達9 成全部數位化,館長Caroline Baumann 很開心地與我們分享,「這次大規模館藏數位化計畫,在博物館界可以說是空前絕後。整整耗時18 個月後,我們終於能將博物館推到全世界的眼前。」相較於每檔展覽7 百多件的實體展示物,可以探索的範圍更不受限。
不只如此,庫柏休伊特設計博物館的互動體驗設計更是博物館界的創舉!進入展館後,每人都會拿到館方提供的「科技互動筆(the pen)」以及個人密碼,只要在整棟博物館中看到有興趣的展物,都可以用互動筆輕觸感應標示,就能立即記錄存取館藏相關資訊,即使走出博物館也能在個人智慧裝置上繼續探索旅程!
強調主動探索知識的力量,在庫柏休伊特裡,訪客是創造博物館體驗的積極參與者。在推出後大受歡迎的「沉浸式體驗空間(Immersion Room)」中—訪客可以動手設計壁紙、或探索全美國最豐富的壁紙館藏。也能在數位互動桌上,透過科技互動筆將剛剛在展覽中看到的設計,重現在桌面觸控螢幕上,透過系統進一步聯想發掘其他精采館藏。此外,館方官網也是極具影響力的設計教育資源平台,提供知名設計師的訪談影片、課程計畫、線上刊物、甚至還有可以下載的字形設計。
面對數位化時代,館長Caroline Baumann很期待互動科技能與博物館碰撞出新體驗,她語帶肯定地表示,「數位改變了一切。過去,博物館只能片段地展示自己,現在卻能毫無保留地公開一切。數位化浪潮正是博物館的未來!」
Q&A/專訪
庫柏休伊特設計博物館 館長 Caroline Baumann
Q1.請與我們分享庫柏休伊特設計博物館的定位和任務吧!
作為美國唯一一座專注於歷史與當代設計的設計博物館,庫柏休伊特就像一位大總管,收藏著全世界最多元且全面的設計展品。我們透過設計來教育、啟發人們,並給予人們力量。館內共收藏了20 萬件、時代橫跨三千年的作品,也是我們組織呈現專題展覽、具影響力的教育計畫、以及供世界各地(從堪薩斯的托皮卡到台北台灣)都可使用的豐富數位館藏體驗的核心架構。
Q2.請與我們分享2至3個,您認為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展覽吧!
《TOOLS:EXTENDING OUR REACH》是2014 年重新開放後的第一檔大展,不只動員庫柏休伊特本館,還跨學門連結了史密森尼學會旗下11 間博物館和研究中心。從一早醒來到就寢,我們都在使用「工具」,為了克服人類身體的限度,各式的工具因而被設計出來。工具就是人類的延伸。展覽出的設計物件非常多元,從185 萬年前的石器,到同步傳輸回地球的太陽表面數據資料,每件展品都訴說著一個獨特的設計故事!
《ENERGIZING THE EVERYDAY:GIFTS FROM THE GEORGER. KRAVIS II COLLECTION》,這個展覽很生動地傳達為什麼好的設計對人們而言,是如此珍貴,同時也向了不起的收藏家George R. Kravis 的慷慨,致上謝意。這些所謂的「日常」物件,兼具美麗與實用性。透過這些收藏,我們能看到設計提升並改變日常生活的可能。
更近期的展覽《BY THE PEOPLE:DESIGNING A BETTER AMERICA》則企圖激起實踐主義,期待透過設計,為美國人形塑一個更公平且平等的社會。針對庫伯休伊特所舉辦的激勵人心系列第三作,我們著重於人道主義的設計,《BY THE PEOPLE》探索了美國各地總計六十項合作性設計,觀看其如何鼓勵大眾以實際行動來振興社區,提高機會。
Q3.庫柏休伊特博物館的展覽策劃方式、和重視的策展主軸是如何呢?
我們每一項展覽的策劃與組織,都至少從展覽正式開放前兩年或甚至更久前就開始了。一般來說,策展團隊會發展出一個主題,並提出一份應納入的項目清單。以今年夏天,我們剛展出的三年展《BEAUTY》來說,策展人選擇著重於美學的創新,他們不僅拜訪了國內外設計工作室,也尋求國際策展顧問團隊的意見,透過重新思考「美」的概念,對近年設計新作和設計師進行檢視。
我們很強調透過策展創造以設計為主的積極對話,並強化歷史連續性。我們取得並呈現作品的方式較著重於「設計過程」,所以我們會蒐集並展示畫稿、草圖、原型與影片,突顯並紀錄一件作品從概念化到完成的路程。透過描述一項設計的故事,鼓勵人們找出更貼近個人層面的作品意義!
Q4.在挑選館藏時,有哪些策略呢?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些你推薦的特色館藏嗎?
聖地亞哥. 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為新世貿中心轉運站設計之時,所留下的草圖。該建築已成為廿一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標誌,其鋼筋處與白色骨幹,誘發人們對鴿子翅膀的聯想──在別具深意的場所內置放此一世界性的和平象徵。
來自奈及利亞的美麗絲織品──豪薩袍(Hausa Robe),製作於十九世紀末,袍子上的手工刺繡圖案體現穿戴者的伊斯蘭信仰。
來自知名建築師大衛.阿加葉(David Adjaye) 的椅子, 成為華盛頓收藏之一。其設計讓人聯想到近期剛開幕的國立非裔美國人歷史與文化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Text / 翁浩源、方敘潔
訪問 / 方敘潔
Photo / 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
#本文內容出自《 Lavie 》雜誌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