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期待理想的設計博物館在台灣?聽聽6位創意人怎麼想!不同的原因、不同的觀點,相同的是──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理想的台灣設計博物館。
吳漢中:201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_執行長
如果說設計博物館只是放主流的得獎設計,那嚴格說起來我們不缺一座放獎牌的大倉庫。但沒有台灣設計博物館,就真的是所有設計人內心的缺憾,少了過去、也少了未來,少了替過去豐沛文化能量與工業進程寫註解的自省,少了一種從混沌中看見未來的視野。如果可以,這座設計博物館,應該是一座城市,從大尺度的都市設計到路邊的一張海報,或應該說設計博物館要展現的是一種生活的樣貌,帶有一種設計的態度但不是姿態。
邱乾珉:台灣設計師週_執行總監
「為什麼我們有專門為藝術或科學而設立的博物館,卻沒有為『設計』而設立的博物館?」在我們一直提倡文化創意產業與提升產業升級的今日,設計相關展會依然是以一種打游擊的方式發生著!該是時候把設計提升到另一個層次來看待,檢核與累積台灣設計歷史,才能真正形塑「台灣設計風格」。
周育如:都市酵母_策展人、水越設計_創辦人
我覺得台灣需要一座可以讓全民參與了解設計的場域,不是現在刻板博物館單調單向陳列方式,而是互動的、累積的,展現各式各樣的生活設計、材質研究、實驗過程,進而創造與民眾及政府人員的對話。此時在我腦海中浮現的是,日本的21_21DESIGN SIGHT、或荷蘭的NAI(Netherlands Architecture Institute,荷蘭建築學會),他們都秉持著教育傳承啟發的思維。
鄒駿昇:繪本插畫家、視覺藝術家
台灣需要一座設計博物館,可以從三個方向思考:首先,台灣發展設計已經有一段時間,可是我們卻從來沒有任何一間設計博物館,可以為本土設計史留下紀錄。第二點,台灣有許多設計學生及相關從業人員,但卻從來沒有一個專屬設計領域的博物館可以學習觀摩。此外,以台灣的未來發展來說,創意產業是一股重要趨勢,設計博物館是個專業平台,提供人才與知識的群聚效應。透過設計博物館的成立,無論對於設計學界、產業或是民眾的美學教育,都有很大的助益。
莊國琳:獨立時尚藝術_經紀人
台灣目前有三大美術館,這也是讓台灣美術能夠與國際接軌的重要平台。反觀,台灣設計界發展至今,卻沒有一座可以讓策展人和設計師能與國際交流的機構。很多設計展只能依附在美術館底下展出。以古又文在2010 年受北美館之邀為例,舉辦《破界‧Breakthrough:古又文服裝雕塑展》,是台灣美術史上第一次由本地服裝設計師在台灣美術館辦個展。即使順利成展,但美術館最終目的仍是著眼於藝術,而非以推廣設計為思考核心。
徐景亭: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_負責人
我認為,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一座博物館,又或者說,台灣其實有些單位也是有「設計館」,所以該是從對於博物館的認知與功能的定義來討論,這說來話長。所以,是的,我們需要趕快開始有第一座「能作為領頭的設計博物館」。我也認為,或許不一定要加上「台灣」兩個字。
訪問 、整理 / 方敘潔
【更多精彩內容《La Vie》雜誌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