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看著窗外的我,感覺到車速突然緩下來,甚至停滯不前。「這條路很容易塞車。」菲律賓青年JV 朝後座的我說。JV 出身雷伊泰島南部,在獨魯萬讀完大學後,就留在這座城市工作。這天,他帶我走這條路,並笑笑地說:「我要帶你去看伊美黛的禮物。」伊美黛在菲律賓政壇被稱為「鐵蝴蝶」,是前總統馬可仕的妻子,昔日的第一夫人。
遲滯不前的偉大公路
這條路名為瑪哈里卡公路(MaharlikaHighway),連結薩馬島(Samar)和雷伊泰島(Leyte),甚至延伸到北邊的呂宋島與民答那峨,全長3,517 公里,屬泛菲律賓公路,聽起來非常驚人。作為台灣人,或任一已開發國家的想像,浮現的畫面或許是寬闊、筆直的多線道公路,私家車、巴士、貨車在此間奔馳。但這條偉大的公路卻不同,兩線道的水泥路旁是芭蕉椰子樹和鐵皮雜貨店,路上是摩托計程車和菲律賓特有的小型巴士Jeepney 穿梭,怎麼看都襯不上這華麗的宣稱。
車子停在一個工程旁,我瞄見一個牌子寫著:「今日的不方便是為了明日的方便。」這安慰人的標語讓我想到經歷過的台北捷運黑暗期,甚至聯想到十大建設宣言:「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那個四十多年前的建設闢逐了台灣的高速公路,建立鐵路電氣化,等於啟動了整個島的交通網發展,當我困在菲律賓這不進不退的車陣時,不免想到這條路的開拓其實與台灣的中山高速公路幾乎同期。換句話說,當蔣經國在台灣實施十大建設時,馬可仕也在菲律賓大興土木。
馬可仕跟蔣經國一樣,有著毀譽參半的評價。他曾是抗日的游擊軍,在菲律賓獨立後以總統羅哈斯的祕書一職接觸政治,接著當選參議員、眾議員,最後登上總統高位。在他任內與美國結成反共同盟,擴大實施多項建設計畫,但裙帶政治和貪汙索賄情事也攀升,貧富差距加大,屠殺事件頻傳。隨著社會反彈和學生運動四起,他宣布實施戒嚴令,許多人被拘禁、失蹤,甚至死在監獄裡。
有些菲律賓人仍然敬重他,有些民眾提到他便厭惡。但對外國人如我們來說,印象深刻且不斷傳頌的,卻是他與伊美黛的愛情故事。馬可仕在擔任眾議員時,傾倒於伊美黛的風采,認識11 天就求婚,無論伊美黛想要什麼都給,而伊美黛則以擁有上千高跟鞋形象在外聞名。而我就在伊美黛的故鄉,朝著一座名為San Juanico 的橋而去。這正是馬可仕送給伊美黛的生日禮物,是對她愛意的展現。
與菲律賓第二大城「宿霧」的狹路相逢
「這還好耶。」車子停不到五分鐘就啟動,當車輪往前滑動時,我對JV說:「到過宿霧(Cube City)後,對我來說,這不叫做塞車。」回想起曾經到訪菲律賓第二大城宿霧的交通狀況,那才真是令我煩躁。兩個月內兩次進出這座城市,車聲喇叭混亂的車陣,每每令我火氣上揚。在這城市做生意的韓國朋友無奈聳肩:「沒辦法,路太小。」一個菲律賓商人也曾對我說,西班牙殖民菲律賓350 年,沒留下什麼好東西,也不讓他們受教育,除了港口,什麼也沒建設,「你看宿霧的路這麼小,格局這麼窄就知道了。」宿霧是西班牙人第一個殖民的城市,是麥哲倫在菲律賓登岸的地方,也是他生命終結之處。
雖然我總忿忿地說自己與宿霧八字不和,但與宿霧初見,印象卻挺好。2016 年底,我從台灣直飛宿霧,避開首都馬尼拉。馬尼拉以車多易堵聞名,多年前我就領教過,心想,宿霧這中部城市,觀光之島,應該沒有首都繁忙吧?確實,落地後,搭上計程車往市區途中,一路順暢。讓我立刻忘記車行不久,司機突如其來的一語:「今天家庭日,所以路上沒什麼車,不怎麼塞。」
塞車日常與家庭日
滿是白髮的司機談性大開,跟著我的問題遊走,於是也不忘告訴我,宿霧的塞車日常。我看著熟悉的Jeepney滿街跑,並不放心裡,直到進入市區,他一個右轉見到眼前的車陣,忍不住轉繞方向盤,回頭往他方而去:「那裡是mall,所以塞車。」「菲律賓人怎麼過家庭日的啊?」我突然想起早先他所說的話:「因為家庭日所以路上無車」於是推論出,車多的地方便是他們歡度家庭日之所。「其實現在要過家庭日也很難。」他頓了頓,「菲律賓人大多到國外工作,賺錢養家,家裡永遠少一個,怎麼過家庭日呢?」
我忍不住問他對這菲律賓移工的看法,「你們的政府喜歡人們到外面工作嗎?」「沒辦法,菲律賓窮,得靠這些人來增加稅收。」我看著他輕鬆轉動方向盤,彷若任何地方都能去的瀟灑,然而話語卻顯得沉重凝滯,「這些人接受了好的教育,卻得到國外工作,協助別的國家建設,無法留在自己國家做事。唉⋯⋯。」
因為蔗糖和菸草工業,菲律賓曾經是經濟強國,我的父親便曾回憶小時候故鄉大人會前往菲律賓「打工」。但正因為馬可仕任內政治經濟的勾結,貪腐盛行,讓菲律賓國力下降,方始菲律賓人不得不到南韓、台灣、沙烏地阿拉伯,甚至是伊拉克戰區打工。
儘管那時在宿霧的計程車上司機這麼感嘆著,不過,眼前開車載著我的 JV並不這麼認為。在瑪哈里卡公路,這條象徵馬可仕對伊美黛愛情的路上,他對我說,自己所讀的大學,也是馬可仕建造的──他讓愛人的故鄉有個學術殿堂。「很多人不喜歡馬可仕,因為只看到他的其中一面。」這位1990 年出生的男孩說,「可是他還有另外一面,他投入很多建設,伊美黛對窮人很好,很親切,你說這是假的嗎?不,我不相信。」
Profile│阿潑
六年級生,本名黃奕瀠。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擔任過記者、偏遠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志工和 NGO 工作者,現專事寫作。一日文字工,終生工文字。時常離開台灣,就是離不開地球。曾獲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著有《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憂鬱的邊界: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介入的旁觀者》,合著有《咆哮誌》等。
Text、Photo / 阿潑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雜誌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