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作品」、「看展人」都是作品,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展出藝術初心

不忘初心回歸初衷,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展出藝術家

「藝術不僅是文化,更是教育推廣,絕對不能只侷限在商業利益。」有別於全球藝博會以畫廊為主,台北新藝術博覽會(Art Revolution Taipei)打破慣例,首創「以藝術家為核心」策展的全新概念,讓藝術家成為主角,展場配置、設計都以藝術家及其作品為中心,每一展位就是一位藝術家個展,已成為亞洲國際藝術展會新指標

 

嚴選作品  建立「絕對品牌」

自從2011年首屆展會藝術家成交率89.66%,便一鳴驚人。2014年更以93.21%藝術家成交率,打破全球藝博會紀錄!2015年大會以「鐵血策略」不折扣,破除巿場「抬高價格再讓藏家殺價」陋習,獲得藝術家與買家支持。台北新藝術博覽會不只成為國際藝術家與台灣的交流平台,更是向世界證明自己的新舞台!

 

藝術總監李善單教授將整個藝博會視為一件藝術品,從參展的藝術家與其作品,甚至前來觀展的每一位愛藝者都參與了這件「龐大的藝術品」創作。主辦單位除了評選嚴格,堅持每屆汰換新血,以高達六成的名額,讓更多具有創意與潛力的新秀參展。此外,藝術總監去年大膽挑戰,提出開放「預購」藝術家2017年最新創作系列的想法,也得到不少藏家熱烈支持。藏家在未看到畫作即搶先收藏。

 

藝術家齊聚 發現「初心」

大會每年都會以不同主題,展現博覽會新風貌。今年主題為「初心~從第一幅作品開始」,讓參觀者跟隨藝術家創作的「初心」開始,體驗一場美好的藝術旅程。本屆嚴選來自全球63國360位藝術家,展出作品高達3,000件,藝術形式豐富、媒材多元,且各具地方特色及文化內涵,一次呈現當代藝術的不同面向。

 

九大展區 國際藝薈

藝術總監李善單精心策畫,規畫出多元且各具創意的九大展區: 

大會策展區  A.R.T. Curatorial

國際當代藝術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紐約當代藝術基金  New York Contemporary Art Fund

國際藝術家沙龍大展  International Artist Salon

中國當代藝術  China Contemporary Art 

台灣當代藝術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2017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 2017 International Artist Grand Prize Competition

文創藝術 Art and Design藝出慈悲 Art Your Compassion 

 

大會策展區  A.R.T. Curatorial

本屆展覽主題為「初心~從第一幅作品開始」,為呼應主題,藝術總監李善單以「心」為元素,創作本屆「大會精神主題」裝置藝術,每顆獨一無二的心,代表每位藝術家展開創作生涯的初衷與熱情。此外,更結合本屆所有參展藝術家的第一幅作品或足以表達藝術生涯初心的創作呈現,讓參觀者透過作品了解藝術家的藝術風格發展。

 

國際當代藝術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邀集全球各地藝術家呈現世界各國當代藝術,展現多元文化與藝術風格,促進台灣與國際藝術界間之對話。Alexander Oligerov獲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院士銀牌,其畫作用色明快、大膽,藏家遍及全球;Alfonso Cuñado作品層次豐富,廣受藏家喜愛;Zofia Pałucha (ZOZO)出身藝術世家,創作帶有插畫的元素,風格鮮明且極具現代感;來自印度的Kurma Venkata Siva Prasad是2015國際藝術家大獎賽首獎得主,雖是自學藝術家,作品卻純熟、對美的領略與詮釋獨到;西班牙粉彩畫大師Vicente Romero Redondo,獨特的粉彩筆觸與光線處理,描繪女性的優雅與性感,呈現出一種新的甜憩浪漫休閒風格;描繪女性之美的Lluís Ribas,擅長運用白色織物展現水岸邊女主角的肢體律動,在波光粼粼中展現微妙的性感Javier Bajo善於解構人體或城市景觀的基本構成,並融入建築計算與透視,讓作品中展現幾何印象派的新意。

 

紐約當代藝術基金  New York Contemporary Art Fund 

長期關注計畫性培養具潛力當代藝術家的紐約當代藝術基金,致力促使藝術家發展繪畫、攝影、裝置及複合媒材等各種當代藝術表現新型態,展現多元面貌。本屆除了每年造成搶購的「荷蘭畢卡索」Peter H. Harskamp,還有崛起藝術新星英國Sara Sammakia結合名人肖像、漫畫英雄、品牌商標解讀流行文化。荷蘭Loes van Delft創造的卡漫人物“Pjipje 皮普杰”大受國際歡迎;義大利Mirella Guasti獨創的人體雕塑作品辨識度極高,曾獲邀參加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國家館,也跨足各國國際藝博會等;波蘭Alicja Słaboń Urbaniak奇幻景觀風格搭配瑰麗的色彩,廣被歐美日等地藏家或美術館所收藏;身兼波普藝術家與國際時尚設計師的義大利Marco Santaniello,善於將旅行中的瞬間,轉化為創作題材;專攻絲帛畫的Natasha Foucault,擅長以流動的染料在絲綢上閃閃發亮,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視覺美感;波蘭Maciej Urbaniak作品呈現如同掛毯式的編織紋理,配色溫暖和諧;KAMU (Olga & Sergey Kamennoy)夫妻聯手創作古典女性肖像,運用多層次的顏料,技法獨特,獲得8家美術館收藏,並獲俄羅斯莫斯科「康丁斯基獎」,因對法國文化的貢獻被授予巴黎市銅牌獎;波蘭Roch Urbaniak獲得克拉科夫美術協會繪畫組最優異畢業生獎項,是目前備受東歐藝壇關注的新銳藝術家,以超現實主義呈現世界各地神話傳說或童話故事。

 

國際藝術家沙龍大展  International Artist Salon

大會從「2016國際藝術家大獎賽」入圍藝術家中,邀請極具潛力與特色的十餘位藝術家參展,包括:曾於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埃及國家館展出,作品展現古埃及之美的藝術家Khaled Zaki;在烏克蘭被授以國家奧林匹克勳章、國際知名雕塑家Igor Grechanyk;以水彩描繪漁村風光與漁民生活的Hasan Kirdi;以厚重油彩、光影和線條展現大樹之美的印度Bhaskararao Botcha;得過義大利拉古納大賽等大獎的寫實古典畫家Carlo Alberto Palumbo,以及運用創意與巧思,將汽車零件及金屬片化為動物雕塑的Pascal Bejeannin等人。

 

中國當代藝術  China Contemporary Art 

嚴選創新有力且深具收藏潛力的中國大陸藝術家,其中裴連志擅長以厚重油彩堆疊出立體感,畫中荷塘、飛鳥或森林,栩栩如生、層次分明,安祥寧靜的氛圍極受藏家喜愛;宋永華以油彩展現中國水墨的空靈,遠山、雲霧與松柏,濃淡有致,觀者猶如置身其中;新銳劉菲融入擬人化的機器,試圖以外表冰冷、內心人性化的機器,引起人們關注;許文勇對鄉村題材有深厚研究與鑽研,畫作寫實中透出靜謐,別具內涵;譚建武畫功深厚,以古典肖像畫見長,並融入現代新意;陳利善於描繪邊疆民族,人物寫實生動,曾獲四川水彩畫大展銀獎等殊榮;梁樹邦的油畫結合中西方文化元素,其色彩層次和光彩別具生命力;譽為「東方波洛克」曾群策,曾獲法國羅浮宮國際藝術展創意金獎及法國藝術沙龍展特別獎;陳軍以建築為題材,運用中國畫構圖,透過繽紛的線條,展現意象與抽象、似與非似的景物;常鐵中專精油畫,也以鋼筆速寫創作,精細構圖輔以線條的力與美,即興中更添活潑氣息;鄧國松擅長以寫實油畫描繪建築,近年作品以寺廟為主題,表現對禪的體悟與清淨之美。

 

台灣當代藝術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台灣青壯派藝術家與正竄起的藝術新星齊聚,演繹台灣當代藝術樣貌。其中李奇茂為國際知名水墨大師,流暢的造型與線條,構築出風格獨具的水墨世界;朱培琛以具象表現主義表達對周遭事物的美和深刻情感;許東榮作品顯現令人熟悉的「東方韻味」,善將書法線條融於其中;韋啟義運用西繪東墨的創作風格,讓畫作兼具詩意與音樂性,觸動人心;廖美蘭的畫作極具溫故與故事性,以收放自如的表現形式與多元媒材的靈活運用,為水墨創作拓展更多可能;呂宗燦以台灣早期生活素材入畫,寫意的筆觸讓畫作既現代又充滿懷舊風;王文琮曾獲2014「法國藝術沙龍銅牌獎」,筆調活潑生動、擅長運用光彩色彩,交織出情感深厚的水彩創作;廖述乾將天馬行空的構思,轉化為記錄生活的雕塑作品,童趣歡樂;瑪馨玲由張心禹(MANIHOO)王馨薇(Singway)鄭如玲(Ling Ling)組成,與恩師李善單聯合創作推出的「氣」系列,透過具象抽象、抽象具象,表達大象無相、相無定相的內涵,此一系列於去年展會大膽推出預購,便有藏家在未看到畫作就搶先收藏!林聰明以畫作展現對家鄉和土地的真切情感,以變化萬千的色彩,豐富情感與內涵;俞潔兒以一貫繽紛色彩與童趣元素,詮釋充滿奇想的最新創作;賴雅琦除了以潑墨山水向大師張大千致敬,筆下的寵物和石虎令人倍感療癒;陳誼欣以鮮明飽滿的畫筆,描繪浪漫的童話氛圍;撒貞明筆觸圓潤灑脫,展現色彩繽紛愉悅卡漫風。主辦單位與新竹美學館合作,展出「璞玉發光藝術行銷活動」中脫穎而出的黃梵等四位得獎新秀作品。

 

2017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  

由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當代藝術家協會主辦,為亞洲年度藝術賽事。今年計有236件作品入圍,其中不乏在國際間享有盛名的重量級藝術家,應邀在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敍利亞國家館展出作品的雕塑家Ivan Lardschneider;蟬聯三年「國際攝影獎」的法國藝術家Gregoire A. Meyer英國雕塑家Louise Giblin,她曾在2015年代表英國參加「義大利佛羅倫斯當代藝術雙年展」。此外,還有國際知名的印尼紀念碑雕塑藝術家Dunadi;自學創作且屢獲大獎的西班牙藝術家Tomas Castaño;在法國極具知名與地位、多次入圍法國藝術沙龍展的Marianic Parra等人。

 

藝出慈悲  Art Your Compassion 

結合藝術與慈善公益,除了社會關懷,更藉此推廣大眾對藝術收藏的興趣,是主辦單位的一大創舉。本屆特邀國際及台灣數百位知名人士,創作17.5 x 14㎝ 大小的藝術品並捐贈義賣。每件藝術品售價新台幣1000元,每人限購兩件;作品匿名展出,唯有購買之後,才能得知創作者。本屆義賣所有收入全數捐贈給關懷弱勢兒童及其家庭的「家扶基金會」。歷屆以來,應邀參加的名人皆傾力發揮創意,以彩繪、拼貼、攝影或複合媒材創作。本屆參與的各界百大名人,將在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官方網站中陸續公佈。 

 

Info│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展覽日期:2017/4/14─17

展覽地點:台北市松壽路6號﹝台北世貿三館﹞

 

 

via / 新藝術博覽會

 

專訪音樂人桑布伊 X 設計師陳世川——當音樂與設計,長出自己的「圖騰」

專訪音樂人桑布伊 X 設計師陳世川——當音樂與設計,長出自己的「圖騰」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裡,有間桑布伊團隊租下的小工作室。 作為專輯製作的基地,這裡承載許多會議和回憶,歷年專輯的封面海報倚靠在牆角,標示著音樂人跨度10餘年的創作生涯,也標示著他和陳世川結識、合作20多年的情誼——至今,桑布伊的4張專輯裝幀都由其操刀設計。在桑布伊第4張創作專輯《靠近》發片之際,兩位老友首次並肩受訪,聊聊一路以來的合作幕後,也交換民族文化與創作間的羈絆和思考。

卑南族的桑布伊和魯凱族的陳世川,家鄉都在台東,騎摩托車下個坡,油門還不用催落就能到對方的部落。

但真正的結識是在台北的音樂現場——那時,還在讀台藝大視傳系的陳世川也在玩音樂,和室友Suming(舒米恩)組樂團「艾可菊斯」,某次站在昏暗台下看演出,聽到一位吟唱卑南古調的老靈魂,燈一亮,驚訝竟和自己年齡相仿。後來,兩人同加入唱片公司「野火樂集」,和胡德夫、以莉.高露、陳永龍、阿洛⋯⋯,一票年輕原住民音樂人彼此合音、伴奏,一同演出、闖蕩。

同時,陳世川也已開始設計音樂周邊與電影海報。2012年桑布伊要出首張專輯時,很自然想到這位(他笑說「當年很便宜」)的同伴。談起歷來的合作模式,兩人互看,「也就聊天聊一聊!」那究竟是如何聊到兩次入圍金曲獎最佳裝幀?這回,桑布伊首次跳脫世界音樂框架的《靠近》在視覺設計上如何詮釋?更深一層的,在創作路都走了20餘年後,對於原住民身分、傳統文化與個人創作間的羈絆,如今兩人怎麼看?

(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去年10月,桑布伊推出個人第4張專輯《靠近》,這次不以世界音樂的框架或文化與環境的嚴肅命題為主題,而以更加貼近現代的聲線和曲風,聚焦於身邊的人事物。(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歷年來專輯視覺概念多在輕鬆的聊天中誕生,能否帶我們回溯過往3張專輯裝幀誕生的討論現場?

桑布伊 第1張專輯《Dalan 路》,收錄許多傳統古調,那時我和世川講卑南族的傳統故事,講黑色是我們最美麗的顏色,代表力量、祖靈,也聊到會塗木炭作為偽裝的狩獵文化,就自然有了把身體塗黑的想法,也呼應音樂上唱大獵祭、召喚善靈這種宗教祭祀主題的神祕感。後來的《椏幹》,歌多跟環境有關 ,「椏幹」是卑南語的「生命」,生命就像樹,我很喜歡樹,只要在路邊經過大棵的老樹,都想要去觸碰它,跟它打聲招呼,它會給你能量和祝福。

(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桑布伊個人首張專輯《Dalan 路》(2012),也是陳世川首次為桑布伊設計專輯裝幀。圍繞卑南族的狩獵文化發想,帶來強烈、震撼、有力道的視覺意象。圖為設計細節拆解,其中亦有桑布伊親筆手繪圖。(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陳世川 每次開完專輯會,聊完一首歌的創作動機,我都會再問桑布伊有沒有相關的照片?那個時期,他會在臉書放很多樹木,配上「早安」和天氣如何之類的文字,像是生活紀錄。視角上,他不從旁拍,而會站在樹的下方,以仰角拍上去,很像 人真的在土裡跟著樹一起生長,所以設計方向就從這延伸。

(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桑布伊第2張專輯《椏幹》的設計,勾勒人紮根於土地,內頁全無人物照,而是根和土壤等自然元素,CD片是象徵「時間」的年輪:封面則把人跟樹疊影,膚色是泥土,頭髮是樹根,樹影由陳世川家外面的樹和桑布伊日常拍攝的樹多張拼成。(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桑布伊 到了第3張《得力量》,正值疫情,主要還是在講人與環境的關係,當你破壞大自然,大自然一定會反撲的。所以這次有點在反省,〈別這樣〉、〈跟著走〉還有〈擁抱〉啊,都是對環境的謙卑——我跟世川講這些,他就做出一個天、地、人的平衡,和象徵石生文化的石頭,一種從原住民態度出發的太極。

然後其實,因為之前第1張時攝影師劉士毅拍了很多照片,可惜用不完,我說素材應該夠?世川說可以。所以我們前3張都是用同一批照片,拍一次用8年!(笑)

(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桑布伊第3張個人專輯《得力量pulu'em》(2020),音樂及視覺設計主題聚焦天人合諧,專輯裝幀內頁上下被一道地平線分開,人均在下方的地上,上方皆為自然元素,強調人在自然之下。(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陳世川 其實相比電影海報,我比較少做唱片,因為唱片承載的東西很多——電影只會講一個故事,很容易用畫面去說,但專輯每首歌都是一個故事,要全部整合,還要包裝歌手,在設計面其實很難。可是之所以可以做桑布伊的,因為他「態度」總是很清楚,我認為藝術家的生活狀態跟創作的歌曲之間的「一致性」非常重要,這在他身上一直都有,而且很強烈,所以他每次要設計時,我就說好,那就去做!

第4張專輯《靠近》是桑布伊首次拋開傳統議題,將創作焦點轉向日常,為什麼這回想呈現這些給大家?世川又是如何詮釋這次改變?

桑布伊 可以看到,過往的設定比較跟大自然、族群文化有關,編曲也都很澎湃,大山大海,交響樂弦樂團——但其實會給聽眾一點壓力。同時,我也很想做自己平常在聽的歌、平常在做的事:譬如會去田裡工作、去海邊逛、睡懶覺(笑),會談戀愛、失戀、會哭、會思念,會跟部落的朋友一起喝酒醉,會鼓勵自己關心的人⋯⋯。那陣子,我也聽很多國外的R&B、Blues和Jazz,獲得很多靈感,就想嘗試用卑南的旋律、歌詞架構來詮釋很chill的音樂。疫情時,在都沒有觀光客的台東寫下了第一首很舒緩、很慢的〈開始〉。

陳世川 對我來說,這正是這次難的地方!背後不再有大山大海可以靠,一開始甚至也不算有主題,只有一個「靠近」的概念。後來我自己消化,聯想到一些畫面,像北歐小島上一座很遙遠的小房子、紐西蘭南方湖面上的一棵樹、台灣海角的燈塔,都很孤單,也很「遙遠」,但好像也正是遙遠才會吸引我們去靠近。就像〈靠近〉的歌詞,「如果你冷/我為你照耀」、「如果你因此而離去/我會思念著你」,一直維持一個距離的美感。所以封面上,我把桑布伊一再縮小,拉出距離,把空間感放大——他私下其實是很愛鬧、很熱情溫暖的, 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個紅橘色。

(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桑布伊 Sangpuy《靠近 mudalrep》 實體專輯封面。(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桑布伊 一開始我只很怕會像喜帖!(笑)不過那天我到攝影棚嚇一跳,這背板是真的用油漆畫的,不是後製的欸,好厲害!那天站在裡面,我想起這很像是小時候老人家會提醒的,暴風雨前會有的顏色,很美,但也預示改變——尤其我們台東看太平洋沒什麼障礙物,整片海從世川部落的溪口看出去最清楚。

(攝影:蔡耀徵)
呼應桑布伊本次音樂調性的新面貌,陳世川亦運用較之前抽象的視覺語言,將「靠近」的概念具象化予聽眾感受和詮釋。(攝影:蔡耀徵)

這也是首次在視覺上,不直接可見傳統認知中的原住民符號,在個人的音樂/設計中,如今兩位會怎麼拿捏哪些傳統元素要保留,哪些應當轉化?

陳世川 這次服裝設定比較摩登、時髦,也真的是個跳脫。很多人會說,我的設計怎麼沒有那麼多原住民元素?我想這是很多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都會碰到的問題。

其實背後有一個很奇怪的「失落感」,我們生活上面已經沒有這個語言了,卻會一直重新學母語,平常已經不會穿族服,但會重新去做原住民傳統的服飾和圖騰。我記得早期台灣原住民歌手寫的歌都在唱「回家」,以前離鄉背井到台北工作,回家是真的困難,可是現在到底要回哪個家?台北都買房子了,再唱就沒有說服力了。尤其近10年,大家生活方式的改變更明顯,所以我反而在思考,當代原住民的創作,是不是要有更多其他元素放進去才對?

(攝影:蔡耀徵)
陳世川近年多以國片電影海報與主視覺的設計作品為人所知,自2009年樓一安導演的《一席之地》起,如今已有15年的深厚功力。(攝影:蔡耀徵)

桑布伊 這次的專輯還是全母語,也有原住民音樂的元素:卑南的旋律、少少幾句但感情表現放很多的歌詞、用自然萬物比擬情感的敘事⋯⋯。我也在想,不一定要唱古調,用族語寫我的生活也代表我的身分啊,不用在設計上還要放祖靈的眼睛、還要穿戴原住民服裝,而是要回到我們在想什麼,看到大家在面臨的同樣問題——譬如「環境」,只是我分享我們如何以老祖先傳給我們的觀念和智慧、百年千年甚至萬年在台灣土地上生活的經驗去看待。

昨天睡前, 看了一下之前〈溫暖的光〉的MV,哇好多新的回應,都是謝謝這首歌在很失落、難過時讓人平靜——我想,欸對啊,唱歌的用意就是這樣不是嗎?不論是豐年祭或生病時,我們傳統的觀念就是:歌很少是用來娛樂,大部分是用來安撫靈魂的。從之前到現在,我寫的歌幾乎都還是在往人的心裡面去做。

(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桑布伊本次專輯視覺,形象服裝設定摩登、時髦,也是新的嘗試與跳脫。(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陳世川 一個沒有「創作過程」的東西,我會稱作「圖騰」的包袱——無論是菱形、百步蛇紋、太陽或蝴蝶,我們都可以直接使用,卻少了當代的創作行為。過去雕刻家創造那些圖案和線條,是源自他的材質和工具、他的生活,可是現在我們用電腦去重複這些圖騰,就只是在復刻。它是需要內化的。像桑布伊,不一定會再一直講傳統祭儀,但他內化後會去講自然界的、對我來講比較像「能量」的東西,也變成他的生活方式,和切入講文化的角度。

桑布伊 我沒見過我爺爺,只聽過他唱歌的錄音帶,很感動,體會到歌聲有力量和能量,就有動力去學族語、學他唱的歌,所以從10幾歲就開始給部落的老人家訓練調教。突然有天我想,一直唱祖先的歌也不行,一定要寫首歌謝謝他們,就寫了〈Dalan路〉,慢慢開始族語的創作,越寫越多,一直到這次聽了兩年多的西洋音樂,哎呀,整個感覺就出來了,直接知道該怎麼加入原住民的元素,這樣就很飽滿、很自己啦!就是因為前面的訓練、努力,已經產生出很多聲音的顏色和圖騰。

很多人說,桑布伊你乾乾淨淨欸,都不刺青,其實我想刺欸,我們同階級的兄弟有想刺一個圖騰。但我媽媽說,不要啦,放在外面就是給人家看而已。我想想,對啊,我靈魂已經都是圖騰,滿滿的,而且它不會像身體刺不下,還會越來越多、越壯大。最近幾年都在想,接下來想出一張不只是音樂,還融入以族語唸故事的專輯,讓後面的孩子可以聽到母語的發音、聲調,留下從這個土地長出來的語言——這次不一定要等4年啦,趁80、90歲的老人家還在,趕快去做,也已經有在錄音了。

(攝影:蔡耀徵)
桑布伊團隊位於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工作室,與專輯籌備相關的討論會議多在這裡發生。(攝影:蔡耀徵)

桑布伊
創作歌手,自幼跟隨部落長老學習族語和部落歌曲吟唱技巧。歷年專輯《Dalan 路》(2012)、《椏幹 Yaangad》(2016)、《得力量pulu'em》(2020)三度獲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兩度獲「年度專輯獎」;甫推出個人第4張創作專輯 《靠近mudalrep》。

陳世川
設計師,設計領域跨足電影及劇集海報、唱片、演唱會、表演藝術等,並以電影海報最為人熟知,近年代表作有《刺客聶隱娘》、《怪胎》(獲廣告界最高獎項4A創意獎)、《少年吔,安啦!》及《悲情城市》4K修復版等。操刀之桑布伊專輯《椏幹》、《得力量 pulu'em》皆入圍該年度金曲最佳裝幀獎。

採訪整理|李尤 攝影|蔡耀徵 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月號《2025餐飲新浪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李·帕赫個展《失落與重現的樂園》探索酷兒未來之途!交織神話與殖民歷史,水流象徵性別流動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從神話、民間傳說、殖民歷史等汲取靈感,菲律賓視覺藝術家李·帕赫(Lee Paje)藉繪畫探討複雜的性別議題,她常在畫中以「水」包裹人體形象,暗示性別的流動性;藉油彩銅板畫若隱若現的金屬光澤、摺頁書開展的扉頁等媒材及形式,象徵歷史的複雜性及迭代,並進一步揭露殖民主義如何鞏固異性戀規範的社會結構。即日起至215日,李·帕赫台灣首個展《失落與重現的樂園》於安卓藝術展出。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故事從哪說起?神話中一場摧毀社會的洪水

在《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展覽中,李·帕赫重新探討性別與菲律賓殖民歷史之間的關聯,使歷史與神話交織並存。展覽名稱取自《靈魂之書》(The Soul Book)中記載的前殖民神話:一場洪水摧毀了社會,在故事中,「樂園」象徵豐收與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連結,並允許生命形態自由轉變。李·帕赫認為,這種轉變本質上蘊含「酷兒性」,並在作品中重新召喚這一概念,雖然洪水使樂園成為失落的場景,但「水」的流動仍回蕩於她的作品中。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畫中的性別流動意象:水流 X 金屬光澤 X 巴貝蘭文化

「水」常是李·帕赫作品視覺與隱喻的核心,並在《丈量、裁切,卻未曾分離》中達到視覺的巔峰;另在雙聯作《風吹開了天堂之門》中,身著教袍的牧師佇立在告解室,目光投向岸邊模糊的人影,且李·帕赫採用銅片作為創作媒材,其光澤與油畫層次也成為探討性別流動性的象徵。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Lee Paje《被測量,被切削,但永不分隔 Measured, Cut but Never Divided》。(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帕赫以海潮幻化成的人形,暗示著他們獨特的身份與靈性,彷彿前殖民時期擔任巫師或祭司角色的群體——「巴貝蘭」(babaylan),其意指舊時擔任巫師或祭司角色的群體,這一身份可為順性別女性,也可為穿著並扮演女性的男性,突顯了菲律賓前殖民時期性別流動的特質,同時解釋李·帕赫作品中「水」所包裹的人體形象——水流是對性別流動性的視覺回應;衣飾般的紋理則代表人們社會表演的外衣,反映出信仰傳統、殖民主義及原住民文化如何縱橫交錯梳理與定義性別。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Lee Paje《風吹開了天堂之門 The Door to Paradise Blew Open》。(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回到17世紀,藉藝術重構酷兒歷史

透過挖掘歷史檔案,李·帕赫藉《相擁》一作重新講述一則鮮為人知的故事:17世紀時,有一位來自台灣的中國官員——樓蘇,因頻繁出入西班牙殖民時期的馬尼拉華人區尋求性關係,最終因「雞姦罪」於1670年被判有罪;而樓蘇之後成功脫罪,部分原因是來自他與鄭經的親屬關係,西班牙當局因外交考量而未追究。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Lee Paje《相擁 Embrace》。(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在《相擁》中,兩個人物臥於床上,水的形象流動於他們之間,地上散落的衣物及物件呼應了床頭畫中聖米迦勒大天使刺殺中國魔鬼的意象,據稱這類圖像象徵了西班牙傳教士對菲律賓華人居民的焦慮。儘管此作引用了樓蘇的故事,但它只是藝術家所揭示的酷兒壓迫微敘事之一,這些微敘事也成為重建酷兒歷史的努力。

探討性別表達自由,反思殖民歷史

在本次展覽中,李·帕赫以油彩繪於銅板與紙本裝置之上,書寫出一幅多層次的當代敘事畫卷,重新檢視性別流動性與菲律賓殖民歷史之間的交互關係,並通過歷史與神話的交織,揭示被忽視的文化與性別敘事。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Lee Paje《BIRTHING》。(圖片來源:leepaje.com)

菲律賓藝術研究學者Gianpaolo L. Arago指出,李·帕赫並未將性別與殖民歷史視為單純的變遷,而是揭示殖民主義如何鞏固異性戀規範的社會結構,若僅以「殖民者原住民」或「異性戀酷兒」的二元對立來解讀李·帕赫的作品,過於簡化;她透過多層次的語境,汲取前殖民時期的神話和被遺忘的歷史軼事,梳理出細膩且豐富的詮釋。「樂園或許失落,但李·帕赫將之重新尋回:無論是性別表達的自由,還是對後殖民主體的反思。於此,神話成為通往酷兒未來的一道可能之門。」

「失落與重現的樂園」李.帕赫

展期|2025年1月4日-2月15日

地點|安卓藝術(台北市內湖區文湖街20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