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五月二十五日,轟隆隆的聲響劃破東京車站上方的夜空,地面上的建築無處逃竄,在夜晚約十點四十五分左右多架B-29轟炸機開始對東京展開大規模轟炸,其中一枚燒夷彈擊中東京車站站區,嘩地隨即大火開始蔓燒,一發不可收拾……。新聞捷報在老一輩人的印象裡,就像是昨日剛發生的慘烈,如今,東京車站浩劫重生,以丸之內站舍為首,重歸原來記憶裡的樣貌。
「上面到底發生什麼事了?」這場百年旅途的第一站,我們在二○一二年十月抵達東京車站,見到一群人全都仰著頭,忙著拿起手機、相機啪擦啪擦一拍再拍,人潮擁擠的狀況幾乎都快妨礙交通。他們(包括我們)不是為了嚷著跳樓的社會案件看熱鬧,而是正見證東京車站復活再生的歷史一刻。
一九四五年,東京車站南、北兩側「丸之內站舍」的圓頂狀大型屋頂遭到戰火燒燬,歷經一年三個月後,堅毅的日本人成功將站房三樓殘餘部分完全拆除,改建為三角狀屋頂,而原有的圓頂狀大型屋頂則修復成簡易八角狀屋頂,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由於戰後物資短缺,沒有足夠的建材予以重建,遂以戰鬥機廢棄後的剩餘鋼料先頂著用,建築學者評估這樣臨時的作法,能讓屋頂在四、五年內都能保持堪用的良好狀態,起碼能讓「東京的玄關」(表玄關)這個日本最大車站稍稍保住門面,至於站體可以維持多久?當時沒人能拍胸脯保證。
六十年後,走入歷史再新生
經歷韓戰、日本經濟成長、新幹線通車、泡沫經濟的崛起與崩壞、鐵路民營化……,東京車站「丸之內站舍」原來的「應急措施」竟然也這麼撐了過來,一撐撐了六十餘年。當然,東京政府並非對此無感,而是日本經濟動搖起落都深深影響東京車站的修復計畫,預算遲遲下不來,甚至在一九八七年「東京車站週邊再開發聯絡會議」啟動同時,JR當局浮現要拆除丸之內側站房、改建為高層車站大樓的計畫,不難預料,這樣的土地再開發計畫,很快的受到東京居民大力潑冷水、極力反對到底的抗爭而作罷。直到一九八八年,國土廳(今國土交通省)才作出丸之內側站房「原地保存」的結論,將丸之內側站房的紅磚驛舍列為復舊的計畫之一。
是復舊而非重建,全國民眾都期待見到東京車站重現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由建築師辰野金吾、葛西萬司所設計「和洋融合」車站建築啟用時的盛景。政府也正式在一九九九年宣布復舊計畫定案,要把南北兩側圓拱結構恢復舊貌,並於二○ ○三年將丸之內側站房經文部科學省指定為「重要文化財」,在二○ ○七年正式動工日本有史以來最大的車站復舊計畫。
和洋混和的皇室意象
丸之內站舍象徵日本交通史的臉孔,眾人期待它將會復原至一九一四年的三層建築、和南北各有一座穹頂的原始樣貌,這個期盼終於在二○一二年十月一日實現,這一天,長久以來蒙在東京車站外的圍籬不見了,整個丸之內側站房復舊完成,以上一世紀的面貌,正式對外開放,它復活了!
東京車站有十五個月台共三十股道,平均一天有三千班次列車經過與停著,五十萬人次進出這個龐大而美麗的紅磚建築,如今它回到過去的歷史表情,復興日本第一代建築師─辰野金吾所設計紅磚與灰白色系飾帶、獨樹一幟的圓拱穹頂精神,對台灣老一輩受日本教育的建築師來說值得萬分感動,辰野風格在日治時代影響台灣至深,如台北新起街市場(國家電影院資料館,前為紅樓戲院)、台北帝國大學附屬病院(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台灣總督府(中華民國總統府)都有和洋混和的設計影子。由於面對皇居,辰野金吾與葛西萬司在設計東京車站初期,就加入皇室意象,其中就以剛復舊不久的「丸之內站舍」為代表,與舊建築幾近完美融合,看不出新舊交疊的工法痕跡,為東京車站歷史劃下全新的序章,復舊的計畫將不斷持續往前,全體Tokyo Station City計畫於二○ 一三年春天完成。
Text/高麗音
Photo/Thomas K
本文出自La Vie出版書籍《日本老舖散步日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日本老舖散步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