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駕到!HERE COMES PAUL SMITH!

文/吳書萱

攝影/張藝霖

圖片提供/PAUL SMITH Ltd、MINI

場地協力/VVG Thinking、好樣思維

 

Paul Smith來了!為即將於六月開展的《HELLO, MY NAME IS PAUL SMITH》世界巡迴特展Paul Smith首次來到台灣。一如我們心中描繪的形象:熱情、親切、幽默充滿活力,他侃侃而談關於人生、時尚、創作和生活,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From Mr. Smith to Paul Smith──從單車選手到設計爵士,8個路徑理解PAUL SMITH創作人生

 

從愛出發 All You Need is Love

12歲的生日禮物獲得一台比賽用的單車,讓Paul Smith迷上競速快感,立志當單車賽車手,直到17歲一場意外車禍,人生從此轉捩,在醫院休養期間結識的朋友邀他至藝術學院學生聚集的酒吧談天,沒受過高等教育的Paul Smith開始對學生們談論的藝術、設計、建築感到興趣。他先受邀幫朋友打理時裝店,機緣之下結識了此生最重要的靈魂伴侶,摯愛的妻子Pauline Denyer。藝術科班出身的Pauline亦師亦友,啟發他對服裝設計、創作的學習和信仰,並鼓勵他自創品牌,朝著夢想前進。

 

3╳3夢想的大小 Size Doesn’t Matter

無論夢想有多大,剛開始的第一步總是維艱。Paul Smith努力打工存下第一桶金創業,現實卻是無法找到負擔得起的店面。常去拜訪見習的裁縫師給了機會,在工作室騰出空間讓他營業,小小角落不過才3平方公尺,連窗戶都沒有,卻是他夢想的起始點。從3╳3到現在遍布全球72個國家的營運規模,在《HELLO, MY NAME IS PAUL SMITH》特展中,Paul Smith特別以此空間為展覽入口,讓人體會即使擁擠侷促,微小信念也終可成就大夢想。

 

沒有人來的展示秀 Fashion is Business

時尚是創意也是生意。有志於此的年輕人總是充滿粉色想像:要有資金、有店和時裝秀。事實上,成功從來不是一蹴可及。Paul Smith第一個Showroom是1976年巴黎時裝週期間租用的飯店房間,為了節省成本,白天將服裝擺置於床上展示,晚上就席地而眠,一個禮拜過去,直到最後一天,才有一位客人進來參觀並訂購。對Paul而言,這是商業的開始,身兼老闆和設計師,他意識到實務的重要性,設計不能在象牙塔裡,要在創意和生意間求取平衡。

 

靈感無所不在Inspiration is Everywhere

Paul Smith最享受Look & See,超過40年的創作生涯,他沒有為靈感煩惱過。因為他總是向外觀察,不只看服裝,也看建築、藝術、食物、音樂,旅行從不設限,從10歲開始就收集各樣圖畫和照片,他在倫敦柯芬園被稱作Crazy Office的辦公室堆滿了從世界各地蒐來的珍藏品,書籍、玩具、腳踏車、相機和稀奇古怪的小物,每次團隊開會時,總能從觸碰、翻動這些「媒介」中得到靈感。

 

腳踏實地 Keep Yor Feet on the Ground

Paul Smith在老家Nottingham的第一間店,開設之初只有週五週六營業,販賣自己的理想之作。其餘的時間,他繼續辛勤兼職賺錢,並且進修設計專業,一邊研究布料一邊和做訂製服裝的職人學習剪裁。腳踏實地追求夢想是他堅持的信念,唯有先想好支持夢想的路徑,才能邁向目標。

自由 Make a Room to Break the Rules

從創立之初就維持著獨立營運形式,Paul Smith最樂在工作的部分便是自由。不被集團逐利壓力束縛,他得以堅持個性,做自己想要做的。這也讓他一直以來的信念能夠兌現:「留有餘裕打破規則」,自由發問、發想,從質疑可做不可做中得到新的啟發。

 

有個性才有靈魂 Don’t Lack Personality

懷抱熱情,富有童心,Paul Smith予人鮮明印象,就像他所創作的服裝,經典形式、精良品質中又藏著驚喜色彩和圖紋。他堅持有個性才有靈魂,1979年第一間店到現在,全球每一間Paul Smith都不一樣,因應著不同城市形貌展現風格。Paul Smith親身率領團隊,先對所要展店地點的社區進行縝密調查,以世界性觀點思考,從中創造亮點。如加州洛杉磯旗艦店,在漫長平坦、幾乎所有人都開車通勤的大道上,他以鮮豔明亮的粉紅色方盒建築製造亮眼的存在;不僅外觀別具巧思,室內空間也好似藏寶閣,倫敦希斯洛機場店有用6萬張郵票拼貼妝點的牆面,格外吸睛。且不只販售服裝,每家店都有自己精選的生活風格相關用品、書籍,待大家來尋寶。每一年各家店內都會進行陳列競賽,激勵新鮮有趣創意。

 

溫和演進不跳躍 Growth in Gentle Manner

人生良侶Pauline總是提點:「以自己的志業為豪但絕不自滿。」一路以來,Paul Smith不譁眾取寵、不短視近利,品牌以溫和不跳躍的成長為原則,付出堅實努力,作任何決定前再三確認,不吝分享和合作,確實守護名聲和信譽。

 

關於時尚 PAUL SMITH想說的是

 

就您看來,當今人們跟服裝的關係有所改變嗎?作為設計者和品牌經營者,您如何回應?

開店做品牌,這幾十年改變了很多,20 年前沒有快速時尚、線上購物、全球化⋯⋯所以我總是告訴我的店員們,要讓Paul Smith 的店維持友善親和,提供愉快的經驗。我們集合許多各色微小元素,不是只有服裝, 我認為品牌和店都要有心、有個性,而那並不難去發現與建立。

 

時尚世界變動快速、紛紛擾擾,產業中有任何事情曾經影響你對創作的看法和作法嗎?保持自我是否越來越困難?

當年我開始經營自己的事業時,只需要用腦袋和心來設計。但現在我的品牌遍布全球72 個國家,必須將地域文化、消費習性、市場變動納入考量。Paul Smith 有很好的機會,因為我們是獨立品牌,不屬於任何大集團。當集團在大動作逐利時,我們能享有自由。

 

翻玩經典(Classic With A Twist)是您的代表風格, classic 來自品質細節,您認為當今世代是否仍講究、珍視細節?特別是年輕族群?

當今世界改變了很多,許多品牌大肆擴張,相對地那種稀有性、價值感不復存在。先前我們挑選品牌是本於自身品味、喜愛的設計,擁抱那樣的選擇並且忠於它,但現在瞬息萬變,失去了初衷和本質。前陣子我在德國的顧客才感嘆地跟我說:「感謝天,Paul Smith 一直是Paul Smith  !」。我認為年輕世代熱衷新品勝於品質, 可以理解。我們在Paul Smith 之外, 以PS by Paul Smith 提供可負擔得起的好品質,這是我們能做的。

 

大膽的圖案條紋和豐富色彩運用帶來翻玩的趣味,您是數位印花的先驅者,科技為創作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現代的科技十分進步,好處是數位印刷變得簡單容易;相反的,低廉成本大量製造的服裝廠商也都在使用。作為設計師和數位印花的先驅者,我認為要多發揮智識和創意使用這些技術,嘗試各種可能性與各樣材質的混搭,不要埋沒好奇心。

 

「A Suit to Travel In」系列自推出以來廣受好評,您對這各系列的發展有何想法?

這個系列的起源是我在24、25 歲時,除了每天努力賺錢,我也認真研究布料,我學習到如何創造美麗的布料。我常常出差旅行,總是希望長途旅行後還能擁有完美衣著形象,所以我以自己的生活風格和需求出發,找到了精製的100% 羊毛布料,縫線處強韌堅實,英挺自然,且無論經過怎麼蹂躪都能回復原型。當時開發完成後,我覺得與其放在假人上展示,不如找個真實素人來穿,我們請來奧運選手實際穿著拍攝廣告,並命了活潑動感的新系列名字,效果非常好,賣了14 萬套。

 

您整合了男女裝的設計團隊與時裝秀,這對原有的創作模式是新的挑戰嗎?對您而言,當今男女裝系列的設計與經營重點為何?

對我個人而言,整合男女裝系列對Paul Smith 是較為容易的作法, 因為我們的主要輪廓和形象都較為男性化,我們做很多西裝、剪裁大方的襯衫,就創作模式來說不會太複雜。挑戰是如何做一場有趣的時裝秀,能在媒體和買家評價間取得平衡,以現階段來看,創意的色彩表現是重點,是Paul Smith 一貫的語言。女裝部分我們則維持一定的西服裁縫特色,許多女士很喜歡我們男孩式風格,實穿且自在;男裝的線條比過去窄版稍微放寬一些,令人會心一笑的驚喜始終如一。

 

您的創作生涯超過40 年,在這漫長旅程中,您怎麼看設計的長久性?

時尚關乎今日與明日,在這個領域,心中必要存在明日,因為隨時有新的挑戰出現。我的設計建構如金字塔,最底層是常賣經典款式,藍或黑西裝、白或黑色洋裝、白色襯衫,那些創造長期能量。最上層則是經時改變的時裝秀款式,兩者間取得平衡,就能走得久遠。

 

您從顧客身上學習到什麼?

我一直覺得作為設計師最危險的事就是身旁被同質性的人包圍和簇擁,你會迷失於服裝是為誰而作,所以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堅持站在第一線,去到店裡,實際接觸客人與他們互動, 聆聽需求,他們的回饋都非常具體和寶貴,如褲子的剪裁細節,讓我因此能再精進設計。

 

Live Paul Smith’s Life如果你是Paul Smith !

 

設計爵士的生活緊湊、多變、充滿挑戰但豐富踏實,如果你是Paul Smith,你會⋯⋯

|標準晨型人|每天早上5點去游泳俱樂部報到,即使出差也不例外。進公司前有時會先去Tate Modern美術館晃晃,或者享受清晨倫敦街道難得的靜謐。

 

|不老單車騎士|雖然無法再當賽車手,但在路上騎著車,感受風吹拂過臉龐,聽著腳踏車輪轉動的聲音,那種自由,是生活中最享受的事。

 

|色彩色彩色彩|顏色是重要指標,有幸生在被繽紛色彩環繞的世界,總是探索各種色彩組合和可能,最喜歡Henri Matisse對於色彩的應用。

 

|用攝影寫日記|身為攝影師的兒子,從小就被訓練如何使用自己的眼睛觀看,認識世界,走到哪拍到哪,用視覺紀錄生活,自家品牌的廣告形象都是自己掌鏡。

 

|收集控|小時候就開始收集各式照片和藝術創作,通往位於四樓的辦公室樓梯間牆面掛滿大量收藏品,從Andy Warhol、David Bowie、Henri Matisse、小男孩的隨手塗鴉到妻子Pauline的畫作,粉絲寄來的各種瘋狂小禮物也成為龐大收藏,包括保齡球瓶、拐杖、模型玩具⋯⋯,包羅萬象,不管有沒有經濟價值都非常重要。

 

|沒音樂沒fu|沒有音樂的生活是乏味的,獲取大量靈感的來源就是音樂。從孩童時期聽藍調,到少年時期開車到倫敦就是為了一睹滾石樂團風采,不論是David Bowie或是Jake Bugg的風格,音樂一直以來都在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是Christine and the Queens的忠實粉絲,在Apple Music擁有三組自己的播放清單,以周遊世界的豐富閱聞(Songs that got me around the world)、過往至今的點滴回憶(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和城市中的爵士樂(From Herbie to Holiday)為主題,包含藍調、搖滾各種曲風,最近新歡是The Lumineers。

 

|愛、友情、接觸和溝通|除了身體健康,人生最不能失去這四樣價值。

 

|點子在腦袋跑來跑去|《HELLO, MY NAME IS PAUL SMITH》特展裡有一個空間顯示Paul Smith腦袋中的影像,腦袋裡總是充斥各種點子想法,流動變換,以至於無法擁有太充足的睡眠。

 

|愛妻一族|這輩子最欣賞的人就是妻子Pauline,兩人是天作之合,連名字聽起來都像某個厲害的搖滾組合,牽手近50年,從未吵過架,只要身在倫敦一定一起共享晚餐,在她身上學到腳踏實地精神。

 

|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日子有好有壞,時高時低,保持好奇心和熱情,一覺醒來又是新的一天。

 

Plus:Not Just Clothes, Do Other Things

Paul Smith 說繁華世界裡不只有服裝,透過跨界合作,可以讓人更加認識Paul Smith 的創意之道。

La Maison Caran d'Ache- Paul Smith 849,Edition Two

瑞士百年文具品牌La Maison Caran d'Ache 歡慶100 周年,特別邀請愛好者Paul Smith 設計10 款849 原子筆限量系列。如水蠟筆般柔和色調為經典煥上風尚外衣,特別製作的條紋色彩外盒表露他的美感與天賦。

 

Stelton Cylinda coffee pots

Paul Smith 一直崇尚工業設計大師Arne Jacobsen 的創作,受北歐家具精品品牌Stelton 之託重新設計Cylinda 咖啡壺系列,他擅長的色彩搭配與手工拋光不銹鋼工藝對比出新鮮趣味,賦予經典活潑表情。

 

ANGLEPOISE Type75

英國兩大設計品牌ANGLEPOISE 與Paul Smith 攜手合作, 傳達出Type75 檯燈鮮明性格。簡潔且摩登的彈簧懸臂都被染上亮麗色彩, 橄欖綠、桃紅、萊姆黃與矢車菊蘭等顏色,繽紛了造型。

 

Gufram Psychedelic Cactus

靈感源自嬉皮文化,重新詮釋義大利家具品牌Gufram 的仙人掌造型衣帽架,Paul Smith 暈染了濃厚的迷幻色彩,讓此獨特的家飾更具想像。

 

MINI

MINI 曾多次與時裝設計師合作,但最具代表性跟記憶度的仍是1998 年由Paul Smith 設計的版本。他在車身上塗裝超過20 種顏色所組成的84 條條紋圖案,而且還不忘驚喜細節,引擎盤頂、行李箱內特別塗上Citrus Green 色彩,創造畫龍點睛之效。

 

《HELLO, MY NAME IS PAUL SMITH》英國設計鬼才世界巡迴特展

2013年由英國The Design Museum策畫開展,繼英國、比利時、日本之後,《HELLO, MY NAME IS PAUL SMITH》特展首度登陸台灣。展覽真實呈現設計爵士Paul Smith的創作世界和生活軌跡,更近距離理解其「翻玩經典」的設計魅力。

 

Info/

Date/06.17~09.03

Venue/華山1914文創創意產業園區東二館C+D倉庫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7年5月號】

 

律師?魚販?職人書寫下的人性與魅力!專訪《八尺門的辯護人》作者暨導演唐福睿、《偽魚販指南》作者林楷倫

律師?魚販?職人書寫下的人性與魅力!專訪《八尺門的辯護人》作者暨導演唐福睿、《偽魚販指南》作者林楷倫

2019年,林楷倫擦乾賣魚的手開始寫作,2020年即拿下各大文學獎,並出版了蔚為討論的《偽魚販指南》;曾執業5年的律師唐福睿創作與執導電影《童話.世界》後今年以《八尺門的辯護人》一舉拿下各大文學獎,並拍成備受歡迎的同名電視影集。當魚販與律師都成為文壇炙手可熱的新星,既專業又「不務正業」的職人書寫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視角與魅力?

唐福睿(左)與林楷倫(右)為近年文壇備受矚目的新星,其創作分別拿下各大文學獎。 (攝影:林科呈)
唐福睿(左)與林楷倫(右)為近年文壇備受矚目的新星,其創作分別拿下各大文學獎。 (攝影:林科呈)

清晨人聲鼎沸的魚市流動著人情與黑話、法律高牆背後的人性與脆弱——我們得以擁有截然不同的視角與內幕,讓既定印象與眼界被層層打開,跨越所謂階級與主流非主流的隔閡,都虧了近年職人書寫風潮,讓陽光照進各行各業陰暗中炯炯有神的眼眸。

11
(攝影:林科呈)

當拿過各大文學獎、斜槓魚販與作家身份的林楷倫,以及擁有律師、編劇、作家與導演身份的唐福睿聚在一塊,初次見面卻從市區暢談到漁港,話匣子停不下來,《偽魚販指南》與《八尺門的辯護人》有個巧妙的交集是漁港,有漁港的地方有人群與聚落、市集與買賣,有人的地方便有人情與紛爭,他們講職業、寫人性、聊生活,職業如此不同,生活與感受卻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作家同理與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而已。

唐福睿先是學編劇才試著寫小說,他認為編劇思維對寫小說幫助很大。 (攝影:林科呈)
唐福睿先是學編劇才試著寫小說,他認為編劇思維對寫小說幫助很大。 (攝影:林科呈)

Q:不是每個創作者都願意寫自己的故事,為什麼你們願意、選擇這個題材?

唐福睿:雖然說《八尺門的辯護人》裡面有很多自己的經驗,比如說處理法律案件的經驗,或者是在司法圈看到、聽到的一些人事物,但是我覺得那和我自己是有一點距離的,雖然寫這些東西會有自己的感受、情緒放在裡面,但比較不像是對讀者揭露特定自己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我跟楷倫不大一樣。我是先確定自己想要講什麼,私心覺得要挑戰一下法律人的聖盃——死刑,所以死刑決定後接下來都是找資料慢慢累積,像是跟原住民、移工、漁工有關的情節,其實都是慢慢透過閱讀資料然後才把它湊到一起,所以不是一開始就要寫這個,全部都是這麼巧,都可以排在一起。

唐福睿執導《八尺門的辯護人》時的工作過程。 (圖片提供:鏡文學)
唐福睿執導《八尺門的辯護人》時的工作過程。 (圖片提供:鏡文學)

林楷倫:其實在《偽魚販指南》之前,我也是在保持一種距離。最主要就是要跟讀者講一件事情——你想像的魚販不是這樣子喔!大家都會覺得魚販要嘛是底層階級或怎樣,但不管怎樣實際上都跟你想的有點不一樣。我現在測試下來,很異男的都會愛第一篇章,然後第二篇章其實是寫給女性的,寫到了一些愛情、心理測驗。

唐福睿:心機很重。我跟你講,我唯一看兩次的就是那篇,完了,我內心住了一個小女孩。

林楷倫:跟我一樣。然後,第三篇章就是非常純文學、傳統文學的脈絡。其實很簡單,第一件事情我就是要介紹魚販這個職業,但與很多職人書寫最大的不同在於,我沒有帶很大的批判寫,因為身為漁販我真的不懂我對這個世界能有什麼不滿,或是有什麼我必須要去抗爭,身為一個社會系的人我居然想不出這件事,那就不要寫了,就去介紹一個人的生活世界,這很重要。所以第二個就是介紹魚販這種特殊工作時間下的日常生活,例如我每天睡午覺,但是睡午覺的時候可以幹嘛?可以曬曬魚乾。然後第三部分就回到我自己本人身上,只有這一塊是在很完整地揭露一些髒的東西,但那也還好。

唐福睿:但你不會覺得說有些過於私人然後會傷害到身邊的人?

林楷倫:我寫的時候本來就打算要跟以前傷害過我的人講我的內心在想什麼,有些人會顧忌,但我覺得他傷害你的時候也沒有隱忍啊。其實就是很簡單的在職業上讓大眾能夠同理,這個職業跟其他職業沒有什麼大差別,像「尿尿樹」其實就像公司的茶水間,大家會在那邊聊天、交換情報。這本書做到一個簡單的小任務,就是讓大家覺得原來魚販這個職業的生活也跟我滿像的。

(攝影:林科呈)
(攝影:林科呈)

Q:書寫上是否有需要小心處理的議題,或擔心同業有意見的情況?

唐福睿:寫《八尺門》的過程沒有害怕過,會有很大的壓力沒錯,但若我能夠好好做調查、好好地對待這裡面的人物,我不覺得會有什麼問題。所有裡面發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型的,當然我已經去識別化了,姑且不要說它是一個創作者倫理,其實更是在保護你自己的故事,因為如果有爭議的話,故事與討論就會失焦,當初想要傳達的東西大家甚至都忘記了。不害怕同業會有聲音是因為事情都是確實發生過的,只是我把它轉化,所以假如真的是很司法圈的人,他們看完《八尺門》會知道這是哪個事件。另外一個不用擔心的原因是因為即使素材都有原型,我使用的也都是公開的資料、新聞事件,不會特定去挖掘某個人的祕密。

(圖片提供:鏡文學)
(圖片提供:鏡文學)

林楷倫:而且業內通常都是會專注在細節,其實不太會在意劇情被怎麼寫,他會說你這裡好像搞錯了。像我寫魚也是會很緊張,例如這個魚段對不對,但是有人來挑戰,我就會跟他互相嗆聲。而且,以年紀來講,我很常會被挑錯,在你那圈子算是阿弟仔,對不對?

唐福睿:已經算是中階了,中生代。

林楷倫:像我在這個圈子,你知道嗎,我現在還是阿弟仔,因為都已經老化了、沒有新的人了,所以永遠最年輕的就是我這一輩。所以我會常被挑戰:你到底懂不懂?但我第一件事情是裝傻,我看你要說什麼然後再嗆爆你。本來就是你對自己的職業能了解多少就講多少話,所以就會在面對職業細節的時候特別注重。

林楷倫以不帶批判的文筆書寫,目的就是要讓大家了解魚販這個職業,進而產生共鳴。(攝影:賴小路)
林楷倫以不帶批判的文筆書寫,目的就是要讓大家了解魚販這個職業,進而產生共鳴。(攝影:賴小路)

Q:以自身職業出發的作品如何和大眾產生共鳴?

林楷倫:找出大家共有的想法就好了,例如魚販這個職業的辛苦,就把疲憊寫得很準確,像是當人累到一個極限,臉就會開始反潮紅、開始興奮,然後就會超級累。像這樣把身體的感覺寫得清楚、一天的行程是怎樣,他就會非常理解這個工作。

林楷倫表示在魚販這個圈子他還是阿弟仔,因為年紀所以常被挑戰懂不懂魚、甚至被讀者質疑,「但本來就是你對職業能了解多少就講多少話,所以對職業細節會特別注重。」 (攝影:賴小路)
林楷倫表示在魚販這個圈子他還是阿弟仔,因為年紀所以常被挑戰懂不懂魚、甚至被讀者質疑,「但本來就是你對職業能了解多少就講多少話,所以對職業細節會特別注重。」 (攝影:賴小路)

唐福睿:我覺得作品當然要有一些職業的細節,但你要講這個人物絕對不能夠脫離他的生活。譬如說,我們知道公設辯護人的職業是做什麼的,但你要跟這個人感同身受,還是必須要看著他遇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透過這些事件、行動,觀眾才有辦法找到跟這個角色共鳴的切入點,例如我們都一樣鄙視權勢、討厭權力,讓角色更像個人。

林楷倫:因為職業跟生活是交融的,但交融的過程當中我們如何展現具體想要的職業感?所以不管我在寫散文或是小說,都會寫很多食物,他吃什麼其實就代表當下他是過著某種生活。又或是工作講的幹話跟回到家講的話完全不一樣,職業生活跟日常生活的區隔我覺得很有趣,會增加讀者的可信度。

唐福睿執導《八尺門的辯護人》時的工作過程。 (圖片提供:鏡文學)
唐福睿執導《八尺門的辯護人》時的工作過程。 (圖片提供:鏡文學)

Q:怎麼看待近年的職人文學風潮?

唐福睿:生命經驗對創作很重要,像是在美國法學院的制度為學士後的學位(想要進入法學院必須先擁有學士學位),這滿好理解的,因為法律不可能只處理一種問題,要處理醫療、工程⋯⋯,基本上隔行如隔山,其他東西都要從頭理解。所以我很能夠體會職人創作跟一般作者是非常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觀點也不一樣,現在要我寫一個不太思考法律的故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法律不是黑白分明也不是三言兩語,這就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基本上有各種不同觀點進來是好的。

林楷倫:雖然說職人,但部分台灣的職人創作是不被尊重的,就是那個職業本身就不被尊重,作者要怎樣去書寫變成很大的問題,因為如果面向的是銷售而不是職業被理解這件事情,寫起來就會變成很刻板印象或獵奇。獵奇是會勾起興趣,但這是最重要的事情嗎?應該不是吧。像是很多會寫職業很辛苦但不會說賺多少錢,這個職業就被誤導成階級很低。要不要來賣魚啊?月入很多喔,但這就是一個落差,應該要去面對這件事情。台灣不是把很多東西都當成專業,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它變成專業、去污名化。

唐福睿與林楷倫作品的巧妙交集便是漁港,兩人都擅長刻畫職業與人情下的生活。(攝影:林科呈)
唐福睿與林楷倫作品的巧妙交集便是漁港,兩人都擅長刻畫職業與人情下的生活。(攝影:林科呈)

Q:創作途中如何再次面對、整理自我?

唐福睿:書寫過程整理人物、情節的時候,我覺得是不斷提醒自己為什麼當初要寫這個故事。對我來說有一個很重要的情緒是憤怒,就是我覺得這東西應該要被講出來、要被改變。創作一個故事最一開始的憤怒是很重要的,就算有時候會迷失,過程中也會再度提醒你當初對什麼生氣。

林楷倫:寫作對我來講,會讓自己了解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程度到哪裡,一方面是對自己能力的挑戰,但另外一方面其實是我們怎麼樣去學習在小說裡面同理別人。

從市區到漁港,唐福睿與林楷倫兩人初次見面即聊了4小時停不下來。(攝影:林科呈)
從市區到漁港,唐福睿與林楷倫兩人初次見面即聊了4小時停不下來。(攝影:林科呈)

Profile/

林楷倫

1986年生,想像朋友寫作會的魚販、作家,交大研究所肄業,2020年開始在台灣文學界嶄露頭角。曾獲林榮三文學獎2020年短篇小說首獎、2021年三獎,時報文學獎2021年二獎、台北文學獎和台中文學獎等。2022年出版首部著作《偽魚販指南》。人生的愛片是周星馳跟李力持導演的《喜劇之王》,若自己能有張栢芝的泛淚眼珠那就太好了。

唐福睿

律師、編劇、作家與導演。首部編導作品《童話.世界》曾入圍多項台北電影獎獎項,個人長篇小說《八尺門的辯護人》於2021年獲第二屆「鏡文學百萬影視小說大獎」首獎,同年改編成同名電視影集,更一舉拿下2022年台灣文學獎蓓蕾獎、金鼎獎文學圖書獎、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

文|馮興妍 攝影|林科呈、賴小路 圖片提供|林楷倫、鏡文學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3/12月號台灣創意力100《Human Identit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什麼是台灣創意產業的重要能量?2023台灣創意力100評審點評

什麼是台灣創意產業的重要能量?2023台灣創意力100評審點評

2023台灣創意力100大獎共分為3階段評選,初選由La Vie編輯部提名,複選由評審投票選出各類別10大獲獎者,決選召開評審討論會,共同討論出首獎得主。本屆評審邀請到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龔書章、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樹冠影響力投資執行長楊家彥、Bito創辦人暨創意總監劉耕名、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簡妙如,在建築、藝術、創投、設計、流行文化等背景下為評選帶入更全面的視野。

96dpi100_室內投影1920x1080_300

時間持續與規模擴張,成就社會實踐影響力

在社會實踐的討論有幾個重點:首先為「時間」,當然並非實踐時間愈長就等於愈好,但就影響力來說是重要依據;再來是該項社會實踐,是單純一個人或一個單位所從事,還是有辦法在地理上、文化上、社會上等層面達到規模的擴張;此外「階級考量」也被提及,入圍者皆有良善立意,但能否真正被大眾所觸及、抑或排除了某些可能性,都是該類目精神需要思考的。其中,Story Wear時尚感與國際性兼具、史汀實驗室把科普教育做到系統性、洋嘎以織品連結寮國與台灣,以及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劉育育於2022年以素人之姿當選苑裡鎮鎮長,標的出團隊累積的力量也迎來更大的倡議力,均獲評審肯定。

96dpi洋嘎提供
洋嘎以織品連結寮國與台灣,並持續與藝術家共創。(圖片提供:洋嘎)

而「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為政府主導,是否還能稱為社會實踐亦被提出討論。最終入選在於該計畫希望用設計驅動教育系統變革,這是相當難的命題,因為設計很容易先解決表淺層的外觀,而多數校園改造案確實如此;但至今持續4屆的計畫從改善公共空間到教室、再進到教學,每年均有少數案例真的讓老師因為空間改造,而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

96dpi02_機能環境|高雄光武國小x暁房子創意設計-設研院提供
高雄光武國小改造。(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首獎「目目非營利」獲評審一致肯定,楊家彥分析,眼動技術已問世一段時間,過去較少應用於重症身障者身上,他們多為意識清楚但無法表達,眼動科技等於為他們打開和外界溝通的窗,解決生活問題甚至能不放棄社會參與。他接著補充,目目非營利的商業模式值得關注,最初為科技公司「森思眼動」,開發眼動技術應用於廣告,後探索應用於漸凍人生活議題的過程中,發現需要整合社福領域資源,再成立「目目非營利」負責資源整合與推廣,讓科技公司退到後場做技術支持。林平也說,許多社會實踐會採完全非營利、相對脆弱的組織來進行,容易面臨持久的挑戰,但「目目非營利」的發展懂得適時轉型,從營利轉變為非營利的過程值得學習。

96dpi眼動課×心輔犬課程|心輔犬訓練師在講台前,問台下三位小學員:「今天陪你上課的狗老師叫什麼名字呢?」小朋友在眼動老師的輔助下透過雙眼選擇畫面中的「波堤」或「阿目」圖卡回答-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的「眼動課×心輔犬課程」,小朋友在眼動老師的輔助下透過雙眼選擇畫面中圖卡回答。(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場域與平台,都要有內核持續推動創意

綜觀創意場域的名單,劉耕名點出量體級別差異的問題,從公部門場館到創作者獨立經營,彼此資源與規模完全不同。對此龔書章提出,並非場域規模大就占足優勢,量體愈大的案子,就得克服愈大的商業機制與系統機制,反之小規模相對能貫徹理念,這些要素都得一同納入評選。林平則表示,既然類目為「創意」場域,就不僅只在外觀,必須要有能動內核,才能推動創意持續發生。

96dpi溫室展 - 1 - photo by 春室 , photography by 林祐任
春室Glass Studio + The POOL《溫室展》。( 攝影:林祐任)

因此首獎討論落在「恆成紙業」、「春室Glass Studio + The POOL」,兩者分別與紙業和玻璃產業連結又產生質變,做到品味、空間的重新定義。最後恆成紙業勝出在於,該場域即為辦公室,而非為了策展而另蓋新館,以「這是我的公司、我的行業,同時加了展場進來」的斜槓態度,創造出新時代的場域想像。簡妙如也補充,傳統企業轉型一直是當代課題,不過很多轉型會採「迎合」年輕人的形式,但像是恆成紙業和立方計劃空間共同舉辦的展演《聲波薩滿》,一方面接軌新世代群眾,一方面支持較前衛、具實驗性質的藝術創作,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色彩。

96dpi聲波蕯滿_恆成紙業提供
恆成紙業和立方計劃空間共同舉辦《聲波薩滿》。(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創意平台獲獎者都有鮮明主題性,甚至建構出一個產業平台,像是ARTOGO之於線上觀展、嘻哈龍虎門之於嘻哈音樂等等。首獎則聚焦於「Giloo紀實影音」、「GagaOOLala」兩個影視平台,評審認可兩者在Netflix、Disney+等國際平台下,找出自己的發展方向,前者以紀錄片切入,後者主打LGBTQ+內容。最終首獎頒給Giloo,因其善用紀錄片的特性,跟緊社會議題策劃多檔線上線下策展,這樣「策展」的能力正是現今平台所需要的,「消費者其實需要被引領,這個引領的動作,才能夠讓平台逐漸深化與深刻。」林平表示。簡妙如說,紀錄片在影視類型上本就較為弱勢,Giloo成立紀錄片影音平台的方式,其實很有圖書館的功能,具有保護價值,且背後經營者之一為紀錄片文創組織「CNEX」創辦人蔣顯斌,本就在培育、資助紀錄片創作者,Giloo等於是階段性的變化與升級。但評審均肯定GagaOOLala的發展潛力與商機,因為酷兒議題將會愈來愈重要,這也是台灣很特別的影視題材,畢竟並非所有國家對此議題的態度都能如此開放。

96dpi2022_白晝之夜_夜夢電影院
Giloo紀實影音不只經營線上平台,也舉辦線下策展。(圖片提供:Giloo紀實影音)

類型差距極大,展會和品牌首獎熱烈討論

本屆也出現了雙首獎,創意展會由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Visible Shop 人人材料行》、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並列。龔書章讚許前者策展手法「聰明、一步到位」,以五金行為題讓在地與國際都有感;後者則是歷經3年田野調查,在研究團隊與在地社群的動員與扎根做到深入,且展期結束後仍有計畫持續發酵,甚至建立起「萬物會議」的概念,表態在推進世界前進的過程中人類不應自居萬物之首,林平說:「和觀光性質的大地藝術季不同,它真正做到了大地藝術季的概念。」這兩個展會也分別獲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最佳設計獎、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 2023」金獎,輕巧聰明遇上厚實扎根,完全不同類型難以比較,值得各自肯定。

96dpi倫敦設計展台灣館 偶然設計提供
2023倫敦設計展台灣館以五金行為概念。(圖片提供:偶然設計)

96dpi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_林韋言〈漫遊-曾文水庫洩洪〉-臺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林韋言作品〈漫遊-曾文水庫洩洪〉。(圖片提供:臺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

而疫情後展會也回歸實體,榜單上《夕陽小鎮 SUNSET TOWN》是唯一的線上展演,亦有評審提出「之後仍需要虛擬展會嗎?」的疑問。對此簡妙如解釋,中國因幅員廣大現今正積極發展線上演唱會,「現場固然無法取代,但線上的可能性在於突破地理侷限,兩者不衝突。」台灣音樂產業其實一直存在「自我受限於華語市場」的問題,但落日飛車主理的夕陽音樂對品牌的想像就是國際化,唱英語歌的他們擁有眾多海外聽眾,投入線上展演開發不全然因應疫情,背後是有策略與前瞻的思維。

96dpiStreet舞台-夕陽小鎮-夕陽音樂提供
《夕陽小鎮 SUNSET TOWN》將音樂展演結合遊戲體驗。(圖片提供:夕陽音樂)

創意品牌首獎則是「大慕影藝」與「薩泰爾娛樂」的激烈討論,薩泰爾娛樂率先投入台灣尚未興起的喜劇文化,成功做出品牌甚至形成商業模式,《炎上BURN》更締造出圈效應,以品牌面向審視實為全面,一度底定獲選首獎。但簡妙如指出大慕影藝「翻轉台灣影視產業既有型態」的價值,現今觀眾已因國際串流平台養成新的觀看節奏與美學品味,台劇需要新的導演與製作團隊,才能迎戰這樣的時代;從《我們與惡的距離》、《做工的人》到今年的《人選之人-造浪者》,題材雖然很「政治正確」,但一間公司的作品要能檔檔都達到市場與口碑實為不易,代表團隊的眼光準確與水準堅持。當「出圈」遇上「翻轉台灣影視產業」,評審再次討論後肯定後者對未來的影響力,將首獎頒予大慕影藝。

96dpi大慕影藝提供
大慕影藝2023年推出第三號作品《人選之人-造浪者》。(圖片提供:大慕影藝)

96dpi薩泰爾娛樂
薩泰爾娛樂的《炎上BURN》締造出圈效應。(圖片提供:薩泰爾娛樂)

無法被AI取代、技術升級的創作創新

在風格創意人物上,由於每個人的領域皆不一樣,評選落在近兩年較有突出表現者,最後在陳芯宜、張徐展間抉擇首獎。在國際能量上,陳芯宜達成了諸多成就,《無法離開的人》獲第79屆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單元「最佳體驗大獎」、法國最大XR影展「新影像藝術節」主競賽單元「攝影特別提及獎」,今年也獲邀擔任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林平提及,「陳芯宜的作品題材具有相當程度的時代意義,但張徐展也擁有這個特質。」

96dpi希望影視行銷提供:《無法離開的人》劇照,許時豪拍攝時因劇情需要被吊起來
陳芯宜VR電影《無法離開的人》,許時豪拍攝時因劇情需要被吊起來。(圖片提供:希望影視行銷)

張徐展出身紙紮世家,翻轉紙紮為殯葬業服務的印象,再轉化為動畫的獨特質地,《熱帶複眼》不僅奪下第59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國際獲獎紀錄也持續遞增中,包括韓國富川BIAF短片最大獎Grand Prize、薩格勒布國際動畫影展(Animafest Zagreb)評審特別推薦等等。劉耕名也給予肯定,「動畫產業的價值一直受到AI挑戰,但張徐展在做的事、作品裡的情感,是無法被取代的,把動畫拉到藝術層次,處理議題的角度非常特別。」就創新性與國際發展潛力而言,張徐展深受評審認可與期待而獲頒首獎。

96dpi《熱帶複眼》 單頻道錄像動畫、4K、彩色、有聲,2020 - 2022 ,16分鐘  《Compound Eyes of Tropical 》Single channel video, color, sound, Year 2020 - 2022 ,16 mins_ credit by ZHANGXUzhan_22
張徐展動畫作品《熱帶複眼》持續獲得國際大獎。(圖片提供:張徐展)

風格創意團隊則是本屆新增的類目,因La Vie編輯部在蒐集初選名單時,發現不同於過往創作者主打個人,愈來愈多創作者以團隊名義發表作品。劉耕名分析,MixCode在動態影像的表現、白輻射影像繳出諸多典禮視覺統籌案、Local Remote用新創公司邏輯經營設計公司,以及黑川互動媒體藝術、Blob Club分別在互動設計和裝幀設計上的功力等等,均值得肯定。

96dpiMixCode
MixCode在動態影像領域耕耘許久。(圖片提供:MixCode)

首獎由「ROSO 機器人建造實驗室」獲一致青睞出線,龔書章分析ROSO目前在做的事可以分為3類:首先研究機器手臂如何建造構造物;再來透過互動程式的開發,讓這些構造物彼此智慧連結,也就是建造過程不需人工,能做到完全機械手工;最後則是研究3D列印的材料。目前已經能把這些新技術與材料和產業結合,唯一在建築界的技術門檻是,這些3D列印材料無法作為建築結構,因此ROSO的作品目前多應用在裝置、內裝、舞台等等,「技術的升級是台灣設計產業很重要的能量,ROSO擁有獨特且能在台灣自行研發的技術,我會很期待之後更多創作者能以技術優勢進攻國際。」

96dpi圳廳-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作品〈圳廳〉。(圖片提供: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3 / 12月號雜誌2023台灣創意力100《Human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