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最重要的設計時節就在初秋,《倫敦設計節》是很多人每年必定朝聖的去處。但今年卻有一個更讓大家移不開目光的焦點,首屆以雙年展規格策劃的設計盛事降臨,把這座城市的創意能量推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峰。
之所以能過得更幸福,是因為現在的匱乏都得到滿足。思考本屆大會命題,最重要的就是看清自身所處的現實環境,由此出發,才知道理想國度在什麼方向。究竟哪些國家成功給出獨具巧思的回答?立刻揭曉。
俄羅斯-遙想黃金設計年代
1960至1980年代,曾經是俄國設計大躍進的時期。當時前蘇聯的設計組織VNIITE聚集一票設計師、社會學者、哲學家、文化藝術史家,大膽進行各種實驗設計。也因太過天馬行空,很多都未能實現。這些珍貴的設計靈感,在蘇聯解體後一度失落,後來透過私人捐贈逐漸回到莫斯科博物館,而該館館長兼策展人 Alexandra Sankova,透過這次的機會將檔案首度公諸於世,透過相片、影片和各種文件,讓大家認識那段曾經璀璨的往日時光。奪下大會特別頒發的「烏托邦大賞」(Utopia Medal)。
黎巴嫩-在街區找自由
什麼是烏托邦?建築師Annabel Karim Kassar說,就是每個人都能自己作主。身為本屆黎巴嫩展區的策展人,她一反過往講求實務的設計經驗,改以實驗性的手法,透過一個猶如貨櫃般的自製空間,再現貝魯特的街區生活。來到這裡,觀眾可以吃東西、喝飲料、抽煙、彼此閒聊,無拘無束,彷彿跨越地域疆界,成為黎巴嫩首都市民的一份子。Annabel Karim Kassar指出,「街道是一個能讓人放鬆的公共場所,連結每一個人的家,也同時創造集體意識。在這裡我看見了烏托邦的實現。」此件榮獲今年最佳展出的殊榮。
土耳其-通往希望的轉捩點
若烏托邦的本意是渴求生機,那麼土耳其現在無疑處在這條道路的中心點:位於動盪不安的中東和先進的歐陸國家之間。呼應這段生死難測的天堂路,展場擺放一座由透明管子構築、名為「許願機器」(Wish Machine)的六角形隧道,裝置靠著鏡子不斷反射而造就視覺上的無限延伸。參觀者將願望寫在紙上,放入膠囊並投進機器,願望就會被帶走,送到看不見的地方。這個靈感來自安那托利亞族和希臘人的「許願樹」傳統,將心願繫在樹上,但不見得能實現。就像世上究竟有沒有烏托邦,誰也無法回答。
墨西哥-邊緣城市的有氧革命
作為緊鄰超級強權的邊緣國家,墨西哥始終面臨政治、經濟、和人口外流的多重壓力。都市設計師Fernando Romero意識到這個癥結點,在既有的同心圓和方格型的都市模型外,新發明一種多節點的六角形發展計劃。他以19、20世紀之交的香港為例,認為邊緣等同於前線,應是最開放也最能促使經濟蓬勃的地區。由多個六邊型組成的形狀,各點之間的距離相等,確保每個地區不會有階級分野,能獲得同等的安全、教育、醫療資源。他期許以此刺激更多年輕設計師,挑戰現存的發展規則,創造更平等的生活環境。
南非-柔軟的秘密基地
座椅偌大的開口,邊緣豎著利牙,裡頭卻鋪滿毛茸茸的內襯,溫暖舒適,讓人暫時丟開外在喧囂,躲入擁有自己的小天地。「烏托邦在我們國家是一個極度被渴求的狀態,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是既嚴酷又淒美的詞彙。」南非知名設計藝廊Southern Guild的主持者Trevyn McGowan表示。為了對抗現實的嚴苛,回歸心靈的純真變成一件重要任務,因此他邀請南非設計師Porky Hefer帶來最具代表性的椅子系列——刻意選擇五種兇猛的生物:蝠鱝、鱷魚、黑鯨、水虎魚和獅子,再將其外型轉化成逗趣的吊椅。過程中完全不使用電腦,只憑素描就做出成品,更添幾分拙樸質地,也帶人們找回童年的快樂記憶。
Text / 歐陽辰柔
Photo / London Design Biennale
本文內容出自《La Vie》雜誌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