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之濱,橫跨歐亞大陸的伊斯坦堡,是古絲綢之路的途經地,也是歐洲和中東的鐵路網絡之間、黑海和地中海間海路的必經之地。做為「君士坦丁堡」,它曾經是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拉丁帝國和鄂圖曼帝國的首都,擁有融合了伊斯蘭與基督教的建築特色。
在公元12世紀時,君士坦丁堡是全歐洲規模最大且最為繁華的城市。15世紀初,佛羅倫斯的一位知名旅人布翁戴蒙提(Cristiforo Buondelmonti)繪製了一份東羅馬帝國這座帝都的概略鳥瞰圖,此時君士坦丁堡由於經歷了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浩劫,權力已然衰退。
佛羅倫斯修士布翁戴蒙提在他的著作《愛琴海諸島之書》(Liber Insularum Archipelagi)中,附有一幅君士坦丁堡的鳥瞰圖,是唯一已知在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5月被鄂圖曼土耳其攻陷前,描繪該城的地圖。布隆戴蒙提將這座偉大的拜占庭城市描繪得十分準確,包括:環環圍繞的堅固城牆、北邊金角灣水域所形成的海岬、右上方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以及下方的馬摩拉海。金角灣以北為商業中心佩拉(Pera),屬於熱那亞商人的租界,城裡有座雄偉的加拉達塔。布翁戴蒙提很可能是住在佩拉,四處可見來自熱那亞、威尼斯與義大利其他地方的商人。在君士坦丁堡內,可清楚看見羅馬的競技場遺跡,就在華麗雄偉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旁邊。聖索菲亞大教堂是為了君士坦丁大帝而建,旁邊則是查士丁尼紀念圓柱,是梅塞大道──一條通往皇宮的大路──的遺跡。大道附近的黃金城門為君士坦丁堡的主要出入口,護城河在此流入大海。
做為基督教世界最宏偉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的面積、華美、財力和壯麗全都是中世紀的西歐人難以想像的。縱然有許多因素造就了這座城市的衰微,但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4)期間所歷經的洗劫,給予君士坦丁堡致命的一擊。威尼斯人在這次東征期間大肆掠奪君士坦丁堡,因此變得十分富有,卻也讓基督教東方世界的首府加速滅亡。
自西元324年起,君士坦丁堡就一直是東方基督教世界的帝都。取自哈特曼.舍德爾的《年鑑》,西元1493的這份地圖描繪了作者想像中的君士坦丁堡特徵,其中包括了巨大雙城牆的精確樣貌。
納蘇赫(Matraki Nasuh)的《遠征史》裡的這份君士坦丁堡圖,參考了布翁戴蒙提先前繪製的地圖。不過,雖然以它為基礎,這份地圖卻將整個半島逆時鐘翻轉九十度,因此君士坦丁堡在右邊,而加拉達石塔則在左邊。雖然寫實程度並不明顯,但納蘇赫似乎將不同的建材以顏色的規則來表示:鉛製屋頂是灰色、磚塊屋頂是紅色、石製建築為灰白色、上了灰泥的磚塊建築則是黃色。圖中也可認出各種建築類型:清真寺、墳墓和公共浴場等。
這份取自布勞恩與霍根伯格的《世界城市圖》(1576),從東邊鳥瞰拜占庭,描繪了這座城市在鄂圖曼土耳其蘇丹的統治下所經歷的轉變。此方位設定突顯了近景的托普卡匹皇宮(Topkapi Palace)。這座皇宮約建於1459至1465年,位在薩拉基里奧角(Seraglio Point)舊時拜占庭衛城的位址。此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已有清真寺的宣禮塔。
更多關於地圖與城市的迷人故事:《地圖上的城市史:以城市為座標測繪出的世界文化發展史》麥浩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