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建築師Bjarke Ingels 的建築設計總讓人驚豔,儘管他的建築造型奇特且帶著令人會心一笑的童趣,但探究他的設計理念,不難發現他的建築皆圍繞永續性的主題,並且展現個人的生活哲理。甫於四月底到訪台北的Bjarke,不僅發表「永續享樂主義」的主題演講,也進一步與La Vie分享他的設計理念。
建築如何永續?如何享樂?
來自時常蟬連世界上最快樂國家榜首的丹麥,Bjarke以自身經驗說明,永續設計可以不用以刻苦的手法完成,甚至能與「享樂」畫上等號,這一切「決定於我們如何讓設計與城市產生連結,並以此增加快樂。」
他以2010年上海世博的丹麥館為例,整體設計就像微型的街景,其中BIG加入了哥本哈根重要的城市元素,包含現場提供1,500台自行車讓民眾在斜坡道上騎乘,呼應哥本哈根身為自行車城的讚譽。另外,丹麥港口潔淨的海水往往是當地民眾的自然泳池,BIG也運來丹麥的海水,鼓勵民眾現場租借泳衣縱身一泳。充滿童心的Bjarke為了讓民眾更貼近知名的丹麥美人魚雕像,他更進入國會說明史上第一次美人魚「國外出訪」的原由。在這項設計中,Bjarke將城市永續設計的元素移植於上海世博,向世界展現永續設計與享樂主義密不可分的關係。
除了呈現母國的設計文化,在各地不同類型的建築中,也展現BIG如何解決設計案的問題和挖掘一地的潛能。如為哥本哈根動物園設計的熊貓館,蘊含濃厚東方文化元素的太極場館,界分陰、陽兩方的中央曲線,以茂密的竹子間接區隔生性獨來獨往的貓。兩旁微微抬升的環形走道,讓民眾能以更好的角度觀賞這對可愛動物。
除此之外,替瑞士奢華鐘錶品牌Audemars Piguet設計名為「創始者之家」(La Maison Des Fondateurs)的總部錶藏博物館時,為了讓新設計能自然融入兩個歷史建築,Bjarke以伏地而生的螺旋狀地景造型呈現。玻璃屋頂和完全沒有柱子的空間,不僅以最少材料完成設計,也呼應此品牌精湛的工藝技術。Bjarke表示,每個案子都有其獨立條件,建築師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需找出務實的考量,並用詩意的方式完成。」這也說明了BIG的建築為何造型大膽、有趣,卻能與當地形成和諧的共存關係。
在地化2.0 建築新紀元
近兩年隨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宣布,讓人們重新省思在地化、人道關懷和社會責任等議題。Bjarke向媒體談到建築與環境的關係時,認為一項好的建築與建築師的謹慎程度有關。若未考量到地方的各種條件,就使用典型的解決方法,或直接套用現成的設計語彙,必定是不完美的設計。演講中他以建物和氣候的關係,回應在地化的設計主題,現今因中央空調、暖氣等科技,讓建築不再順應地區氣候,在各地皆出現相似性極高的大樓,而Bjarke認為在地化設計應進化為「在地化2.0」,即運用當代設計取代機器,打造符合在地環境的永續建築。
如設計深圳能源公司Arup大樓時,因應當地高度工業化和潮濕氣候,Bjarke以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的設計特色為靈感,為建築一側形塑充滿皺褶的表面,可阻擋過多的日照,同時達到節能的效果。而在丹麥的8 House,BIG將住宅空間置於商業和辦公空間之上,利用打開和串連的設計創造更多社交空間。Bjarke也特別與La Vie談到未來人與住宅建築的生活型態,他認為城市不斷在演進,人們不應該把城市的現狀視為理所當然,當城市不符合現下需求時,人們都有責任打造理想的生活環境。過去城市生活和自然綠地無法同時兼得,但現在已經可以看到不同屬性空間的結合,在BIG的住宅設計中,「山建築」(Mountain Dwellings)和8 House都是例子。未來,建築的傳統疆界將會越來越模糊,非典型的類型也會越來越多。
能對自然環境和城市發展做出獨到回應的BIG,其作品一出往往能成為建築界的話題。Bjarke向La Vie談到他對於地標型建築的看法,他認為,地標建築需具備特殊個性,或是打造出地方少有的特質,而設計或功能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建築外型。在紐約的曼哈頓建案VIA 57 WEST,並非一開始即設定為金字塔型,而是因應紐約高密度居住人口,做出具有充足日光、流通空氣的設計。又如紐約的熨斗大廈(Flatiron Building),設計也是為了滿足難以處理的三角地形而成功造就有個性的建築。
「建築設計可以說像是拍電影,假設你一心想要拍一部賣座片,大概沒辦法真的很賣座。若想要講一個誠懇動人的故事,就有機會跟很多人達到共鳴。我的設計也是一樣,BIG重視的是提供品質、解決問題、釋放出專案的潛能等等。」身為建築的導演,Bjarke的確成功為城市、環境帶來令人印象深刻的設計故事和場景。
Text / 陳岱華
Photo / Iwan Baan、Jens Lindhe、Johan Fowelin
圖片提供 / BIG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雜誌2017年5月號