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不少當地住戶與熟客,就在信義路四段30巷間,不經意的一瞥後,記憶中的角落突然被照亮:「我記得這兒原本是……」。似曾相似的建築門面,現在掛著門牌23號,名為「富藝旅‧台北大安」(本文簡稱富藝旅)。
這幢倒L型、由兩組雙拼舊公寓構成的建物,前身是合作金庫的員工宿舍,已矗立在這裡近50年。近年富邦建設購入產權後,在等待都更案審議期間,為免荒廢,先將之改造為藝術旅店。為延續人們對房子的歷史記憶,富藝旅保留了九成的舊建物外觀,包括1950年代左右台北公寓常見的洗石子外牆。
旅店內部則有頗大的空間重整。建築師郭旭原、黃惠美所帶領的團隊,大膽打造貫穿四層樓、覆著天窗的大天井,穿廊一側、門廳都有大片落地窗。而落地窗上的窗條則有梳理裡外環境的作用,使得向外望的景緻更具條理。改造過後,建築內有著大量自然光透入,隨著日照角度,窗影一吋吋游移於牆上、地上,也替這幢老建築增添餘韻。「富藝旅就像社區中的老朋友,只是平時「捨象」沒被注意,現在這位老朋友著上新裝,大家才恍然發現,喔!原來你一直在這裡!」黃惠美生動比喻富藝旅與所處社區的關係
層樓向鄰居「借色」 有如放大版的家
從小住在附近的黃惠美,接到專案後,進到屋裡,才想起這裡曾是同學的家。這種對空間記憶的「再發現」,正是她想呈現的設計初衷。她與團隊將大樓拆下的舊雕花鐵窗,當成與鄰居後院的鏤空隔柵,與舊公寓的老鄰居,有著互為表裡、互相觀看的對話視角。眼尖者可能發現,富藝旅周邊植栽也不統一,而是錯落參雜、像是鄰居院中就種著的盆栽,這裡一棵桂花、那裡一株梔子花。「植栽表現時間感,是慢慢堆疊、循序演進,這就是日常生活!」黃惠美選擇運用老台北元素,在磨石子地板上大塊拼貼馬賽克磁磚,也保留小露台、紅把手樓梯等,都是幾十年前家戶常見的裝潢特色。
富藝旅二樓以上的房間,每層樓有不同主色調:粉紫色、檸檬黃與藍色,也是向鄰居「借色」而來。粉紫色借的是隔壁屋頂,藍色是隔巷鐵皮色塊,而檸檬黃則是窗外望去的美式潛艇堡店的立面油漆。到了夜晚,只打上最低限度的光源,其餘來自窗光,跟民宅一般無異。
Text / 遠見雜誌
Photo / 蘇義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