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年的繁體活字排版,可能即將在台灣這一代的手裡消失。
70年代是活版印刷最興盛的年代,爺爺奶奶的結婚證書、爸爸媽媽的課本、各家報紙.....所有的知識傳遞,都是靠一顆顆的鉛字,緊密排成版面、上油墨、印刷。隨著數位印刷的興盛印刷活版印刷逐漸不敵成本考量,流傳數百年的「活版印刷」,居然在短短 30 年間瀕臨絕跡。
日星鑄字行身為台灣最後一家尚在營業的鑄字行,店內敬存的銅模是世界上最後一套完整的繁體中文鑄字銅模,卻因多年使用而逐漸損毀,因此,2017 年日星嘗試在網路上發起「字體銅模修復計畫」,希望透過群眾集資,籌措修復銅模(鑄字母模)所需的龐大資金,同時也嘗試轉型並與多方合作,希望能走出瀕臨淘汰的困境,重新找回活版印刷存在的意義。
跨界合作,為老產業賦予新生命
「我心中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能直接從生活的選擇中支持文化的傳承。」日星近年積極以各種不同型式的跨界合作,加入現代設計與文創元素,讓活版印刷獨特的肌理手感,能夠再度活躍於生活中。
活版印刷需要經過「鑄字、檢字、排版、印刷」四個流程,每個流程都蘊含了傳承多年的智慧與技術,正是如此繁複精密的專工,讓活版印刷凹凸的紋路中,增添了慎重與用心的含義。因此,在本次計劃中,日星也不斷對外尋求,結合詩集印製、藝術家創作、新人喜帖......等多領域的合作,為了讓現代人對於活版印刷的呈現能擁有更多元的想像與期待,繼而選用活版印刷,作為印製重要製作物時的選擇,讓產業的餘火重新擁有復興的希望。
今年一月,日星鑄字行更與華山文化園區合作,以「字體銅模修復」為主題,在玻璃屋展場展出鮮少對外開放參觀的「鑄字銅模」。一般人通常只知道活版印刷需要使用使用鉛字,卻少有機會認識鉛字之母 - 銅模。長久以來都敬存於日星店內的銅模櫃中,為了讓民眾能夠親身感受,已為台灣人服務超過 40 年的鑄字銅模所蘊藏的獨特歷史感,特此搬出數盒珍貴的鑄字銅模到華山展出,透過近距離觀看鑄字銅模,完整的認識活版印刷產業,也從中了解,銅模目前所面臨的緊急處境。
展覽現場同時陳列了「鑄、檢、排、印」四個流程中所使用的手搖鑄字機、檢字架、排版桌與打樣機,讓民眾深入了解活字排版的每個環節,展覽中更開放以圓盤機讓民眾現場印刷新年賀卡,親自體驗墨與紙面的接觸、按壓中不同於電腦印刷的手作層次。
展覽開幕當天,張介冠老闆更與知名作家張大春先生一同宣布,今年將與新經典文化出版社合作出版一本「全活字排版印刷的古典詩集」,是台灣這 5 年來唯一整本使用活版印刷的詩集。鉛字字體之美、墨色的呈現與紙材壓印的手感更能傳達詩韻,故活版印刷在過去一直都是詩人印製詩集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傳統印刷產業的衰退與排版印刷人才的凋零,要尋覓適合的印刷廠製作高品質的作品並不容易。
這次的合作,除了能讓張大春老師的詩集以韻味相當的方式展演作品,藉由詩集的製作能活絡鑄字、檢字排版與活版印刷的整體產業,也期望能為當代創作使用活版印刷拋磚引玉,串連更多作家與設計師重拾鉛字印刷的浪漫,讓下一代的台灣人有機會從生活中親身體驗活版印刷的溫度,而不止是存於歷史課本中的一項失傳技藝。
世界最後一套繁體中文鑄字銅模,急待修復!
日星鑄字行多年來積極尋求各界合作,力求打造活版印刷的全新面貌,然而要實現這一切的基石仍須回溯到「鑄字銅模」的修復與保存,若一旦錯失修復機會,流傳千年的繁體鉛字就會在我們這一代消失,活版印刷產業的新生也只會淪於空談而已。
直至今日,僅餘 60 歲的張介冠老闆一人,仍緩慢以一天5字的速度,修復日星中 12 萬餘枚字型;也就是說張老闆還要再65年,才能修復完所有的字。但銅模損毀的速度遠大於修復的進度,單靠一店一人無法完成這項重要的使命,但只要有一萬人參與日星鑄字行字體銅模修復集資計畫,就能籌備到計畫的啟動基金,讓活版印刷的美麗能一代一代的在台灣傳承下去。立即關注字體銅模修復計畫!
字體銅模修復計畫特展
展期:2017年1月14日至3月5日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玻璃屋
via / 日星鑄字行、貝殼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