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銀幕重溫經典電影,不但是許多影迷夢寐以求,也是新觀眾親炙名片的大好良機。今年第十九屆台北電影節「經典重現」包括二十週年的麥克漢內克《大快人心》(Funny Games),以及經過修復的四部名作:1963年科幻電影先驅之作《伊卡利號:航向宇宙終點》(Ikarie XB 1)、榮獲1953年威尼斯影展銀獅獎的溝口健二《雨月物語》、日本同志電影先鋒《薔薇的葬禮》、以及搖滾喜劇片《搖滾萬萬歲》(This is Spinal Tap)!
捷克導演金德利.波拉克(Jindřich Polák)的《伊卡利號:航向宇宙終點》是冷戰時期科幻電影的經典之作,比庫伯力克《2001太空漫遊》、塔可夫斯基《飛向太空》更早征服宇宙!電影以地球已死的預言式結局開始,想像著200年後的未來,人類前往宇宙終點探究生命軌跡的旅程。太空艙中明亮冷冽的迴廊,精準的電子配樂,懸疑感十足的開場,引領後來太空電影的想像。影片修復後於2016坎城影展經典單元首映,這次將在台北電影節進行亞洲首映。
為此台北電影節也將於北影夏日祭晚間加碼戶外放映《2001太空漫遊》,搭配Silent Disco DJ演出,觀眾透過耳機可以自由切換不同音頻,重新體驗影像宇宙,向《伊卡利號:航向宇宙終點》致敬。
以《鋼琴教師》、《愛‧慕》聞名於世的奧地利名導麥可漢內克,1997年推出的《大快人心》,是與《發條橘子》、《閃靈殺手》齊名的影史暴力名作,描述中產階級一家三口被兩個彬彬有禮的惡徒殘殺的戰慄遊戲,毫無憐憫的冰冷鏡頭,令人坐立難安的觀影底線,冷酷大師漢內克不僅顛覆傳統,更挑釁觀眾;到底你我是視覺暴力的受害者,還是享受旁觀的嗜血共犯?
甫於今年四月過世的松本俊夫導演,1969年拍攝的日本同志電影先鋒《薔薇的葬禮》,經過4K修復,今年將在台北電影節舉行亞洲首映!《薔薇的葬禮》當年引發諸多爭議,除了邀請具變裝癖的男同性戀者自白演出,影片揉雜了紀錄片、實驗片等元素亦對當時觀眾造成不小的震撼。電影劇情圍繞著男主角Eddie的生活展開,援引「伊底帕斯王」的故事。松本俊夫以前衛、實驗電影著稱,與寺山修司、大島渚等導演同為日本1960年代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
搭配今年的音樂主題,1984年的《搖滾萬萬歲》虛構一個重金屬加迷幻,兼容嘶吼視覺系的搖滾樂團,真槍實彈、如假包換,導演、編劇親自下海演出,「偽紀錄片」式跟拍訪談巡迴紀錄。怪誕而真性情的集體創作,貌似嚴肅擬真,卻又荒誕爆笑,以充滿細節的喜劇,諧擬1980年代流行樂工業的生態,連英國歌手史汀(Sting)看完都說「不知道該笑或該哭」,而美國首映雜誌(Premiere)也將本片列為史上最傑出的50部喜劇片之一!
台北電影節套票首賣會暨選片指南將於6月4日中午12:00於台北文創大樓6樓開賣,屆時台北電影節大使温貞菱將在現場與觀眾一起追逐夏日電影夢!
Text、Photo / 台北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