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少不了「牠」!10張有雞的西洋畫盤點!

生活少不了牠!十張有雞的西洋畫盤點

在生活中,常常會吃到雞肉料理,許多食物也需要用到蛋才能製作,不知不覺中,雞已經在人類歷史裡佔據一席之地,許多題材的畫作都少不了雞的身影,牠們都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彼得三次否認主》(Peter's Denial)

聖經中,西門彼得是耶穌的忠實門徒,但耶穌曾預言,當天亮雞叫以前,彼得將會三次否認與耶穌的關係。後來耶穌被猶大出賣、遭逮捕,彼得面對他人的詢問,果然三次否認自己是耶穌的門徒,接著雞就啼叫了。公雞也成為聖經圖像裡的角色。這幅位於義大利聖阿波里奈爾教堂(Basilica of Sant'Apollinare Nuovo)的鑲嵌畫,是耶穌預測彼得(白髮男子)將不認自己的場景

 

杜勒《有雞與獅子圖騰的頭盔》(Coat of Arms with Lion and Rooster)

這幅版畫出自杜勒(Albrecht Dürer)之手,一隻氣勢寬宏的公雞站在頭盔上,下方還有一件獅子圖騰的頭盔。杜勒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在油畫和版畫方面擁有傑出的成就,在他的繪畫概念中,要挑出自然最好的部分呈現,並將之理想化;也能細膩呈現動物的型態和毛髮。

 

卡普里《迪奧根尼與母雞》(Diogenes, seated before his barrel, reading from a book, a plucked hen standing behind him at right)

這幅16世紀的版畫描繪半裸的男子、一隻毛被拔光的母雞。他們在做什麼呢?

 

這名男子是希臘犬儒學派哲學家迪奧根尼(Diogenes),生活極度簡樸,他所有的財產是一個木桶、一件斗篷、一根棍子和麵包袋而已,平時就住在隨身的木桶裡,過著行乞般的生活。他曾無禮對待亞歷山大大帝,也嘲諷名哲學家柏拉圖(Plato)的學說。畫面右方的雞隱喻他對柏拉圖學說的反應:柏拉圖將人類比喻為「赤裸的兩足動物」,迪奧根尼曾將一隻雞的毛拔光,當場宣布:「這就是柏拉圖所謂的人類!」

 

烏德勒支《靜物畫》(Still Life with Game, Vegetables, Fruit, and a Cockatoo)

尼德蘭畫家烏德勒支(Adriaen van Utrecht)擅長描繪靜物畫,將廚房與餐桌上的動物描繪的栩栩如生。桌上擺放玲瑯滿目的水果與蔬菜,以及死去的鳥禽,找找看,雞被放在哪個位置呢?

 

庫普《公雞與母雞》(Hens and Rooster)

荷蘭畫家庫普(Aelbert Cuyp)描繪許多田園景致,他會出外觀察動物,筆下的牛隻與羊群在柔和的陽光下顯得十分悠閒。這幅畫裡的雞群成為主角,有的在休息、有的在覓食,不再是餐桌上的食物了!

 

克林姆《花園小徑與雞》(Garden Path with Chickens)

百花齊放、漫步的雞被一片綠意包圍,這是克林姆(Gustav Klimt)在奧地利城鎮魏森巴赫(Weissenbach)體驗到的夏日美景。這幅畫被賣給收藏家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遷往一處城堡。不幸的是,城堡在1945年被納粹武裝親衛隊燒毀,畫作也從此亡佚。

 

夏卡爾《艾菲爾鐵塔前的新人》(The Bride and Groom of the Eiffel Tower)

夏卡爾擁著妻子,乘坐在巨大的公雞上,背景是艾菲爾鐵塔、山羊和小提琴等元素。公雞是夏卡爾畫作中常見的元素,也常和愛侶、婚姻的主題一起出現。

 

畢卡索《解放的公雞》(The Cock of Liberation)

1938年到1959年,畢卡索曾使用簡化的方式,描繪昂首鳴叫的公雞,將揮動的翅膀被簡化成線條,尾羽則用圓弧形呈現。1944年八月,畢卡索在巴黎時,目睹法國脫離納粹軍隊的占領,這張《解放的公雞》(The Cock of Liberation),表達法國重獲自由的喜悅,色彩也顯得明亮、繽紛。在古羅馬帝國時代,法國曾被稱為「高盧」(Gallia),在拉丁語是雄雞的意思,雄雞也成為法國的標誌之一,畢卡索可能因此選擇雄雞作為畫作主角。

 

馬格利特《悲傷的變異》(Variation of Sorrow)

這幅畫看似描繪一隻悲傷的母雞,正思考蛋為什麼會被拿來使用,而不是被孵化。

 

達利《雞與基督》(Chicken and Christ)

達利(Salvador Dali)在1973年出版《卡拉的盛宴》(Les Dîners de Gala),刊載一百多道充滿想像力的料理,是他為妻子撰寫的神奇食譜。這道「雞與基督」結合烤雞和印有耶穌面容的「維若妮卡聖帕」(Veil of Veronica,構圖還取自17世紀荷蘭藝術家Francisco de Zurbarán的繪畫),不禁令人好奇,有聖物襯托的烤雞是什麼滋味?

 

Text、Photo / 非池中

 

南美館「吾妄之境」開展!以「BL」為主題,從視覺藝術角度探討ACG中的現象級發展

南美館「吾妄之境」開展!以「BL」為主題,從視覺藝術角度觀察ACG中的現象級發展

臺南市美術館全新展覽「吾妄之境 The Fantasy Wonderland」,以「BL」(Boy’s Love)為主題,帶領觀眾深入探討ACG(動畫、漫畫、遊戲)架空世界中的男子戀愛關係,以及BL與社會時代變遷之間的關聯性。

「吾妄之境」展覽從1970年代少女漫畫中率先出現的「少年愛」題材出發,探索BL如何在社會變遷的推動下,從一個小眾題材發展為獨立類別,並呈現女性觀點的男性美型角色欣賞。

本展將從BL主題萌芽的起源,連結到現況發展,探討此主題所蘊含的時代思維及性別凝視轉換。(圖片提供:南美館)
本展將從BL主題萌芽的起源,連結到現況發展,探討此主題所蘊含的時代思維及性別凝視轉換。展期為即日起至明年3月16日,(圖片提供:南美館)
「吾妄之境」帶領觀眾深入探討ACG(動畫、漫畫、遊戲)架空世界中的男子戀愛關係。(圖片提供:南美館)
「吾妄之境」帶領觀眾深入探討ACG(動畫、漫畫、遊戲)架空世界中的男子戀愛關係。(圖片提供:南美館)

重現男子同性愛主題萌芽過程

展覽的開場作品以兩位美男子的畫像迎接觀眾,引導大家觀看「男性之美」。其中,日本藝術家木村了子擅長透過其精湛的傳統日本畫技法,詮釋亞洲當代男性之美。第一子題藉「花之24年組」重量級少女漫畫家竹宮惠子及山岸凉子的作品,重現男子同性愛主題開始萌芽的過程。

展覽中可見早期日本漫畫家手繪原畫,讓觀眾仔細欣賞創作者的細膩筆觸。(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中可見早期日本漫畫家手繪原畫,讓觀眾仔細欣賞創作者的細膩筆觸。(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內也可看到笠井亞由美為竹書房《麗人》雙月刊繪製的封面原畫,道出90年代BL主題已茁壯成型。本展覽室中亦包含延伸議題,展示同志漫畫名家田龜源五郎的作品,探討BL漫畫及同志漫畫在人物外型表現上的差異。展覽中並特別展示京都精華大學國際漫畫研究中心的「Genga’ (Dash) 原畫’(複製畫)計畫」,此計畫提供漫畫原稿長期保存與展示的方式,本次是這些漫畫複製原稿首次在臺灣展出。 

笠井亞由美為竹書房《麗人》雙月刊繪製的封面原畫,道出90年代BL主題已茁壯成型。(圖片提供:南美館)
笠井亞由美為竹書房《麗人》雙月刊繪製的封面原畫,道出90年代BL主題已茁壯成型。(圖片提供:南美館)

描繪男性之美與男子間的情感關係

BL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常以理想的「美型」樣貌呈現,展覽第二子題即聚焦在探析能讓觀者產生愉悅情感共鳴的美型角色等視覺元素。本區匯集來自臺灣、日本、馬來西亞等地的創作者,如陳珮怡、每日青菜、山本タカト、紗久樂さわ及黃向藝等,以多元的媒材或繪畫技法,描繪出男性之美及男子間的情感關係,並且藉由畫面細節暗示所提供的想像空間,促成觀者與創作者間一種看不見卻緊密的有趣互動關係。

藝術家每日青菜為此次展覽製作全新的空間裝置,讓《Day Off》角色的情感互動突破二次元限制。(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每日青菜為此次展覽製作全新的空間裝置,讓《Day Off》角色的情感互動突破二次元限制。(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中亦可看見藝術家木村了子的兩幅巨大屏風作品《王子成真-王子之國》。(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中亦可看見藝術家木村了子的兩幅巨大屏風作品《王子成真-王子之國》。(圖片提供:南美館)
第二子題聚焦在探析能讓觀者產生愉悅情感共鳴的美型角色等視覺元素。(圖片提供:南美館)
第二子題聚焦在探析能讓觀者產生愉悅情感共鳴的美型角色等視覺元素。(圖片提供:南美館)

呈現作品的多元樣貌

第三子題以「樂園」這個充滿娛樂性及理想性的概念,回應展覽命題及ACG藝術類別的特性,將架空世界中的想像在展覽中呈現。在展示規劃上以作品的多元樣貌為主,展現臺灣當代創作者的原創實力。餅乾及桂兩位漫畫家的作品,把閱讀時的觀看經驗,轉換成與實體空間呼應的型態,提供觀者不同以往的體驗。

第三子題空間提供觀眾許多互動,讓民眾可以更近距離接觸BL的架空世界。(圖片提供:南美館)
第三子題空間提供觀眾許多互動,讓民眾可以更近距離接觸BL的架空世界。(圖片提供:南美館)

動畫及遊戲分別展出正在動映有限公司以日治時期大稻埕為背景的全臺語配音動畫《竇蓮魁》和相關延伸作品,以及自推出後即人氣居高不下的BL成人遊戲《新世界狂歡》,展出著重於觀眾較少看到的前期發展過程,包含角色設計、分鏡腳本、色彩計畫等手稿原畫,讓觀眾更加了解製作團隊的發想過程。 

正在動映有限公司以日治時期大稻埕為背景的《竇蓮魁》角色設定解析。(圖片提供:南美館)
正在動映有限公司以日治時期大稻埕為背景的《竇蓮魁》角色設定解析。(圖片提供:南美館)
民眾可在舒適的沙發放觀賞以日治時期大稻埕為背景的全臺語配音動畫《竇蓮魁》。(圖片提供:南美館)
民眾可在舒適的沙發放觀賞以日治時期大稻埕為背景的全臺語配音動畫《竇蓮魁》。(圖片提供:南美館)
漫畫家桂的暢銷BL台漫《我的網紅男友》,在展覽室中被賦予了民眾可與角色互動自拍的設置。(圖片提供:南美館)
漫畫家桂的暢銷BL台漫《我的網紅男友》,在展覽室中被賦予了民眾可與角色互動自拍的設置。(圖片提供:南美館)
第三子題中仍有日本藝術家木村了子的巨幅創作《男子樂園圖屏風》。(圖片提供:南美館)
第三子題中仍有日本藝術家木村了子的巨幅創作《男子樂園圖屏風》。(圖片提供:南美館)
漫畫家餅乾的超人氣BL漫畫《我的室友帥哥學長》在展覽中以巨型的漫書書翻頁方式呈現。(圖片提供:南美館)
漫畫家餅乾的超人氣BL漫畫《我的室友帥哥學長》在展覽中以巨型的漫書書翻頁方式呈現。(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中更安排了《我的室友帥哥學長》互動裝置,觀眾透過手溫感應摩擦黑色圖塊即可看見隱藏版畫面。(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中更安排了《我的室友帥哥學長》互動裝置,觀眾透過手溫感應摩擦黑色圖塊即可看見隱藏版畫面。(圖片提供:南美館)

吾妄之境 The Fantasy Wonderland
展出時間:2024年11月15日至2025年3月16日
展出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3樓展覽室K-M

資料提供|南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探索嘉義的新路徑!嘉美館《移動觀察者》用藝術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我們生活在城市、遊走於地景,無論走路、觀看、搭車或開車,各種遊走其中的移動方式,都是個人面對城市地景的觀察行為——這是英國文化地理學者約翰威利(John Wylie)在著作《地景》(Landscape)中所提出的論述。

以此為出發點,嘉義市立美術館(嘉美館)在嘉義建城320週年之際策劃《移動觀察者》(Mobile Observers)特展,邀集4組新銳當代藝術家:游雅蘭、2enter貳進、黃韶瑩、吳依宣,透過藝術作品打開「隱匿的城市」,引領觀者在非日常的路徑中發現獨特地景,打開感受嘉義文化的新切角。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用藝術創造探索嘉義的新路徑

《移動觀察者》作品媒材橫跨版畫、空間裝置、軟雕塑及新媒體互動影像,創作故事涵蓋嘉義的過去與未來,以嶄新而獨特的視角看待阿里山林鐵、木屋、「嘉義八景」等在地景色。四組藝術家穿梭在嘉義不同時空下的地景當中,且各有各的方式與姿態,游雅蘭、2enter貳進以藝術回應城市地景與歷史的交織變換;黃韶瑩、吳依宣則探索美術館的公共性,藉雕塑與裝置開啟觀眾身體與地景之間的對話,引領人們品味嘉美館建築新舊融合之美。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帶逛《移動觀察者》4件作品

▍按圖索驥,穿梭古今探索嘉義八景

曾就讀嘉義高中美術班的游雅蘭,將求學時對於城市歸屬感的觀察與體悟,融入版畫作品當中,本次展出的〈桃城八景圖繪〉、〈山景〉系列呈現於窗戶與燈箱,透過廣為人知的「嘉義八景」,帶出對自然景觀的觀察,及民眾參與其中的民主性。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有趣的是,嘉美館特別將〈桃城八景圖繪〉融入《移動觀察者》展覽摺頁當中,並結合google map、文學創作者許蕣紘撰寫的文字介紹,邀民眾按圖索驥,從嘉美館出發,展開一場嘉義古今八景小旅行。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在美術館「搭上」阿里山小火車

新媒體藝術團隊2enter貳進帶來沈浸影像裝置〈Data Verse Chiayi,以遊戲引擎打造鏡像虛擬城市。只要透過手機與作品互動,不僅可在虛擬世界搭上阿里山小火車全新檜木列車「福森號」,還能隨著真實世界的天氣預報及Google關鍵字搜尋熱度的變化,移動觀察不斷變化的未來城市景觀。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石頭或棉被?從嘉義傳統手工藝展開的視覺戲法

以雕塑、立體裝置見長的黃韶瑩,從嘉義傳統手工棉被行汲取靈感,創作〈一個臨時的安排:從推倒一座石墩開始〉,其以嘉美館戶外空間為場域,創造一系列可移動、可坐下休息的石墩軟雕塑,巧妙玩轉材質於視覺、觸覺予人的印象,同時邀請觀者在美術館庭院相遇交流。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步入作品、成為作品,領會木都傳統文化之美

帶來〈過渡空間(走廊)〉裝置作品的吳依宣,經常利用影像、雕塑轉化世界已存在的經驗,並創造令觀者重新體驗的可能,本作從嘉美館建築與空間體驗出發,結合在地採集的木屋影像、竹製香腳、棉紙等嘉義元素,呈現一件從二樓玻璃帷幕延伸至四樓瞭望台的作品,邀觀者踏上台座,體驗不同於以往的觀看視野,並成為構築作品的一部分。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跟藝術家一起成為「移動觀察者」

透過《移動觀察者》特展,嘉美館期待藉藝術作品提供探索、體驗嘉義市的精采線索,觀者將隨展覽摺頁上游雅蘭的「嘉義八景」認識今昔嘉義市的著名地景;乘坐貳進創作的虛擬火車,從嘉義市出發,感受城市人文風光;接著在黃韶瑩、吳依宣於嘉美館呈現之作,透過棉被、香腳、老屋等嘉義文化資產,打開身體感官與美術館及城市對話。 

嘉美館2024展覽《移動觀察者》建構阿里山小火車、嘉義八景新體驗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移動觀察者》

展期|2024.11.02-2025.03.02

展場|嘉義市立美術館戶外庭院、本館棟2樓與4樓、古蹟棟3樓圖書室

時間|週二至週日 09:00-17:00(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