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啊想啊起,恆春大路啊⋯,穿越古今人心」──〈思想起〉
恆春,海島台灣的最南之境,川流不息的墾丁大街是大多數人對恆春的印象。全台灣唯一完整保存東、西、南、北四座古城牆的恆春小鎮,和墾丁大街的喧囂有截然不同的樣貌,在城門的守護下,緩慢踏著自己的步調。這樣的恆春對一般人來說或許有些陌生,近三年以來,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希望更多人了解恆春、回到恆春,於是在地蹲點推動「點亮恆春」計畫,期待讓恆春小鎮像古謠〈思想起〉那般深植人心。就讓我們伴著民謠老調,隨著在地人一同漫步這條讓離家遊子「思啊想啊起」的恆春大路。
守著恆春街頭一起變老,120 歲的春成商行
和春成商行第四代吳威德在嶄新的店門口碰面,雖然「春成」招牌依然懸掛著,店裡還零零散散陳列一些老客人習慣買的商品,店面因為道路拓寬翻新,僅能從老掌櫃桌、看起來頗有歷史感的秤及算盤、以及九十幾歲的老頭家阿嬤看出春成商行的歷史悠久。
春成商行推估創立於西元1895 年,原本店名叫做「璋發行」,西元1925年的時候重建,聽當地耆老說,恆春城門還正在建造的時候(1875-1879年間),春成商行就已經在恆春街上了。九十幾歲頭家嬤是春成商行第三代媳婦吳林賽花,從20 歲嫁入吳家就幫忙顧店直到今日,本來十年前因為身體欠安加上道路拓寬得拆掉舊店面,春成商行就有熄燈打算,但老阿嬤實在捨不得,不捨老客人也不捨春成商行消失恆春街上,現在只要有空、有體力,即使一天中只有幾個時段,也堅持要繼續開店。
早年的春成商行就像是恆春的百貨公司,深受在地人信賴與依靠,日殖時代商行賣進口的鹹魚、森永奶粉;台灣光復後,轉為販售恆春重要的農作物──瓊麻,當時也開設碾米廠;柴米油鹽醬醋茶、日用品、喜喪習俗用品、神明傢具、甚至連棺木在春成行都能款齊,吳大哥說春成行販售的商品都來自台灣各地的名店,像冬瓜糖是台南義豐的、八仙彩是澎湖製作的、香燭則是鹿港名店,最早期時各地都會用商船將各地名物運泊到春成商行販售。一間雜貨店不僅承載在地文化,更像是凝聚台灣生活型態變化的百寶箱。雜貨店實在不僅是買與賣那般簡單的所在,守這間雜貨店的頭家除了要熟知各樣商品外,也必須非常了解恆春人的生活習俗,而當掌櫃和頭家娘因為年邁實在不得不退休,春成商行終究會成為追憶。曾經守著恆春街頭一起變老、120 歲的春成商行榮景,也僅能永遠保存在老恆春人回憶中。
Text / 陳頌欣
Photo / 陳頌欣、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