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銀座文化,就不能不提對日本藝文影響相當深遠的歌舞伎座。自一八八九年(明治二十二年)進行公演到現在,歌舞伎座的外觀歷經祝融與戰亂,共有四個時期變化,建築本身足以成為銀座美學變遷的歷史印記。
歌舞伎座初建於一九○七年,原設計者為高原弘造,在規劃時為和洋風設計,至一九一一年為對抗帝國主義入侵,而改為純和風建築;直到一九二五年,在岡田信一郎的規劃下,以桃山樣式的設計,賦予了嶄新的姿態,也正是今日所見的歌舞伎座原型。爾後,歌舞伎座更擴建為四層樓建築,內涵十一個舞台,一次就可容納兩千六百個觀賞人次。
表演舞台的空間設計,大量使用傳統歌舞伎世界的三種代表顏色:黑色、綠色、橙色,左側更有著名的花道設計,為舞台的延伸,是表演者掌握觀眾情緒節奏的關鍵。考慮初學者觀賞歌舞伎的難易,歌舞伎座的座位規劃相當貼心,四樓區域特別提供可選看一幕片段的觀眾席,並備有語音解說耳機租賃,提供劇情發展、演員角色、伴奏、服裝道具等說明,幫助觀賞者理解演出,這樣的設計同時也方便時間緊迫的觀光客體驗歌舞伎文化。
二〇一三年重返面世
挺拔日本文化百年的歌舞伎座也面臨老舊與安全問題,於是在二○ ○九年便開始商討歌舞伎座建替計劃,新歌舞伎座改建為充滿現代玻璃外觀的三十八層大樓,不僅容納辦公與表演區,更增設無障礙設計、設置畫廊,成為日本歌舞伎文化的重要發信地;而考慮重要文化財的保存,低層部分仍然維持岡田信一郎的經典設計。歌舞伎座在二○一○年四月暫停所有演出,最後的演出行程是《歌舞伎座さよなら公演||御名残四月大歌舞伎》,並於五月立即著手動工改建,直至二○一三年春季才再度以新面貌問世,希望將日本傳統的歌舞伎賦予新時代的氣息。
歌舞伎座
東京都中央區銀座4-12-15
+81-3-3545-6800
Text/FunnyLi
Photo/Chen Che Kai
本文出自La Vie出版書籍《日本老舖散步日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日本老舖散步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