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話裡的愛麗絲隨手持懷錶的兔子躍入洞中,來到怪奇繽紛的異境夢遊,《一個人的收藏》正是那隻在前頭狂奔的白兔,領觀眾勇闖當代藝術的綺麗幻境,細細推敲讓富人一擲千金,只求將珍品納為己有的「藝術」,究竟有何魔力?
由華人樂壇旗手及當代藝術收藏家姚謙監製,新生代紀錄片導演徐浩軒執導,在2015年秋天到2016年春天兩大拍賣季之間,7個月裡走訪10個城市,集結超過25位藝術家、收藏家、策展人現身說法,試圖從一個人的收藏,輻射出一座當代藝術的動態場域,並見證藝術市場與說故事的權力如何自西方轉向亞洲。看過這些繁花盛景後,你願不願一起跳進當代藝術的兔子洞,在藝術中迷而忘返?
藝術收藏 7個大哉問
1.我們為何想收藏、談收藏?
2.如何區分垃圾與藝術?
3.怎麼衡量藝術品的價值高低?
4.去美術館看就好了,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買藝術品?
5.是不是有錢人才能搞藝術收藏?
6.如今藝術已經淪為有錢人的奢侈品或期貨?
7.你懂藝術?你懂收藏?
烏利.希克Uli Sigg—改變世界對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第一人
這位被稱為「完整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瑞士人1979年便到中國工作,曾於90年代擔任瑞士駐中國大使。居住中國的三十多年間,烏利大規模蒐集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各類型作品,以「研究者」而非「收藏家」自居,藉由收藏、研究為中國當代藝術建立百科全書式的紀錄。
喬志兵—把百萬美金藝術品放在卡拉OK店和化妝間
自2006年開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喬志兵,只想為俱樂部找裝飾品的初心,而到一頭栽進收藏這條不歸路。不僅到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系進修,也頻仍拜訪藝術家工作室。如今是亞洲重要收藏家的喬志兵,力薦中國年輕藝術家到全球藝壇之際,也著手打造上海外灘的廢棄油庫成新興藝術中心,將收藏分享給更多同道中人欣賞。
宮津大輔—工薪族收藏家
曾在2011年來台舉辦個人收藏展的宮津大輔,是著名的「工薪族收藏家」,身為上班族的他,1994年用分期付款方式買下草間彌生的作品,此後不論是要花光一年收入甚至打工兼職,宮津樂此不疲陸續收藏三百多件作品。在本片中,將展出和家人共住的「夢想之屋」,並與多位藝術家參與見證「藝術是人類夢想最完美的棲所」。
施俊兆—收藏數量超過美術館
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常玉油畫收藏,二十世紀華人重要藝術家的藏量也數一數二,這位現居台中的企業家自1996年開始大量收藏藝術品,藝術界認為他一雙慧眼能見人所未見,許多未受矚目的藝術家,便因施俊兆而躍登世人面前。從施俊兆身上,我們看見的不只是收藏家的前瞻目光,更是創意和童趣。
常青畫廊—讓收藏者重新收藏的定義
來自義大利的常青畫廊,創立於1990年。在2004年在北京開設的常青,則賦予自己「在一個很少能領略到當代藝術的國度裡推廣國際當代藝術」的重責大任。《一個人的收藏》來到義大利托斯卡尼、常青畫廊收藏家的酒莊參訪「最具生活感的當代藝術」,其中包括中國藝術家陳箴(1955-2000)的水晶玻璃內臟作品。在幽暗的紅酒貯藏間內,藝術家離世前創作的水晶內臟懸在空中,和悠悠沉睡、等待甦醒的紅酒相互輝映,在片中留下靜謐而動人的一幕。
電子音樂就是當代藝術
《一個人的收藏》電影配樂由台灣獨立樂團「原子邦妮Astro Bunny」音樂製作人羽承負責,他的音樂有著濃郁的描敍述氣息,聽得到濕度、氣味、光線和情緒,正好表達了面對既複雜又開闊的藝術世界裡,那種茫然和清晰的心情。主題曲則找了中國家喻戶曉的獨立音樂人陳粒操刀,《一個人的收藏》電影瀰漫著電子樂所特有的空間感,身為一個愛藝術者與藝術之間透過收藏的對話,喃喃自語到接近搖滾的宣洩,似乎只有近代電子樂才能駕馭得住。
Text、Photo via / 牽猴子整合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