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超市都來自「小豬商店」!故事起源也是一齣精彩的大亨小傳!

克雷倫斯‧桑德斯(Clarence Saunders)是創造21世紀文化的偉人之一,他留給全世界的禮物「小豬商店」(Piggly Wiggly Stores),至今仍有600家店在經營,遍布於美國的17州內。是超級市場的前身,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

 

桑德斯在田納西州的帕爾米拉(Palmyra)長大,5歲時母親過世,父親則花光了家中僅剩的積蓄。還是小男孩的他幾乎身無一物,某一年的冬天甚至沒有鞋子可穿。14歲時他離開學校,在當地雜貨店找到工作,他在這裡發掘了自己的專長,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認真上進的他逐步晉升為正式店員,從中學取零售業的經營之道。

 

20歲出頭的他,開始在批發公司擔任銷售員,他的另一份工作是販賣存貨給一家食品雜貨商。這家雜貨商旗下擁有幾間連鎖店,提供的商品價格較低廉,所以很受客人歡迎,也成為競爭對手的眼中釘。

 

有一天在搭火車返家的路上,經歷了翻轉他人生的頓悟時刻。當時,他聽說在印第安納州有一間格局創新的商店,因此專程前去拜訪,結果卻大失所望。回程的路上,他無精打采地望著窗外,一面思索著人生百態,一面探究雜貨業之所以效率低落的原因。在行經一間很大的養豬農場時,火車正好慢了下來。就在其中一個圍欄裡,他看到許多小豬聚集在母豬的身旁,搶著要喝奶。這樣的情景令他想起自己看過的所有商店,顧客全擠在一個櫃台前面等人接待。在繁忙的時刻,現場總是沒有足夠的店員能應付客人,然而在生意冷清的時候,那些店員卻又無事可做。那一瞬間,他獲得靈感,想到了「小豬商店」這個名稱。在短短幾個月後,他的第1間店便於1916年的9月5日正式開幕。

 

這間店位於孟菲斯市的傑佛森街79號,開幕當天湧入了大批人潮。許多人專程前來,因為他們聽說現場會舉辦選美比賽,優勝者將獲頒獎金。事實上,到場的所有女性都得到了報社記者所發送的5塊或10塊美金。這些記者受雇假扮選美比賽的評審,負責發送獎金,直到錢用完為止。除此之外,商店也準備了鮮花和汽球要送給小孩,走進商店時,甚至還有管樂隊奏樂歡迎他們。

 

店裡的景象更讓眾人驚嘆不已,無論是規劃與設計皆別出心裁、前所未見。裡面既沒有供人排隊等候的櫃台,也沒有穿著白袍、負責接單的店員。顧客必須先拿取購物籃,再自行瀏覽架上商品,找到自己想買的東西。所有的商品都擺在伸手可及之處,包括許多在全國各地都有廣告的品牌,例如金寶的罐裝濃湯與華特‧貝克公司的巧克力棒。這些商品經常會附送行銷用的文宣資料。前來購物的女性都雀躍不已,她們發現可以自行拿取架上商品,裝進自己的籃子裡。這樣的購物方式不但沒有壓力,也不會有人在旁慫恿你買這個或那個。更不尋常的是,每一件商品上面都標示了價格。

 

「有一天,孟菲斯市一定會以小豬商店為榮。」桑德斯如此斷言,語氣就和傳福音的牧師一樣篤定。「所有人都會希望小豬商店持續為全世界供應更多、更乾淨的食品。」這位精明的創業家設計了單向走道,使女性顧客(儘管這間店的設計概念如此新穎,但當時負責買菜的大多是女性,男性顧客仍佔少數)必須沿著路線逛完所有的商品,才會抵達收銀台。店員會在那裡為顧客計算商品的總金額,顧客付款後會得到一張收據,用來核對商品是否正確。

 

減少店員人數就能降低營業成本。桑德斯開店期間發生了第1次世界大戰,當時食物匱乏導致物價高漲,讓他深深體悟到精打細算的重要。「小豬商店並不是含著金湯匙誕生的,而是一出生就穿著工作服準備認真打拼。」他表示。

 

20世紀的生活不僅便利,交通也越來越發達,桑德斯的商店正好與時俱進。「小豬商店的營運模式是如此簡單自然,令首次造訪的人都不禁好奇,為何過去從未有人想到要這麼做。」當時某一間家居雜誌社曾如此寫道。「接著,大家也不禁開始懷疑,其他的營運模式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桑德斯的店一開幕便大獲成功,據他所述:「小豬商店能同時容納100位顧客,讓他們自行在店內選購商品……每48秒就有一位客人帶著自己的戰利品離開。」他在第1年開了9間店,並以特許加盟的方式,使所有分店都必須依照完全相同的模式經營。店主也必須向桑德斯購買特定的設備與配件,包括十字轉門、商店招牌與收銀台裝置。

 

桑德斯為自己發明的自助式零售模式申請了多項專利,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到了1918年,小豬商店已開設於美國的各個地區。到了1923年,桑德斯開設第1家店後僅僅過了7年,小豬商店的數量已多達1268間,每間店的招牌上都驕傲地寫著「遍佈全球」。幾乎沒有其他商人能和桑德斯一樣,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就達到如此卓越的成就。

 

桑德斯也樂於享受自己的成功,在廣大的地產上建蓋豪華別墅,也購買了許多飛機與汽車。「他就像是一位神話裡的國王,任何東西一旦被他的手碰觸到,就會變成金子。」他的友人曾如此表示。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當投資客企圖賣空他的公司股票,桑德斯為了反擊,自掏腰包買下大量公司股票。結果,在紐約證卷交易所的介入與限制下,這場糾紛導致他無法再進行交易。而他也因為囤積股票而用盡了公司與自己所有的財產,最後在1924年的2月宣告破產。從此,他失去了一切,包括那棟以小豬為靈感而建蓋的粉紅色別墅。

 

在賠上自己的事業與「小豬商店」這塊知名招牌後,他拍了拍身上的灰塵,又重新站了起來。由於他對那些無恥的投資客仍舊氣憤難平,因此這一次,他開設了新的自助式連鎖商店。在無法沿用「小豬商店」作為店名的情況下,他將這些店命名為「克雷倫斯‧桑德斯唯一所有者商店」(Clarence Saunders Sole Owner of My Name Stores)。由此可以想見,當時的他有多麼憤怒。

 

他新開的商店旋即獲得了熱烈迴響,在開幕當天就湧進了上千人。「唯一所有者商店」的商品種類更多,每一間店除了會販賣新鮮肉品外,也附設麵包店和熟食區,和現代的超市毫無差別,只不過當時還沒有出現「超市」這個名詞罷了。一直要到十幾年後,許多同性質的商店紛紛在加州開設,才有人杜撰出「超市」一詞,用來形容這些與批發店一般大小的店面。

 

這些連鎖店很快便拓展據點,到了1928年,他已累積了大量財富,再度獲得了百萬富翁的頭銜。於是,他又買了一棟更大的宅邸,雄偉的程度遠勝「粉紅宮」。他不但為這棟別墅增設了保齡球道、室內游泳池與電影放映室,後來還蓋了一座全美最大的高爾夫球場。然而就在2年後,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又導致他債臺高築,再一次宣告破產。

 

為了不被現實擊倒,他想到了另一個點子。這次,他推出了「奇度索」(Keedoozle):以一種嶄新的營運概念設計而成的全自動化商店,宛如大型的遊戲機台,顧客只要把錢投入商店設施的投幣口,就會啟動機械手臂,將商品放置於傳輸帶上。「5年內,美國各地將開設1000家奇度索商店。」他以特有的堅定語氣宣稱。然而事與願違,他的計畫並沒有成功。機械手臂將商品扔到傳輸帶,卻把商品撞壞了。此外,設施也經常故障,每一次都為生意帶來損失。因此,雖然他開了12間加盟店,最終還是被迫放棄這個計畫,導致他的財務狀況再度面臨危機。但他仍鍥而不捨,又想出了另一個創業點子,打算設立「富德依雷克翠克」(Foodelectric)商店,希望能運用自動販賣機,讓顧客自行包裝商品與付費。如今,許多超市的自助櫃檯都是依據這樣的概念發展而來。令人遺憾的是,桑德斯並沒有成功開設任何一間店。最後,在精疲力盡、過於勞累的情況下,他於1953年辭世,享年72歲。

 

某些討厭桑德斯的人認為他為飲食文化帶來了負面影響。評論家甚至視他為種下惡根的罪魁禍首:他提供的便利品與知名商品使人們開始遠離食物的源頭、不再注重產品的時令,導致商品逐漸趨於單調統一。

 

然而,民眾都很喜愛他的商店,它們呈現出嶄新、乾淨與亮麗的風貌。當然,他們也同樣熱愛店裡販賣的罐裝濃湯與巧克力棒。其中,巧克力棒和巧克力蛋糕都曾以食譜小冊子作為推銷手法。在1922年,桑德斯曾在《芝加哥論壇》(Chicago Tribune)上刊登廣告,讚頌他的商店為顧客提供了極大的選擇自由:「小豬商店提倡獨立精神,獨立精神是民主制度的靈魂,能教導男性、女性及孩童親力親為的重要。」很快地,全球各地數百萬人也加入了解放自我的行列。

 

本文出自La Vie麥浩斯出版書籍《料理世界史》,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書本內容。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由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座落於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町屋群,在一方巷弄內重現山林景觀樣貌。每一季度於山物所現場,亦舉辦「山友會」講座,特邀跨界專業人士開講,透過知識科普或個人經驗分享,與關注台灣山林議題的聽眾們進行深度交流!

舉辦於「0km 山物所」的第3屆山友會會員講座,於去年10月登場,以「巡山之徑: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之旅」為題,邀請7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講者,他們都熱愛台灣山林與百年步道,從公民運動、推廣教育、故事分享、藝術創作等不同視角,傳達對於這座島嶼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世代傳承、永續守護的美好心意。 以下盤整7位講者的演講重點,帶大家一同走進森林,認識與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1)重新思考「砍伐森林」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展示資料:台灣每年需要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但自給率不到1%,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導致3大問題:進口木材常來自非法砍伐,對原產地生態造成破壞;運輸木材的碳排放對環境不利;全球政經不穩可能帶來木材供應風險。為解決這些問題,林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國產材」計畫,希望到2028年將木材自給率提升至5%,並透過科學管理實現永續森林經營。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芝瑩表示,社會大眾對砍伐森林的直觀反應常是負面的。但森林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經過合理經營,就可持續利用。台灣目前合法的砍伐區域以低海拔人工林為主,而非天然林。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世界追求減碳的趨勢下,木材比水泥與鋼筋更符合節能減碳需求,將可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2)山林的文學啟發

「大凡整合規劃設計」景觀規劃師兼步道設計師李嘉智,在演講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回憶起個人第一次雪山之旅,獨自面對挑戰與未知,在風雨欲來的高山中學會了敬畏與順應,也體悟生命中的無常與堅韌。那段旅程像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啟發他對山林的熱愛與思考。

有趣的是,他提及了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例如川端康成的《山之聲》曾提到:「每片森林中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樹。」每次進入山林,他都試圖尋找那棵樹,也尋找與自然共鳴的自我。村上春樹更在《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即使我們從未踏足其中,它依然存在。」山林就像人類心靈的棲息地,也是文化與自然交融的場所。

(3)步行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

由「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帶領的步道運動,從2006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推動,成功將步道運動打造為一場大型的公民行動。協會鼓勵一般大眾從徒步旅行開始,藉由步行更深入認識這塊土地,讓自己從「消費者」轉變為「守護者」的角色。

 周聖心表示,「步行」其實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以20243月協會舉辦的「海岸山脈浪遊縱谷」活動為例,帶領參與者從台東池上走到花蓮,途經田埂、山脈與部落,聆聽阿美族、客家人與漢人的故事,感受土地的多元文化。協會亦於2012年開設「步道學」課程,結合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推廣步道修復與環境調查。目前已舉辦29期課程,並提倡聘用在地工班修繕步道,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傳承工匠技藝,保護步道文化。

(4)台灣特有的「有人的山林」

現任「山盟公益協會」監事,同時也是攝影師的雪羊,分享了10年來登山旅程中的心得與成長。雪羊強調,與歐美荒野不同,台灣的山林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座與土地、文化對話的平台,富含人文歷史。他多次在原住民朋友的指引下,探訪深山部落,例如沿著馬遠部落的遷徙路徑走訪其老家 Takibakha(布農族語)。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中,他深入了解山林作為生活靈魂的意義,並認識到尊重與共鳴的重要性。

從台灣群峰繼續向海外冒險,雪羊也在攀登中亞列寧峰等國際挑戰中,重新審視自己登山的初衷。他認為,登山並非追求英雄式成就,而是成為一位忠實的講述者,將山林的故事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而登山也不僅是一場體能的挑戰,更是心靈探索與文化交融的旅程。台灣擁有獨特的「有人的山林」,這是一份值得珍視與守護的財富。

(5)如何透過策展傳達在地文化?

「孩在 Hi! Kidult」近年透過工藝創作的方式策展,藉以傳達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總策劃林心恬首先分享2024年於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舉辦的展覽「獵島計畫」(Hunter Island),巨型版畫作品「考古化石-岩層說」,將紙漿與雕刻結合,以層層堆疊的手法,重現不同年代的考古地層;以馬祖海域奇景「藍眼淚」為靈感發想的作品「藍眼淚-時間的軌跡」,運用複合媒材結合傳統編織技法,加上燈光特效,將原本黑夜海上的藍色奇景,開展於空間上方,觀眾經過時頭頂彷彿空中銀河,奇幻重現馬祖海域特色。

她也介紹如何透過策展重現地方文化,例如與文化部合作的「芝味祭」,運用當代藝術與數位科技,深入挖掘三芝地方的文化特色。三芝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隔絕,至今仍留存傳統生活方式,流傳數代的大道公信仰,透過當地數個庄頭輪流祭祀,讓信仰與生活結合。策展團隊於是擷取大道公形象,作為導覽三芝當地各景點的代表,並與LINE結合,運用數位科技與社群推廣,讓外地參觀者能更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6)用藝術探索山林多樣性

「木直牛勿 plant practice」品牌主理人暨植物藝術家 Hsin ,擅長以壓克力和水彩為創作媒材,台灣自然風景為靈感來源。2022年起開啟了「近山計畫」創作主題,以「海拔」為分界,針對低、中、高海拔地區,系統性探索台灣山林風貌,藉由畫作來記錄台灣山林的多樣性景觀。

「近山計畫」著眼於台灣山脈的整體性,Hsin透過五感捕捉各海拔區域的不同特質:低海拔靠近平地,蘊含日常生活的親切景象;中海拔有著霧氣繚繞與迷人的森林層次;高海拔則呈現群峰遼闊與湖泊純淨的景致。這些不同特質都被 Hsin 巧妙融入作品,例如她描繪了高山中的山屋或低海拔與都市的緊密連結,在在展現人與山之間不同的距離。

(7)淡蘭古道的爬山「生活感」

平日任職於中研院分生所、從事動物研究的吳雲天,同時也是登山愛好者。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淡蘭古道的獨特魅力。淡蘭古道的歷史可追溯至1897年日本接管台灣後繪製的地圖。當時的古道是連接台北城、大稻埕、艋舺與基隆的重要交通路徑,經過如今的南港、小巨蛋等地區,最終通往瑞芳、草嶺等地。

這條總長約200公里的古道分為北、中、南三路,串聯茶葉運輸、礦產開採與居民生活等文化痕跡。吳雲天強調,淡蘭古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同時具備深厚的歷史意義與自然生態價值。例如,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曾在此地發現多種台灣特有種植物,如石碇佛甲草,甚至還能見到穿山甲等珍稀動物,部分區域更設有生態保護區。若想要更深入了解淡蘭古道,吳雲天推薦使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作為探索工具,透過地圖的透明化功能,能對比古今地貌的變遷。他呼籲人們親自踏上古道,用雙腳感受它的魅力,挖掘更多自然與人文的故事。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資料、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文字整理|張以潔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花飾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創立五年,台北「朵常花藝」工作室在今(2024)年夏天搬遷至大安區的幽靜巷弄中,並悄悄在空間中策劃以「台式生活記憶」為靈感的花藝概念展覽《Momentary》,邀請大家走入開放式展間,也讓花朵走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花店裡的策展

「朵常」的命名代表著品牌概念——將花朵與日常融合。延續這樣的核心理念,朵常團隊思考生命旅程中曾出現花朵的時刻,並將這些日常片段集合起來,轉化為花店空間中的藝術裝置。這些花朵可能乘載了當時快樂的情緒、記憶,或是代表著人生中的亮點,通通被收藏在這座「生活切片的保管所」。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朵常花藝」工作室搬遷至大安區的幽靜巷弄中(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朵常」的命名代表著品牌概念——將花朵與日常融合(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以台灣人的共同生活回憶為題

走進工作室的第一座裝置,靈感來自朵常花藝舊址拆遷時的畫面。當時,各個工作桌椅、家具全部集中在卡車車斗上,錯落的置放和堆疊,彷彿將這幾年的時光濃縮於這個小小的面積中,在團隊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試著重現這個畫面,在相似面積的桌板上堆疊了家具與裝潢材料,並安排花朵穿插在縫隙中,萌芽重生。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團隊重現品牌舊址拆遷時的畫面,成為展覽的第一座裝置(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一旁以金莎包裝紙折成的花束,源自小時候情人節會收到的巧克力,象徵著生命中最初感受到愛情的一瞬間,點綴在由玫瑰構成的七夕鵲橋裝置,彷彿花朵之間的閃耀鑽石,匯集了人生不同階段的愛情。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由玫瑰構成的七夕鵲橋裝置(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路上販售玉蘭花的長輩,大概是台灣人最熟悉的買花場景了。空間中最顯目的裝置,以物流籃架堆疊起車潮中的經典印象,團隊使用小販常用的串花手法,將玉蘭花與相似的晚香玉、百合融合,讓香氣與畫面縈繞於展覽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保水的花朵會逐漸乾燥,並散發出更濃郁的香氣,如同這些在街頭販賣玉蘭花的小販們,展現出堅毅的精神。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以物流籃架堆疊起車潮中玉蘭花小販的經典印象(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傳統桌菜不可或缺的擺盤裝飾——石斛蘭以及荷蘭芹,是台灣人對於花朵的共同記憶。團隊將這兩個歷久彌新的元素結合,並將辦桌的感官經驗帶入,融合製作成流線型的捧花作品;另一個屬於台式生活的元素,則是插在桌邊慶生花藝的傳統數字蠟燭,在每年的重要日子裡,讓喜悅和祝福瀰漫在餐桌上。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傳統桌菜的擺盤裝飾、充滿童年記憶的生日蠟燭,都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花朵與蠟燭堆疊起喜悅與祝福,瀰漫在餐桌上(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喜愛野外探險的朵常團隊,也特別策劃了以大自然為題的展間。無論是登山或是漫步海濱,回家時總會不經意的帶上小小的植物細屑或是種子,它們在感受潮濕的海風、登頂的開闊感後,附著在衣擺上一起離開。展間重現了這樣的場景,想像去山上採集了不同的野花野草,恣意的隨風搖動,在生活中以各種不經意的方式與我們互動。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論是登山或是漫步海濱,回家時總會不經意的帶上小小的植物細屑或是種子(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以大自然為題的展間(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手作「便當花盒」帶得走的體驗

除了花藝策展,朵常團隊也邀請觀眾成為參與者,親手製作一盒專屬的「便當花盒」,如同本次展覽所傳遞的概念,讓花藝成為大家的日常體驗,常伴生活左右。另外,品牌也特別訂製全新的花束包裝裝飾,趣味引用生鮮卡扣意象,讓買花就像每日的超市採買一樣,能夠輕鬆地進入生活之中。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便當花盒」手作體驗(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品牌也特別訂製全新的花束包裝裝飾,趣味引用生鮮卡扣意象(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 朵常花藝HIDE DAILY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二段69巷28號1樓
電話|02-27082829
官網|www.hidedaily.com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