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一回的「香港,做乜嘢?(一)街市」,這回我想推薦的當然是自己的心頭好—器皿。
對於喜歡做菜也喜歡拍照的人可能都差不多,總是無法抗拒地收集各種器皿。而我,無論新舊器皿都喜歡,特別是背後有故事的那一種。
器皿能說的文化故事實在太多了,無論從器皿方向去瞭解,或從食物面向來深入,其實都會使得你更加喜歡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像是我在過去出版的《設計,在韓食》裡頭也有提到,韓國在古代時器皿與飯饌數量都是顯現社會地位,甚至是「必須」有所區分。而廣東餐桌也是如此,從餐具款式和圖案到餸[註1]的數量,都曾經那麼講究,只不過隨著時代改變,香港的繁榮更加使得人們講求效率與速度。
[註1] 餸,指的就是飯饌、配菜。
效率洪流的急迫感,沖淡了香港那些在飲食器皿和上的講究。那種急迫感有多大?好比搭地鐵八達通刷歪了沒感應到,只是重刷一次,你就會聽見後面沒耐心的人就發出不耐煩的聲音。
「有冇搞錯啊!唔好阻住地球轉呀!」只差這句話沒說出來。
§ 電影裡頭不斷出現的—公雞碗
從公雞碗—看電影角色的社會地位
你知道嗎?透過從電影裡頭出現的器皿,就能看出角色的社會地位。
如果你和我是在同一個世代,又是一個喜歡看電影台的人,那麼看過的香港電影可能都差不多,而且你肯定在幾部不同的香港電影裡頭,都和我一樣曾注意到公雞碗的蹤跡。
公雞碗其實在香港實在是太普遍不過了,只不過台灣人生活中沒有這樣圖案的器皿。真會喜歡公雞碗的話,在台灣問十個會有九個人告訴我是因為香港電影,剩下的兩個人是在台灣的香港人。那麼,從這個公雞碗,你能在電影裡頭得知電影隱藏了什麼訊息什麼呢?
如前提及,古早時在器皿與菜色上都有權貴與平民區分,所以平民百姓不會使用「萬壽無疆」圖案的器皿,更不會使用宮廷使用的「龍、鳳」圖案。平民不能用龍鳳,不得罪皇帝,那麼放別的圖案可行吧?
於是本來是有錢人家們會使用的公雞、白菜、魚、蝙蝠...等等代表各種吉祥含義的圖案,開始漸漸地出現在致富家庭中的器皿裡頭,並有了「起家碗」的身份,特別是福建與廣東地區。
直到了在60年代左右,因為印刷貼花的技術發達,降低了大量的製作成本,於是公雞碗在廣東與香港地區普遍出現在平民家庭、餐廳器皿中更是理所當然,而公雞碗也在香港電影裡頭平民出身角色的餐桌上經常出現的器皿,特別是周星馳的電影,公雞碗簡直成了「固定班底」。
舊公雞碗上留下的歷史印記,聽聽故事吧
雖然印刷貼花技術發達,但現在仍有師傅繼續堅持著手繪的方式,延續著這項藝術。
早期的公雞碗全是手繪的,所以每一個碗的圖案都不同。碗上除了象徵「家」的雞之外,還有大葉的芭蕉樹、福氣的蝙蝠、富貴的牡丹,這些圖案則代表了「起家大業、福氣富貴」。
只不過總有老件,無法被新物品取代的地方,那就是「公雞圖樣風格」與「人為記號」背後的歷史。
公雞圖樣,畫出歷史的聲音:
1912前,晚清時期通常多為畫家文人繪製筆畫瀟灑的公雞。
1912後,民國開始有了專門繪製公雞碗的工匠。
20-40年代,歷經中日抗爭與國共內戰,戰亂的生活動盪,肥嘟嘟的公雞圖案呈現人民期待溫飽的心。
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公雞圖案上的紋理開始簡化,以大面積色塊呈現。60年代後,以印刷方式,印出每一個碗都能一樣的公雞圖案。
被人做上的記號,刻當時生活面貌:
這些年代久遠的公雞碗老件,在碗底中央,都會有一個一個點一個點,像是戳出來的記號。記號絕對不會多,就是能辨識的單一文字、數字、字母、符號。到底這些被做上記號的老件碗,是為什麼被做上這些記號的?
我想,肯定那位那個人有答案,於是我前去了拜訪了一個人—元朗的鄧先生。
鄧先生,是個不拘小節的性情中人,是一個對於聊器皿能夠聊上好久的有趣前輩。除了公雞碗之外他也收了各種老件,甚至聊到宋元明清時的窯燒特色與技法...等等,都能聊上很久。(其實他也有自製及販售賣新的器皿)上他的店除了找器皿之外,也希望他給我解答為什麼特別在在60-70年代的那些老件公雞碗上,都會被人做上不同印記的原因....
原來,關於公雞碗內的器皿會被人做上記號,是因當時物資較為缺乏,如有需要聚餐會或宴客時,左鄰右舍互相提供自己的碗作為宴客或聚會的餐具使用,但大家帶去的都是公雞碗居多,總得做個記號才認得出來哪個碗是自己的,於是這些器皿都被原本的主人給作上了各種記號。
啊!原來是這樣,終於解了我心中的那個「記號之謎」。
▒ 元朗公雞碗專賣店:香港 元朗 泰豐街 20-24號普利樓 地下 A2舖
▒ 火炭雞公晚特賣場:香港 火炭 山尾街 37號 華樂工業中心 D座 1140室。
Text、Photo / 包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