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是因為坐落小山頭的寶藏巖位置隱密,也因為人們沒料到,原來繞經公館汀州路停車場、沿著堤岸道路蜿蜒向上,不到10分鐘,會踏進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場景從車水馬龍的鬧區,轉換為獨對蒼茫水域的荒涼山城,時空彷彿凝結在80年代。這座城的興衰起落,儼然是一部台灣近代史。本來這裡只有一座蓋於清朝康熙年間、現在已被指為市定古蹟的寶藏巖寺,從駐軍要寨一路演變為外省軍民與原住民聚居處。
1980年代後,這些房子被指為違章建築,開始了官民數十年的抗爭。終於,市府拍板保存這個歷史聚落,並於2010年在此成立「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所謂「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包含「寶藏家園」「藝術駐村」與「青年會所」三大塊,打造「藝居共生」的特殊聚落文化。
依山勢而建 享受水岸豪宅級景觀
其中,2014年營運的青年會所,有個正式名稱:閣樓(ATTIC),擁有七間房、共18個床位,必須是文創工作者,或參加藝術村活動的民眾,才能申請入住。不過,申請通過並不難。
這七間房的前身,就是當年依著山勢起伏而興建的民房,估算超過30年。閣樓保留舊建築的骨幹與外觀,但內裡重新翻修。分布於三個樓層的七個房間,採黑、灰、白三個主色,搭配簡單木質家具,走復古簡約風格。全都沒有電視,只有一個房間是套房,其他房間必須共用衛浴,果真非常「青年旅舍」。不過,客房與公共空間皆盡可能有大片落地窗,可以享受水岸豪宅等級的壯闊景觀。
迎過了晨曦,台北都會區隨即奔忙登場,河面寬闊的新店溪上,就架著福和橋、基隆路高架橋、快速道路等多條要道。華燈初上,躺在閣樓大床上,遙望一水之隔的繁華燈火,一鬧一靜、一明一暗,人生況味浮上心頭。來到寶藏巖,當然更不能錯過尋訪藝術的樂趣。
閒置空間再利用 滿山都是創作
沿著蜿蜒坡道拾階而上,一撇眼、一抬頭,輕易就能看到牆上、地上與屋簷上的塗鴉與圖騰,有的標記當年抗爭的歷史傷痕,有些則屬前衛大膽的創作。那些閒置荒廢的民居、斷垣平台,甚至防空洞,都能成為展演空間,像尖蚪、登小樓等文青味濃厚的小店,不時舉辦詩文、攝影展覽,可邊啜咖啡邊欣賞。在此,每跨過一個門檻、登上一條曲徑,就是不同的藝術世界,怎麼解讀、做何指涉,隨人對號入座。
寶藏巖藝術村設有14個藝術家工作室,隨時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進駐。像2016年10月駐村至年底的印尼藝術家宋亞亞,就對台灣的太陽花、野百合等以「花」為象徵的學生運動感興趣,創作了許多旗幟。想找他們聊藝術,可要注意開放時段,以免撲空。有些大型活動,是愛好藝術者不可錯過的。台北市文基會藝術村營運部副理蔡易衛推薦,總是吸引上萬人到訪的「寶藏巖光節」,2017年將在3月25日登場。
來此的旅人,也別忘了到230巷37弄、由金工藝術家呂雪芬經營的郵政代辦所,這是一個開在斑駁石階上的小小窗口。在此,寄張明信片或留個瓶中信,將打包的回憶,蓋上寶藏巖專屬郵戳。蔡易衛提醒,只要看到紅底白字、寫上姓氏的小招牌,千萬別亂闖,因為那是尚有人居住的民家。倘若繞著繞著就迷路了,不妨往河堤方向找到「寶村柑仔店」,親切老闆會為你指路,而常聚在店頭的老兵爺爺,也很樂於話當年。
寶藏巖,這座不到四公頃卻一度擠上200多戶的小山城,走過傷痕歲月,現在儼然是一個集體創作的大型藝品,極具草根生命力。下次,別再錯過,向「閣樓」預約一晚,在蜿蜒的山徑上放任自己迷路,或許下一個轉身,就會有驚喜等著你。
Text / 遠見
Photo / 蘇義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