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上觀察學的基礎之一,就是兒童般純真的眼光,像我們這種人既當不了神,也成不了外星人,不過大概還可以回到少年時代。」──《路上觀察學入門》
即使是每天行走的普通道路,也有可能因為換了觀察的視角就展現出新的趣味在這些趣味出現的時候,我們與街道路徑的關係似乎也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路上遇到神,「寺廟」觀察學
只要帶著尊敬的心,誰說一定得是信徒或有事相求,才能來到寺廟。延續著台灣早期的社會傳統,寺廟往往就在村莊或聚落的核心位置,不只是地理上的中心,也與早期當地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為什麼這個村莊拜這位神明?神明的典故和傳說有哪些?什麼時候會有進香建醮的活動?寺廟裡的匾額雕刻帶有哪些工藝特色?寺廟總是牽動著信仰與人心祈願,還有什麼比這更引人入勝的呢。
城市裡的「感光」夜間漫遊
國際照明大師周鍊一邊散步一邊告訴我們,「像溫柔散發的月光,這是路燈最理想的 光感」,這可不是浪漫的形容詞,周鍊說,「這是可以實現的!月光的色溫是4000K ∼ 4100K,LED 路燈色溫就該以4500K 為限。」下回夜晚散步時,不妨抬頭看看街旁的路燈光線和月光是不是一樣溫柔。
「字型」散步,街頭招牌的另類魅力
城市街頭密密麻麻的商店招牌,除了被吸引進去掏錢消費外,花枝招展的招牌還有什麼趣味之處?《字型散步》書裡是這麼說的,「『字體散步』是個饒富趣味的新形態休閒娛樂。規則非常簡單:在街上恣意閒晃,看到有趣的招牌、告示、碑文字體就拍下來,PO 到社群媒體上,與眾多認識或不認識的網友分享。」老派手寫油漆字、長相軟 Q 的拉麵店招牌字型、⋯⋯,不必非得鑽研深奧的字型設計原理,就可以獲得不少趣味!
一天一照片,365 定點紀錄片
將路上觀察的時間軸拉長,不用硬要期待每天都有新發現。想像自己正在進行一次超長曝光時間的攝影計畫,方法是挑一個每天都會經過、覺得有趣的街道(最好是有自然景物入鏡),每天定點拍一張照片,不用費心設想構圖或抓 timing,隨手拍一張就對了。經過一個月、或是一年,比較看看街道的變化。對於那些都市更新中的街區,更是值得做這樣的紀錄與觀察。
閉上雙眼,聆聽「聲景」
讓視覺休息,換聽覺上陣,選個安全的公園小徑或街邊一角當作觀察據點。聲景協會創辦人范欽慧建議,「將眼睛閉上,專心聆聽,感受聲音來源的方向,頭頂樹梢上有隻白頭翁正小小聲地唱歌、慢跑者的呼吸和腳步聲規律地由遠而近、或是公園外傳來轟轟的車聲,你會重新發現原來自己處在一個比視線所及更立體的環境裡。」
Text / 方敘潔
Photo / Pixbaby 、Taiwan Scenery Gallery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雜誌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