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藝術品非常脆弱—展示期間大約三十天
除了硬體設施美術館的重要以外,運送作品時的保存、保管方法也需要細心注意。下面針對具體的運送方法及其相關資訊加以說明。
首先是日本畫作。在日本畫作的展覽中,經常會頻繁地更換展品,雖還不至於少於一周,但即使在展覽期間,也有只展出一個月左右就收起來的作品。這是因為日本的畫作大多使用加倍纖細之材料,具有物理性的脆弱之故。展示期間僅限於三到四周者為紙製之物,如襖繪(紙門上的畫)、卷物(卷軸)、浮世繪等等。最終判斷是由收藏者、學藝員及保存修復專家決定,無法一概而論,但按照慣例紙製藝術品的展示期間大概只有這樣。這類畫作若持續接觸氧氣、光線等就會急速劣化,若超過一定期間,就會對作品造成負擔。
日本的畫作大多畫在紙上,佛像之類的最後會再上一層漆,現在大多數美術館都會用無酸紙(不含酸的中性紙)包起來收藏。至於美術館以外的保管場所,有私人收藏家還有神社、佛寺的寶物庫。原則上不會像西洋的藝術品那樣常設展出,因此特別公開展示便產生多一層的附加價值,大多是拜見難得看到之物的珍貴機會。
為了保存作品這是沒有辦法的事,但在有限期間展出也增加其稀有性,吸引更多觀眾。此外,日本原來就有隨季節或儀式變換掛軸的生活傳統,因此觀眾也不太會有排斥的心理。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小心保管作品也帶來好的循環。
溫溼度管理很重要—光是製作木箱就要數十萬
相較之下,西洋畫作大多是以恆久在同一場所欣賞為前提而製作,因此必須使用耐久的素材,和日本畫作比起來可算是堅固的了。這就是日本國內的美術館所收藏的西洋繪畫大多數作品常設展出的理由。
西洋畫作的敏感問題經常發生在運送作品時。日本的多數美術展都要仰賴拜託歐美的美術館出借作品,若考慮這種實際狀況,便無法避免龐大的運送費用、保險費以及運送時的作品管理問題,這些都具有高度障礙。
從國外的美術館運送作品時,大多會利用空運。假設從歐洲的主要都市運來日本,飛行時間大約十二小時左右。對人類來說,大家都知道在空中移動時會因氣壓變化而水腫或感到乾燥,絕對不是舒服的事;對藝術品來說,更是要冒極大的風險。藝術品討厭溫溼度、尤其是濕度的急速變化,因此在運送時要特別訂做能將溫濕度變化降到最低的箱子(crate)。
通常這種箱子會使用木製板條箱,因為木材可以吸收濕氣,對藝術品來說最恰當不過了。在歐美規模較大的美術館,有名或受歡迎作品甚至有專用的木箱,但實際上需要廣大的空間來存放,加上考量平時保管多數木箱的費用,對美術館來說是一筆極大的負擔,因此原則上每次都會依照藝術品的規格(尺寸、畫框形狀等)特地訂做。若是繪畫,通常會裝在畫框中直接收進木箱運送。木箱中還會放入調濕劑之類,採取各種減緩溫溼度變化的措施。到這裡為止就需要花上相當的精神和費用。
抵達日本後,接著需要用卡車在陸地上運送存放作品的木箱。在日本電視節目【Professional 仕事の流儀】中曾介紹過日本通運的海老名和明先生,藝術品(文化財)的運送比一般運送更需要許多專門技術,現今已是一種高度專門領域。
從法國運送一件作品的費用
假設要從法國運送一張雷諾瓦的畫作,包含保險費的運送費用大概會到多少呢?首先製作堅固的木箱,裡面還有一層放進嚴密包裝材料的雙層規格木箱就要數十萬日圓,再加上運送費用以及保險費,便需上百萬日圓的經費。這還只是一張作品的運送費用而已。此外還有出借作品的美術館派出跟隨作品的「搬運陪同者」的費用,陪同搬入和搬出的隨行者一人的機票和住宿費用為一百多萬日圓,因此必須搬運幾十件作品的大規模海外借展,光是運送費用、保險費就要數千萬日圓以上。
此外還有會場設置費、人事費用、圖錄等展示相關書籍、傳單、手冊等的製作費用……,必要經費越加越多,不過當中運送相關費用還是佔極大的比例。
雕刻之類的立體物品會增加容積和重量,因此會花費更多運送費用。難以空運的大型作品就要利用海運,但現在幾乎很少這樣做。因為長時間運送只會增加保管環境的變化,以及恐怖事件或意外的風險。
對藝術大國義大利人、法國人的粗枝大葉感到驚訝
好不容易抵達日本的眾多木箱,打開來一看……有時竟出現意想不到的作品讓我們嚇一大跳。
首先是因行政疏失送錯作品的情形,經常出現在與義大利的美術館合作時。過去曾經發生這種情形,經過討論後還是展出計畫外的作品。最近好好簽約後,這樣的失誤也減少了。
打開木箱的蓋子,有時竟然看到濕壁畫表面的顏料剝落。那次是從拿坡里的美術館寄來的作品,更令我驚訝的是跟著藝術品一起前來的陪同搬運者的態度。「沒關係、沒關係,這沒什麼大不了」,他這樣說著邊用手拿起剝落的顏料碎片,一副不在意的表情丟進垃圾桶。果然是義大利人哪……實際上,說好聽點他們很豁達開朗,說難聽點則是日本人難以想像的隨便馬虎。總之關於這類作品,他們不會一一皺眉挑剔。可能是在義大利藝術品太多了,他們不太在意細微的地方。
很久以前,我曾聽過研究文藝復興初期的大師喬托(Giotto)的恩師說過:「義大利人是拿抹布擦喬托的濕壁畫喔!在水桶裡用水搓洗扭乾後,水就因為濕壁畫的顏料變成藍色了…。我看了這一幕以後,不知道有多震驚呢。」我記得老師說得很輕鬆愉快。的確,顏料是與牆壁灰泥成分混在一起牢牢地黏在牆上沒錯,濕壁畫在藝術品當中比較堅固也是事實。
實際上在運送藝術品的途中,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或許像他們這樣處變不驚又粗枝大葉比較好。若依照日本人的感覺面對每一項偶發事件,大概會因為壓力而胃穿孔吧。
雖沒有義大利人那麼誇張,美術大國法國的人們心胸也是很開闊。我自一九八七年起數年間,曾和法國美術史學會會長、法蘭西公學院名譽教授的吐伊里耶先生一起工作。有次我們一起去到某鄉下的美術館藏品倉庫,一邊調查蓋滿塵埃的油畫,教授說:「這真髒啊!」,一邊口袋拿出手帕。我驚訝地看著他要做什麼,他竟然在手帕上吐了口口水,便拿來擦那張畫。「啊!教授!」我不禁叫了出來。的確油畫有一層漆,可以用水來擦掉表面的灰塵或髒汙,但是他竟然用沾了口水的手帕。「高橋,你看,變乾淨了吧?」我看到教授開心地笑了。除了感受到某種可靠之外,我也明白了華美又纖弱的日本畫作和濕壁畫、油畫這類西洋畫作的強韌堅固有多大不同。
本文出自La Vie出版書籍《美術館,原來如此!》,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美術館,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