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當代藝術崛起所賜,藝術品交易量年年高升,據artprice.com與中國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於今年發表的市場報告中指出,10年來,藝術品交易量增幅達212%。然而,當一個人坐擁藏品數千,這些身價不菲的寶貝該怎麼「擺」?家裡空間肯定不夠,砸錢蓋控溫倉庫、雇用保全,關起門來慢慢欣賞?越來越多超級藏家不這麼想。
國際蒐藏指南《Larry's List》與中國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於今年1月聯名公布全球第一份私人美術館報告,他們花了近一年走訪世界317座私人美術館後發現,70%以上的私人美術館創於2000年後,數量最多的國家是韓國,高達45間,首爾占13間,是全球私人美術館數目最多的城市,其次是美國、德國與中國。
私人美術館源自財富急遽擴張的19、20世紀美國東岸,當時該區天然資源大規模開發,因鋼鐵和石油等原物料致富的大亨,成為設立私人美術館的先驅。美國的當代私人美術館,大多以展示個人蒐藏為主,去年9月,前美國共同基金Sun America創辦人布洛德耗資1億4千萬美元興建布洛德美術館,館內藏有他的2千多件藝術品,布洛德基金會更編列2億美元預算擴充館藏。布洛德試圖藉此為洛杉磯塑造電影之外的文化認同感,或更直白些,他想在當代藝術圈中為這個城市,也為自己「刷存在感」。今年初《藝術新聞》推崇布洛德為全球最佳私人美術館之一,《華盛頓日報》卻形容展間裡不乏「高檔的垃圾」,一般民眾的反應則十分熱烈,美術館開幕不到3個月,就吸引超過20萬參觀人次,遠超過一年30萬人次的預期目標。
英國的私人美術館多以資助藝術家為目標,例如廣告大老查爾斯‧薩奇的薩奇美術館,他更以為藝術家造勢聞名,達米恩‧赫斯特那條泡在福馬林裡的鯊魚,即是受其委託所製。德國柏林的私人美術館數量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二,其中靠出版和媒體業致富的克里斯汀和凱倫‧波洛斯夫婦,將二戰碉堡改建成Boros Collection美術館,創造獨一無二的參觀體驗。
回到亞洲,在中國,開設私人美術館是新顯學,尤其上海西岸走廊,近5年來抱著與紐約博物館大道及倫敦南岸較勁的企圖,搭建起私人美術館與藝文中心。而韓國私人美術館的蓬勃,則和國家財閥式的發展有關,三星集團的Leeum與Ho-Am Art Museum是最佳實例;韓國蒐藏界的傳奇,連續9年名列全球200大藏家之一的企業家金昌一,則坐擁5間美術館,位於首爾的阿拉里奧空間是最大亮點。
這些富可敵國的藏家是真心欣賞藝術?抑或透過藝術行銷生意或名氣?公認中國最優質的余德耀美術館,創辦人印尼華僑余德耀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首先我知道我買的東西是不會貶值的」,但《紐時》同時指出他「不打算在中國做生意」,所以亦非著眼經濟利益。他更看重的其實是第三種可能——被藝術史永遠記住。因為「當我進入別人記憶、進入歷史記憶,我的生命就被延長了」。
新時代富豪競比文化涵養,企圖在藝術圈贏得一席歷史地位,創造了私人美術館的鍍金時代。而我們又為何非去私人美術館瞧瞧?富人卯足了勁比賽,在一座座以自己為名的美術館裡,豈能不端出好料來?
Text / 翁浩原、趙敍廷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