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二戰結束後,美軍大舉進入管理日本的一切。當時有大量的美軍在日本。美軍擁有洗衣部隊,就算打野戰時也會用拖車裝載著機器往前線移動,美軍的制度就是所有的衣物清潔都交給洗衣部隊來處理。占領下的東京當然也變得需要大規模的洗衣設施,而雀屏中選的就是築地市場,地點是蔬果部的賣場。原本類似飛機機庫的空間幾乎全被改裝為洗衣工廠。
一九四六年的春天開始啟用。許多日本人被召集過去,在具有洗衣專門知識的軍官的指導下開始作業。運用從美國運來的最新式機器和徹底的作業流程,連摺一條毛巾都有手冊可遵循,是日本洗衣業完全無法比擬的先進。加上報酬是國內平均薪資的三倍。大家不禁感嘆我們過去竟然跟這樣富饒的國家打仗。
但這對於出借場地的市場方是極大的困擾。蔬果業者雖向水產設施商借空間營業,但隨著進貨量逐漸增加,地方越顯狹窄。一個店面裡塞了三家復業的中盤商營業。另外還有因大量用水而造成的停水騷動,同時,洗衣用的強力藥劑也成了問題。
一九五二年,舊金山和平條約開始生效,結束了日本占領時代,但一九五三年三月才將洗衣工廠交還給市場。花費將近半年恢復設施原狀的費用也由日本負擔,據說花了約兩千萬日圓。
另一方面,流入民間的洗衣機器和自美軍習得的技術使日本的洗衣業界跨出了巨大的一步。築地市場成了「日本近代洗衣業的先驅」。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戰爭對命運的捉弄和諷刺,可說莫過於此了吧。
本文出自La Vie出版書籍《築地市場四百年》,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築地市場四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