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台北身為世界設計之都的這一年
自2008年起,由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Icsid)開始推動每兩年徵選一次的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繼義大利杜林、韓國首爾、芬蘭赫爾辛基、及南非開普敦之後,台北市以「Adaptive City不斷提昇的城市」為號召,獲選為2016世界設計之都。儘管自申請籌辦以來,正反評價及議論不斷,但以「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為核心,號召不少跨領域設計師投入社會參與,並且將設計拉到城市治理的概念來做思考,的確有其當代意義與影響力。而當2016年進入尾聲,台北市或台灣能否延續這股設計思考及行動力,而非火花式地一閃而逝,又是另個值得觀察的議題了。
【延伸閱讀】
【影片】創造一場社會設計新浪潮:專訪2016台北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吳漢中
第一屆倫敦設計雙年展盛大舉行
聲勢浩大的第一屆《倫敦設計雙年展》(London Design Biennale)於9月盛大舉辦,儘管在此之前國際間已有《伊斯坦堡設計雙年展》、《光州設計雙年展》等專注在設計的雙年展出現,但身為全球唯一於首都舉辦的設計雙年展,主辦單位高規格比照雙年展始祖《威尼斯雙年展》模式,選定「設計烏托邦」( Utopia by Design )為大會主題,更以國家館形式邀集了37個地區國家參與。台灣也由民間發起率隊以「修龍—台灣文化進化論」為題參展,從「修龍」(台語相撞的意思)的角度,以食物設計手法詮釋出族群、生活方式及文化碰撞交融的烏托邦觀點。
【延伸閱讀】
首屆《倫敦設計雙年展》精彩回顧!5個創意爆發的必看國家展區!
向建築女王Zaha Hadid永遠告別
今年最讓人驚愕不捨的消息,莫過於建築女王ZahaHadid於三月底的驟逝。享年65歲的她,甫於今年三月初成為第一位榮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RIBA)金牌獎的女性得主,並曾於2004年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建築獎」。自1994年為德國傢俱品牌Vitra設計的「Vitra消防站」以來,對於碎形、抽象概念興趣十足的她,持續設計出引領時代趨勢、極具流動感的流線型建築,如羅馬MAXXI博物館、廣州歌劇院及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在她離世後,陸續完工及仍在建置中的作品,包括義大利Salerno碼頭、阿布達比表演藝術中心、以及台灣的淡江大橋等。而11月初,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ZHA)在杜拜設計區的中東分公司,才剛正式啟動營運,這或許也意味著ZHA另一段新旅程的開始。
【延伸閱讀】懷念永遠的建築女爵士-Zaha Hadid 的世界作品
網路當紅設計師第一人——佐藤大
想知道當前全球人氣最高的設計師是誰?根據國際知名建築及設計網站dezeen日前公布的年度統計,在該網站前20大人氣搜尋排行榜中,面對13位建築師的夾擊,僅有Nendo創辦人佐藤大以設計師的身分入圍。2002年才創立Nendo的他,擁有早稻田建築研究所學歷,設計風格極簡而充滿創意趣味,自2006年與Cappellini合作後快速竄紅,世界三大設計指標獎項(德國iF、德國紅點獎以及日本G-Mark設計獎)早已得過數輪。今年5月更在米蘭新設立工作室,對於放眼全球設計版圖的企圖心可見一斑。
【延伸閱讀】Nendo來了!一分鐘讀懂佐藤大!
人本與社會參與 Alejandro Aravena 榮獲普立茲克獎的內在意義
建築不再是強調建築師個人表現的專場,而是透過社會參與及聆聽住居者需求,透過深入理解、溝通互動進而解決問題的專業。這是今年普立茲克獎頒發給智利籍建築師Alejandro Aravena,所彰顯出的時代意義。他於2004年執行的Quinta Monroy社會住宅案,以「半成的好房屋」(half of a good house)的創新思維,在有限的預算內既維持住屋品質,也預留空間讓住戶在經濟條件改善後有實踐「參與式設計」自行增建的可能,有效提高了居民續住率,也帶動當地房價提升。評審團評語中也特別肯定了他身為「社會參與型建築師」,積極尋求全球住宅危機的解決之道,並且致力於為弱勢族群爭取更好的住居環境的努力。在普立茲克獎的領頭作用下,也期待能帶動起建築界的社會參與行動力。
【延伸閱讀】普立茲克獎公布!人本建築的時代-以建築解決社會問題
Text / 方敘潔
Photo / 王漢順、Cristobal Palma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雜誌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