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說是中國菜的代言人!BBC料理節目名廚譚榮輝的咕咾肉如何顛覆老外對中國料理的想像?

中國菜的代言人‧譚榮輝的咕咾肉

主持BBC英國料理節目名廚譚榮輝(Ken Hom)改變了英國對中國料理的想像,更影響英國廚師使用炒鍋。《譚榮輝的中式料理》一書不但深受英國觀眾喜愛,之後發行的同名烹飪書更是賣出了120萬本。

 

譚榮輝的人生旅程反映出中國人在飲食行為上的兩種極端。他的童年在芝加哥的中國城渡過,當時的他是為了生存而吃。在人生踏入較後期的階段、生活變得較為富裕後,他才開始為了享樂而吃,甚至在位於法國西南部的家中,收藏了許多自己熱愛的葡萄酒。他的日常飲食之所以能從「必需」轉變為「過剩」,都要歸功於他在BBC的熱門烹飪節目。

 

在童年時期,譚榮輝偶爾會落魄到幾乎身無分文。他是家中唯一的小孩,父親則是華裔美國軍人,當初為了討老婆而遠赴中國,結果如他所願地成了親,並將妻子帶回美國,使她能逃離文化大革命的迫害。譚榮輝出生於亞利桑那州的土桑市(Tucson),然而在他8個月大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年輕的譚太太頓時成了寡婦,既絕望──丈夫在去世不久前才剛解除了自己的壽險──又不會說英文,只好帶著小孩來到她認為能供他們棲身之處:芝加哥的中國城。畢竟在當地,她的已逝丈夫還有一些認識的人可投靠。

 

譚榮輝從小就在中國城的街頭長大,直到6歲都不會說英文,而且經常被單獨留在家中,因為他的母親必須長時間在工廠工作,為美軍生產罐裝的中國食物。不過,她的廚藝顯然十分高超,據譚榮輝所述,她總是能讓烹飪的過程充滿樂趣。11歲時,譚榮輝開始在舅舅的餐廳裡工作,激發了他的廚師本能,一直到他將近20歲、在加州大學讀書的時候,他才真正開始對烹飪產生莫大的興趣。

 

在那段時期,他總是會為自己和朋友下廚。而就在他擔心自己可能會因為積蓄不夠而休學時,他幸運地獲得了一份工作,受雇教一位有錢議員的妻子做義大利菜。「他們付我300美金,要我教他們煮義大利麵。」他說。「我覺得自己好像中了樂透。」他開始在自己的家裡教人做菜,之後又到加州烹飪學院(California Culinary Academy)擔任老師。出書的合約也接踵而來,沒多久後,他甚至開始在紐約舉辦巡迴講座。

 

擅長做菜之外,他的社交生活也相當活躍。1982年,他在一場派對上認識了瑪德赫‧傑佛瑞。當時,傑佛瑞才剛開始主持印度料理的烹飪節目。她建議譚榮輝向電視台毛遂自薦,和她一樣主持烹飪節目,只不過介紹的是中式料理。於是,他聽從了她的建議到倫敦參加試鏡──順利贏得了主持機會。史密斯在報紙專欄中對他的節目讚譽有加,進而達到了宣傳的效果。他後來曾表示史密斯為他做的一切令他「永生難忘」。但儘管如此,他的成功仍舊得來不易。在他所租的公寓裡,負責打掃的婦人對他的那些中式食材就很不以為然。「這些中國來的髒東西擺在這裡幹嘛?」她大聲叫嚷。某一位友人也很不看好他。「榮輝,」她說,「我覺得你應該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你不會成功的。」結果事實正好相反,譚榮輝的節目一推出立即受到熱烈迴響。

 

「在適當的烹調之下,酸甜並蓄的中式料理在風味的表現上會達到巧妙平衡,令人很難只用酸味或甜味來形容這些料理。」

 

當時,中式食材仍舊難以取得。畢竟在1980年代早期,超市的走道兩旁尚未被醬油、米酒和生薑攻陷。但這並不表示英國人不熟悉中國的食物。自1960年代以來,為了逃離毛澤東政府的統治,中國人民開始陸續遷移至英國。到了1970年,英國已有4000家中式料理的餐飲承辦業者,其中多數為外賣餐館。此外,極具特色的中式風味組合,例如酸酸甜甜的糖醋醬,更是喚醒了歷史深埋在英國人腦海中的味覺記憶。畢竟,中世紀的餐桌上總是充斥著鹹中帶甜的料理,許多食譜也都會把這兩種味道參雜在一起。食物歷史學家柯林‧史賓賽在談論80年代早期、中式料理風靡英國的現象時,曾說:「我們所迎接的是舊時口味的重現。那些味道在過去曾是英國傳統的一部分。」儘管如此,譚榮輝在咕咾肉食譜的引言中表示:「在適當的烹調之下,酸甜並蓄的中式料理在風味的表現上會達到巧妙平衡,令人很難只用酸味或甜味來形容這些料理。」

 

不論如何,英國人的味蕾在外賣中菜的調教下早已做好準備,使譚榮輝能輕鬆說服許多人嘗試自己下廚。「我只是剛好在對的時機做適當的事。」他說。「這個國家對中式料理很感興趣,胃口也很好。那年我的書賣得比傑佛瑞‧亞契(Jeffrey Archer)還要好,而且還出現了北京烤鴨的搶購熱潮。」

 

譚榮輝讓英國人迷上中華炒鍋後,又推出了許多本著作和數個電視節目,另外也開設了咖啡廳,並為其他的中式烹飪器具代言。然而,對於自己未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使英國人對中式料理的喜好不僅止於表面,他一直覺得很惋惜。在英國人選擇品嚐的菜餚中──包括香酥鴨和海苔──有許多在中國當地都吃不到。「我們中國人喜歡蒸的食物,口感軟嫩又帶有嚼勁。」他曾如此感嘆。「在英國,所有的食物都是用炸的。當你試著要他們吃蒸魚時,他們會說『好噁』。」「英國人對食物心存畏懼。」他繼續說道。「他們不在乎自己吃的東西是從哪來的,總是用廉價的食物毒害自己。」

 

在早期的主持生涯中,譚榮輝總是帶著迷人的微笑和一頭濃密的黑髮,出現在鏡頭前。那時候的他比較務實:樂於教英國人做他們想學的料理。「我們中國人需要向英國人學習的是法治精神,」他曾這麼告訴一位採訪他的人,「你們需要向我們學習的則是如何炒出一盤好菜。」

 

 

 咕咾肉作法 

4人份

12盎司(350公克)的瘦豬肉
1大匙的乾雪莉酒或米酒
1大匙的淡醬油
½茶匙的鹽
2盎司(50公克)的綠椒(約半顆)
2盎司(50公克)的紅椒(約半顆)
2盎司(50公克)的胡蘿蔔
2盎司(50公克)的蔥
1顆打散的蛋
2大匙的玉米粉
15液體盎司(400毫升)的油,以花生油為佳
3盎司(75公克)的罐裝荔枝,水分須瀝乾,或是新鮮的柳橙切瓣

 

醬汁

5液體盎司(150毫升)的雞湯
1大匙的淡醬油
½茶匙的鹽
1½大匙的蘋果醋或白醋
大匙的糖
大匙的番茄糊
茶匙的玉米粉
茶匙的水

 

作法

1. 將豬肉切成1吋(2.5公分)的小丁後。在碗裡放入豬肉丁,並倒入雪莉酒或米酒、1大匙淡醬油與半茶匙鹽,然後醃20分鐘。同時,將綠椒、紅椒和削皮後的胡蘿蔔切成1吋(2.5公分)的小丁,將蔥也切成1吋的小段(肉與蔬菜大小一致的話,做出來的料理會比較美觀)。準備一鍋水,煮滾後將胡蘿蔔丟入,川燙4分鐘後,將水分瀝乾,置於一旁備用。

 

2. 在碗裡攪拌蛋液和玉米粉,使其徹底融合成麵糊。將豬肉丁從醃醬中撈起,放入麵糊中,使每一塊豬肉表面都均勻裹上麵衣。準備一支油炸鍋或大鐵鍋,將油倒入後,加熱直到鍋子開始冒煙。用溝槽匙撈起麵糊中的豬肉丁,然後放入鍋中油炸。將炸好的豬肉丁放在廚房紙巾上瀝油。

 

3. 在大型的平底深鍋中混合鹽、醋、糖、雞湯、醬油和番茄糊,煮滾後加入所有的蔬菜,然後徹底攪拌,但荔枝或柳橙暫時先不要放入。在小碗裡將水和玉米粉調合均勻,然後拌入鍋中的醬汁裡,繼續煮至沸騰。接著轉小火慢燉。加入荔枝或柳橙,以及豬肉丁,攪拌均勻後,將完成的咕咾肉倒入深盤中,立即上桌。

 

 

本文出自La Vie麥浩斯出版書籍《料理世界史》,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書本內容。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等實踐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近年「永續」在各行各業從理想漸轉為實踐,而談及餐飲業將永續理念融入料理的代表,不得不提英國名廚Simon Rogan——被譽為「從農場到餐桌」(Farm-To-Table)運動先驅的他,從主打在地季節食材的三星餐廳L’Enclume、香港首間米其林綠星餐廳Roganic Hong Kong,到供給旗下餐廳食材的自設農場(Our Farm)等,不停於餐飲前線到後端等各個環節實踐永續理念,並透過Fine Dining、麵包坊、自然酒吧等形式傳遞給大眾。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英國名廚Simon Rogan與他的自設農場(Our Farm)。(圖片提供:MMHG)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香港米其林一星及米其林綠星餐廳Roganic Hong Kong。(圖片提供:MMHG)

2024年末,Simon Rogan旗下餐廳Roganic Hong Kong團隊受MMHG湘樂餐飲集團之邀來台,進駐baan Taipei展開為期六週的快閃餐會,將餐廳經典菜色揉以台灣在地元素呈獻獨家菜單,趁這難得的機會來進一步了解Simon Rogan及其餐廳所提倡的永續料理哲學。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圖片提供:MMHG)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Roganic Hong Kong於baan taipei客座菜色:蒔蘿漬蘿蔓/辣根/醃漬鴻喜菇和冬季松露,南投彩色蕃茄/發酵葵花籽/蕃茄澄清汁/山當歸油。(圖片提供:MMHG)

如何實踐永續?將食材價值最大化

目前於全球收穫8顆米其林星、2顆綠星的Simon Rogan,創立並經營國際餐飲集團Umbel Restaurant Group,旗下餐廳散落於英國、香港、馬爾他、普吉島等地,不斷以實際行動推廣食材永續的各種可能性。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Simon Rogan經營的米其林三星餐廳L’Enclume。(圖片提供:MMHG)

此番來台的Roganic Hong Kong2019年開業,多年來與在地注重永續的供應商、生產者合作,盡可能減少碳足跡;烹調上則致力對食材發展出更全面的理解,將其價值最大化,物盡其用、食材零浪費是全團隊的重要課題,他們透過多元技術讓不浪費不只是口號,如藉風乾、醃漬來延長食材的保存時間,或將邊角料融入調飲,把本會被丟棄的餘料轉化成美味。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Roganic Hong Kong經典菜色:醃蒔蘿生菜佐發酵辣根/醃漬鴻禧菇和松露。(圖片提供:MMHG)

除此之外,Simon Rogan也將英國自設農場(Our Farm)的概念移植到寸土寸金的香港,在餐廳內的溫室微型菜園種植水耕植物,呈現「以城市為中心的農場到餐桌」的餐飲體驗,這一理念也被複製到台灣,快閃期間baan taipei將同步種植萬壽菊、迷迭香與薄荷,保留新鮮摘採的瞬逝風味。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Roganic Hong Kong將自設農場概念移植到台灣。(圖片提供:MMHG)

現代英國料理 X 台灣山林與海濱滋味

本次快閃活動由Roganic Hong Kong主廚Adam Catterall、副主廚Mark Catchpol領軍,帶領內外場團隊共十幾位夥伴,以餐廳開業5年來的經典菜色為基礎,拆解大眾所熟悉的烏魚子、無花果、金鑽鳳梨、刺蔥等台灣季節食材,以西方烹飪形式呈現,並大量使用醃漬、淬取以及濃縮等混搭手法,轉譯從山林到海邊的台灣之味,打造出一套如實體現在地風土與季節感的菜單。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Roganic Hong Kong於baan taipei客座菜色:胭脂蝦/乳清/無花果葉/煙燻梭鱸魚卵,炭烤在地青花椰/佐素珊瑚菇XO醬。(圖片提供:MMHG)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Roganic Hong Kong於baan taipei客座菜色:南投香草莢/紅味噌/金鑽鳳梨,彰化無花果佐慢慢弄瑞可塔/杭菊/阿里山蜂花粉。(圖片提供:MMHG)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Roganic Hong Kong於baan taipei客座菜色:芸彰牧場21天熟成沙朗/發酵黑蒜/烤大骨和煙燻骨髓醬汁。(圖片提供:MMHG)

調飲是最佳綠葉,邊角料重獲新生

除了Tasting menu外,Roganic Hong Kong自豪的「無酒精調飲」也是傳達永續精神的方式之一,策劃過程中餐廳副理暨調飲師Priscilla Tam必須頻繁與廚房溝通,取食材邊角料、莖部或修剪下來的材料,並考量料理風味方能創造完美適配的調飲,其中一款「蕃茄康普茶」便是取料理中被去除的蕃茄皮與角料,以正山小種紅茶(又稱立山小種)自製發酵成康普茶,茶湯經過松木燻製,帶天然煙香餘韻與桂圓風味,口感清爽酸甜,搭配料理更提升味覺層次,對於食材的永續利用及當代烹飪的探索做了理想示範。

香港米其林綠星「Roganic Hong Kong」永續料理學!城市造微型菜園、食材邊角料融入調飲
Roganic Hong Kong於baan taipei客座調飲:青蘋果芹菜乳清、龍井百香果、甜菜根日月潭紅玉燈籠果。(圖片提供:MMHG)

星級餐廳「銀座 小十」主廚奧田透的擺盤巧思!利用天然器皿與時令食材,呈現日式料理的季節感與獨特美學

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在世界各地的料理中,會運用自然的葉子和蔬菜巧妙地去盛裝,將精緻的料理擺得美不勝收的,也許只有日本料理了。這是因為料理本身就體現了大自然的風景之妙。與人造器皿不同,自然的器皿原本就以眞實的樣貌存在於大自然中,故能將季節以及每個月的儀式及節慶等重要元素更加淸晰地呈現出來。這也是日本料理中珍貴的表現手法之一。本文將帶領你從米其林三星餐廳「銀座 小十」的菜單與擺盤設計,一窺主廚奧田透藉由料理呈現季節感的創意與美感。

▌春

海洋中至今仍有許多古老又超乎人類想像的生物棲息其中。牛角蛤巨大的貝殼會讓人聯想到大海的生命力以及春天生命的氣息讓強而有力的料理得以展現。加入滿滿山與海的春日氣息的「牛角蛤 春季百蔬」,將分別調味過的春季蔬菜用山葵、醬油及德島酸橘汁稍微拌一下,再盛入牛角蛤殼中。一入口首先會吃到山菜的苦味,接著伴隨而來的是隱藏於深處的甜味。正因有這個甜味才好吃。將整體的滋味用高湯的鮮味統合起來,而柑橘酸味及山葵的辛辣所帶來的刺激則會讓人意識到口中複雜的滋味變化。

牛角蛤。(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牛角蛤。(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牛角蛤。(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牛角蛤。(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用昆布上擺得滿滿造身以及紅白梅枝去呈現二月景色的「昆布締盤」讓人驚奇不斷。運用昆布般柔軟的食材擺盤時要特別留心,讓成品看起來很自然關鍵在於左邊角落,先將最強而有力的食材擺在那裡,之後再思考如何完成擺盤。排列八種海鮮時也要同時考量色彩以及整體視覺上的平衡。最後淋上昆布高湯梅子凍以及昆布高湯柚子凍。唯有造身獨有的小宇宙才能靠多彩的魚料及配料讓世界煥然一新。

昆布締盤。(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昆布締盤。(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夏

七月、八月的盂蘭盆時節時,也可使用蓮葉當成器皿,為盛夏注入一絲涼意。蓮花雖然生於淤泥之中,但論其淸涼的翠綠和蓬勃的生命力很難出其右。蓮花花瓣的頂級之美,噴濺上去水珠的流動極富生命力,也讓人得以一窺自然界眞實的樣貌。

蓮葉盤。(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蓮葉盤。(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夏天當令的黃瓜讓視覺上也變得淸爽了起來。這道「加賀大黃瓜」藉由將生的刺身盛入新鮮多水的黃瓜當中,呈現出更鮮活的涼爽感。這種以前就有的呈現手法放到現代看起來反而很新鮮。在對面那一側擺上稍微有點雜亂的靑楓葉而靠自己手邊處則擺得淸爽又平衡。厚重的玻璃盤亦是決定景色的重要元素。

加賀大黃瓜。(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加賀大黃瓜。(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帶殼海膽可說是自然界的神奇之謎。大海中居然存在這種獨特又充滿棘刺的形狀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將先人的使用方法加上自己的創意,其中一道是加了凍,感覺十分淸涼的冷菜。另一道則盛入將肉刴碎混合海膽的料理。出乎意料的驚奇性與嶄新性吸引了所有的目光。

以帶殼海膽、味噌漬豆腐、毛豆三個部分組合而成的美食盛宴——「帶殼海膽 味噌漬豆腐」,利用視覺效果十分清新的青楓葉、冰以及玻璃打造出富清涼感的舞台,最後再放上帶殼海膽。透過昆布高湯凍可看到橘色的海膽,和紫蘇穗的配色互相輝映。每個最微小的細節都要用心處理,一口氣將人拉進當天的菜色中。

帶殼海膽。(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帶殼海膽。(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帶殼海膽。(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帶殼海膽。(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秋

藏在朴葉下的東西以及蓋物,能引起所有人的好奇心。雖然只有一瞬間,若能加入「打開」的演出手法,無論如何保證會更刺激食慾。為了讓客人開心,偶爾也必須刻意設計出這種表演才行。

朴葉。(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朴葉。(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冬

單單將不管盛什麼都美不勝收的柚子當成器皿使用算不上什麼新意。柚子釜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裡面盛裝的料理和柚子之間相互呼應的程度。氣派堂堂的河豚白子,很適合用來揭開一年的序幕。河豚音近「福」,不僅能帶來好兆頭,和柚子也很搭。於柚子釜中盛入溫熱的蟹雜炊,再添上冬季的珍饈帶「福」的炭烤河豚白子。

柚子釜。(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柚子釜。(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烤柚子釜 炸星鰻 淋甘醋芡。(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烤柚子釜 炸星鰻 淋甘醋芡。(圖片來源:《日本料理擺盤美學》)

本文內容節錄自 La Vie 出版書籍《日本料理擺盤美學:從食材搭配、烹調手法、器皿挑選,解析星級餐廳銀座小十的料理設計》

出版日期|2024/05/30

作者|奧田透

日本料理是視覺和味覺的饗宴,從先付、八寸、椀、造身、御凌、中皿、烤物、炸物、強肴、煮物、蒸物、鍋、主食到甜點環環相扣,菜單的安排要考量時令、分量、口感及視覺上的的驚喜與豐富程度,而擺盤能為料理帶來更突出的風格與亮點。本書從「擺盤」之視角切入,以照片及手繪圖解說明食材搭配、擺盤盛裝重點,以照片及手繪圖解說明食材搭配、擺盤盛裝重點與希望達到的效果。

✸ 更多新書資訊 ⭢ La Vie 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